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之所以焦慮於閱讀的快與慢,是因為沒搞清楚什麼是真正的閱讀

之所以焦慮於閱讀的快與慢,是因為沒搞清楚什麼是真正的閱讀

03:12

部編語文教材總主編,北大教授溫儒敏先生有一個很有名的說法,將來的高考要讓15%的考生答不完。言外之意,就是要大幅增加閱讀量。

因了這個判斷,諸如「得語文者得天下」,「得閱讀者得天下」的說法大量出現了,成為很多媒體在談及語文,談及閱讀時最常用的標題關鍵詞。

也因了這個判斷,人們關於閱讀的焦慮也越來越嚴重。這很容易理解,在「提高一分,懟掉千人」的高考大背景之下,真要被迫成為那15%中的一份子,確實是很悲催的一件事。

其實這種焦慮,不是因為溫教授的這個說法引發的,溫教授的這個說法只不過是起到了推波助瀾,或者說火上澆油的作用而已。

自從有了互聯網,人們接觸各種信息的機會就多起來了。除了看到各種曬奢侈品的炫富之外,也有一種看起來很高雅的炫,那就是炫(盤點)一年讀了多少本書。

有人說一年讀了5本,有人說一年讀了10本,也有人曬出的數量是一年讀了50本甚至是500本。於是,那讀了5本或者10本的就常常自慚形穢,陷入深深的自責和艷羨的情緒之中。自責自己怎麼讀得那麼慢,那麼少;艷羨別人怎麼讀得那麼快,那麼多。

在自責和艷羨之餘,就要想一想有沒有什麼樣的妙招,一學就會,一用就靈,一下子就能讀得又快又多。

有需求就有供給。於是,各種各樣的速讀培訓班出現了,廣告中用盡各種極具蠱惑性的語言,聲稱可以幾倍甚至幾十倍地提高閱讀速度,給你最好最快的閱讀方法。讓你很快也可以達到一年讀幾百本書的水平。當然,伴隨各種誘人的承諾背後,是不菲甚至天價的培訓費。

然而,我如果告訴你,我兒子就有這樣的水平,一年到頭,輕輕鬆鬆讀幾百本書甚至更多。我可以免費告訴你他是怎麼做到的,你是否願意聽一聽呢?

實情是我兒子是一年級小豆包,他讀的大多都是繪本之類的書籍,每本少則幾百字,多則萬八千字,不要說一天讀一本,一天讀幾本也沒問題。更何況他在讀書時,是真正的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常常看他很短的時間就翻完了三本五本書。

你可能覺得我這樣的說法是在逗你,但你是不是從這說法的背後品出點兒什麼了呢?

我接著告訴你,我的學生中相當一部分人也有這樣的水平,一年到頭,輕輕鬆鬆讀幾百本書甚至更多,我可以免費告訴你他們是如何做到的,你是否願意聽一聽呢?

實情是他們為了應對考試,為了應對閱讀,買了各種各樣的導讀手冊,諸如「中國文學名著導讀一本全」。「外國文學名著導讀一本全」,「一本書讀懂一百部文學名著」,「一本書讀懂中國歷史」等等。準確說他們讀的不是名著,而是名著知識手冊。

這樣的閱讀,結果會怎樣呢?除了會背背書名之外,似乎並無他用。他可以說,我讀過《×××》,我讀過《×××》,我還讀過《×××》……這個作為一般的談資勉強還過得去,如果遇到一個較真的,追問一下,恐怕就露餡了。當然了,某種程度上因為不較真的人多了,這樣的人才慢慢多起來。

這樣的「一本書主義」,是典型的功利心,虛榮心在作祟,學是要誠的,如果學而不誠,除了欺騙一下自己,滿足一下小小的虛榮心,又有什麼用處呢?一朝被人揭破,恐怕要大尷尬了。

當然,我前面所舉的例子或許有一點兒偏於極端,但是這可以說是當下很多人閱讀狀況的一個縮影,一個隱喻。關於讀書,我以為要明白以下幾個道理。

1.讀書是實踐活動。

這個活動的主體是自己,而不是他人。必須在自己的不斷實踐基礎上,汲取教訓,總結經驗,才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更好的方式和方法。想找終南捷徑,想要通過別人告訴你一個方法或者一個秘訣,恐怕並不能解決問題。

從古至今,談關於讀書方法的文章或者專著可謂多矣。但我們是不是讀了這些相關的文章就會讀書了呢?不會的。事實上,反而是那些真正讀過書的人,再去讀這樣一些關於讀書方法的文章,收穫才會更多一些,才更能產生「心有戚戚焉」的感覺。

2.讀書是思維活動。

讀書不是單純地知道別人說了什麼,想了什麼就可以了。而是要在別人說什麼,想什麼的基礎上,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判斷。不能滿足於成為兩腳書櫥,只是儲備了別人的東西,而缺少了自己。不能讓自己的頭腦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更不能把儲存了別人的多少思想當成是自己書讀得好的證明。

當下,很流行導讀一類的課程。這類課程不是不可以聽,但如果把聽了這類課程當成是自己真的讀了某一本書,那就大錯特錯了,實在是一種自欺欺人掩耳盜鈴的行為。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還是要親口嘗一嘗才好,不要滿足於別人把二手貨販賣給你。

3.讀書是修養身心。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所謂「為己之學」就是要真正把讀書當成提升自身修養的必須,而不是「為人之學」,這種「為人之學」只是為了給別人看的,用來炫耀的。

只有真正「為己」,才能夠不斷鑽研,不斷深入,而如果只是滿足於「為人」,則更多會浮於表面,滿足於虛名而已。

回到讀書快與慢的問題,如果明白了前面我所講的幾個道理。就不至於在讀得快與慢的問題上過度糾結。

讀快與讀慢不能一概而論,要分不同情況來看。

有一些東西可以讀得快一些,也應該讀得快一些。面對海量的信息,當然要一目十行,能快則快。但這種速讀的能力是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提升的,學習一些所謂速讀的方法固然不錯,但如果沒有大量閱讀實踐,去學那些所謂的速讀方法,指望著那些方法能如靈丹妙藥一樣起死回生,則彷彿是沙上建塔,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另外一些東西則不適於讀得快,反而應該讀得慢,甚至是越慢越好。要細細地,反覆地品味才能體會出其中的妙處,感受到其中的深意。這包括情感體察,審美活動,哲理思考等等。

比如,以李白的《山中與幽人對酌》一詩為例。

兩人對酌山花開,

一杯一杯復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來。

一般的快速閱讀,當然可以從中讀出兩個人飲酒的盡興,喝得多,喝得暢,也能感受得到李白的縱情洒脫,不拘禮節。

但如果速讀,則不容易體會到「兩人對酌山花開」這句的妙處。為什麼必須是「兩人對酌山花開」,而不能是「山花開兩人對酌」呢?

可能有人會說那樣就違背了詩詞格律的要求。但如果不考慮格律的要求,是不是「兩人對酌山花開」就可以替換成「山花開兩人對酌」呢?

從表達的意思上看完全沒問題,無非都是說在山花盛開的環境中兩個人喝酒而已。但是,從表達的效果上看,「兩人對酌山花開」,如果細細地慢慢地品味,則能夠勾勒出一幅動態的畫面,彷彿兩個人在端起酒杯的那一剎那,山花也因感動為之次第開放。這樣美好的閱讀體驗,怎麼可能在速讀過程中收穫得到呢?

另外,也不能把「快與慢」和「多與少」完全等同起來。認為讀得快就一定讀得多,讀得慢就一定讀得少。

事實上,絕大部分初中畢業生,都可以達到《課程標準》中規定的「閱讀一般現代文,每分鐘不少於500字」的要求。

但為什麼有的人的閱讀量就大,有的人閱讀量就小呢?是因為這其中還有一個持續性的問題,一個時間累積的問題。如果以每分鐘閱讀500字計算,每天讀半小時,就可達15000字,一年下來,達到四五百萬字的閱讀量不成任何問題。

而這個四五百萬字的閱讀量是《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初中三年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的差不多兩倍。一年就是兩倍,那三年呢?就是六倍。可實際情況如何呢?恐怕相當多學生三年260萬字的數量都遠遠達不到。

歸根到底,快慢不是一個大問題。大問題是要讀,要持續地讀;要思考,要持續地思考;要深入,要持續地深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寒說語文 的精彩文章:

我與《論語》的因緣

TAG:水寒說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