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40多年前他帶著幾千人離開了中國,這幾千人在中亞形成了新民族

140多年前他帶著幾千人離開了中國,這幾千人在中亞形成了新民族

1862年由陝甘回民和哲合忍耶蘇菲門宦在聖山砍竹事件後的武裝暴亂揭開了長達10餘年的同治陝甘回變。不識字且不是阿訇的白彥虎於1866年被推舉為回民十八大營元帥之一,在甘肅地區33次可考證的戰役中,有29次有白彥虎的參與。

140多年前他帶著幾千人離開了中國,這幾千人在中亞形成了新民族

同治陝甘回變

1872年白彥虎在西寧被清軍擊敗後率軍轉向河西,之後再退往新疆投靠阿古柏。1877年,左宗棠率大軍擊潰阿古柏,白彥虎回民軍被左追擊,於是率殘部2000多人。越過恰克馬克山口退入中亞楚河流域,後於今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因肺炎病亡。他被中亞的東干族人尊稱為「東干族之父」。當地東幹人叫他虎大人。

1942年蘇聯以「東干」一詞,正式為這支民族命名。該族人認為自己與中國的回族同源,稱呼自己為回族,而東干族是外族稱的。東干族大多數現時散播在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和哈薩克江布爾州。也有一些東干社區在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二道溝鄉、奧什州。

140多年前他帶著幾千人離開了中國,這幾千人在中亞形成了新民族

哈薩克江布爾州的東干族姑娘一個傳統的回族家庭

「東干」一詞源自突厥語qurup qalghan(意為「定居者」)或donan(意為「回來」),是突厥人、塔吉克人與俄羅斯人對中亞地區與中國境內回族的稱呼。亦有流行說法指百多年前這支回族遷入中亞時,被問到他們從哪裡來,他們說「東岸」(甘肅東邊,汾河東邊),從此東干成為這個回族分支的稱呼(也有敦煌與潼關之意)。但在陝甘回變之前數百年,中亞的塔吉克人和突厥人已經開始用「東干」一詞稱呼中國境內的回族。

中國回族主要分兩批抵達俄國。這些回族人於1924年被蘇聯認定為「東幹人」。兩次遷徙近萬餘人。經過百多年融合,這批回族人的後代已成為多個中亞國家的民族一員。

第一次遷移是1862至1878年間同治陝甘回變的結果;失敗後,穆斯林隊伍中的三支於1877年嚴冬越過天山進入俄國境內。第一支吐魯番隊伍在馬大人(又被稱作馬大老爺)的領導下進入俄國西北部。這一支難民共約1000人,最終抵達奧什。第二支甘肅隊伍取道狄道州,由阿訇阿爺老人(即馬元,東幹人稱為「大師傅」「狄道阿爺」或「尤素福哈吉「)帶領,1878年春1130人遷居到離普爾熱瓦爾斯克9英里遠的一個小村子伊爾迪克。第三支來自陝西,由白彥虎帶領,共3314人,遷居離托克馬克8公里遠的一個名叫卡拉庫努孜的小地方。

第二次遷移是於1881年2月12日《聖彼得堡條約》簽訂後,根據該條約中的一款,回族和維吾爾族可以選擇留在伊犁地區,也可以選擇遷移到俄國。這些遷居的回族多數遷居到了現今的索克魯克鄉。

140多年前他帶著幾千人離開了中國,這幾千人在中亞形成了新民族

在米糧川鄉,吉爾吉斯坦楚河州之一個東干族鄉

東干族在古代使用一種由波斯語辭彙、語法和部分突厥語辭彙融合的波斯語變種,稱為「法爾西」(即波斯語),語言辭彙中帶有大量的突厥語和俄羅斯語辭彙。後因外界客觀條件限制,法爾西僅限於族內使用,對外用漢語陝西方言、甘肅方言夾雜波斯語辭彙的「東干語」。

東干族早在1930年代已擁有自己的報紙。1932年3月6日東幹人創辦首份東干文報紙《東方火星報》,1965年時為紀念十月革命50周年,報紙易名為《十月的旗》,以周報形式發行,1986年再易名為《蘇聯回族報》,1991年蘇聯解體後,變成今天的《回族報》,書寫時仍以斯拉夫字母作為拼音文字。

他們多數被歸類於遜尼派,但其生活方式仍顯現出許多波斯文化和什葉派的特徵。除此之外,他們當中也有不少什葉派教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