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寶《宮樂圖》唐代宮中的茶與樂

國寶《宮樂圖》唐代宮中的茶與樂

原標題:國寶《宮樂圖》唐代宮中的茶與樂



據專家考證,《宮樂圖》完成於晚唐,正值飲茶之風昌盛之時,茶聖陸羽《茶經》便完成於此際。回顧中國飲茶源流,唐以前都屬於粗放式煮飲法。陸羽在《茶經》里則極力提倡煎茶法,他的煎茶法不但合乎茶性茶理,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一經推出,立刻在文人雅士甚至王公朝堂間得到了廣泛響應。


持茶聽樂


從《宮樂圖》里可以看出,茶湯是煮好後放到桌上的,之前備茶、炙茶、碾茶、煎水、投茶、煮茶等程式應該由侍女們在另外的場所完成;飲茶時用長柄茶杓將茶湯從茶釜盛出,舀入茶盞飲用。茶盞為碗狀,有圈足,便於把持。可以說這是典型的「煎茶法」場景的部分重現,也是晚唐宮廷中茶事昌盛的佐證之一。


飲茶似醉


飲茶佐以點心,在唐代就有記載,《宮樂圖》描繪的宮中茶筵,其中海棠似的小碟中放有核桃仁。有史料記載,唐代茶筵中的茶點較為豐富。對於粽子,唐玄宗詩云:「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餛飩,古時的餛飩即現在的餃子,或蒸或煮,味道極美;餅類,皮薄,內有肉餡,煎制而成,外酥內嫩;蒸筍,放在一個小瓦罐中,與飯同蒸;胡食,如胡餅,搭納,勒漿;小天酥,是一種用雞或鹿肉剁成碎粒,而後拌上米粉炸成的食物;柿子,唐代重要的果品之一,唐人認為柿子果食甜美,是吉祥長壽的象徵;消靈炙,是一種用羊肉烤成的特殊食物,至於烤肉里放些什麼調料不得而知。這種叫作「消靈炙」的茶點是僅供皇帝食用的珍品,唐懿宗時同昌公主出嫁後,皇帝賜御饌,其中就有消靈炙。以上所舉為唐宮中茶筵之茶點的一部分,唐代茶點之豐富,讓現代人驚嘆。


唐代的音樂藝術發展也是歷史上的高峰期,尤其器樂藝術的發達更是獨佔鰲頭,而倍受寵愛的當屬撥弦樂器,《宮樂圖》中描繪的恰是最好的例證。



奏樂

《宮樂圖》中四位婦人演奏的樂器分別為:篳篥(管子)、琵琶、古箏與笙。以下作些簡要介紹:



篳篥(隋代源於西域龜茲)


篳篥


篳篥,今稱管子。約於隋代(公元581-618年)由西域龜茲(今新疆庫車)傳入中原。隋唐的九部樂、十部樂中篳篥都是十分重要的樂器。唐代時也傳入朝鮮、日本。今日本奈良正倉院中仍珍藏著唐代的篳篥。宋以後,流入民間。現主要在我國北方民間流行,南方主要在廣東、福建一帶使用。管子為木製,上開八孔(前七後一),管口由雙簧哨子(蘆葦制)和杆子(多用紅木,也有用鉛或錫製成的)兩部分構成。管子的聲調高亢,音質堅實,近人聲,演奏技巧與嗩吶大致相同,但其用氣較嗩吶吃力,因為音色高亢在大型民樂隊中常常用以領奏。


琵琶(漢代載《釋名·釋樂器》)


琵琶


古稱「批把」,最早見於記載的是漢代劉熙《釋名·釋樂器》:「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意即批把是騎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向前彈出稱做批,向後挑進稱做把;根據它彈奏的特點而命名為「批把」。在古代,敲、擊、彈、奏都稱為鼓。當時的游牧人騎在馬上好彈琵琶,因此為「馬上所鼓也」。琵琶古代也有寫作「枇杷」二字,表明是木質樂器。大約至魏晉時期,根據琴、瑟等樂器的用字習慣,去掉挑手旁或木字旁,增加兩個並列「玉」字在頂部,正式定名「琵琶」。

琵琶由歷史上的直項琵琶及曲項琵琶演變而來,據史料記載,直項琵琶在中國出現得較早,秦、漢時期的「秦漢子」,是直柄圓形共鳴箱的直項琵琶(共鳴箱兩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鞀發展而來的。南北朝時,曲項琵琶由波斯經今新疆傳入中國。曲項琵琶為四弦、四相(無柱)梨形,橫抱用撥子彈奏。在隋唐九、十部樂中,曲項琵琶已成為主要樂器,從敦煌壁畫和雲岡石刻中,都能見到它在當時樂隊中的重要地位。


在唐代,琵琶的發展出現了一個高峰,上至宮廷樂隊, 下至民間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成為當時非常盛行的樂器。這種盛況在唐代的詩詞中有大量的記載,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著名詩篇《琵琶行》中,就非常形象地對琵琶的演奏及音響效果這樣寫道:「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到了唐代後期,琵琶從演奏技法到製作構造上都有很大的變化。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橫抱彈奏變為豎抱彈奏, 由手指直接彈奏取代了用撥子彈奏。琵琶構造方面最明顯的改變是由四個音位增至十六個(即四相十二品)。同時它的頸部加寬,下部共鳴箱由寬變窄, 便於左手按下部音位。由於以上這兩項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據統計,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種,歸納起來,右手指法分兩個系統:輪指系統和彈挑系統;左手指法也分兩個系統:按指系統和推拉系統。



古箏(春秋戰國載《李斯列傳:諫逐客書》)


古箏


古箏是中國最古老撥弦樂器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盛行於「秦」地(今陝西和甘肅一帶)。司馬遷在《史記》所記載《李斯列傳·諫逐客書》中述及,秦國樂舞的一段說:「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因此之後,箏常被稱為「秦箏」。據古文獻記載,箏最早為「五弦築身也」。由早期的五弦發展為漢代十二弦,進而為隋唐十三弦箏,明代增至十四,十五弦,到近代才出現了十六弦乃至現代的二十一弦箏。早期箏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彈唱的箏歌。隨著漢代相和歌的興起,古箏藝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並逐步發展為六七種絲竹樂器更相迭奏,歌手擊節唱和的形式。


古箏的結構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釘、調音盒、琴足、後岳山、側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等組成;箏的形製為長方形木質音箱,弦架「箏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動,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排列。


唐代古箏彈奏時,常用寸余長的鹿骨爪進行彈撥,也有和現在一樣,要戴指甲,用右手大、食、中、無名四指撥弦,彈出旋律、掌握節奏,左手在箏柱左側順應弦的張力、控制弦音的變化,以增進音質,完善韻律。箏的彈奏指法頗多,右手有勾、托、劈、挑、抹、剔、打、搖、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顫等。



笙(商代載《詩經》)



笙是一件十分古老的中國簧管樂器,早在商代(公元前1401至前1122)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笙的記載。《詩經》中也有「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小雅·鹿鳴)。」《爾雅·釋樂》記:「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到戰國、秦漢時期,笙作為重要的樂器已非常流行,它與竽並存,在當時不僅是為聲樂伴奏的主要樂器,而且也有合奏、獨奏的形式。南北朝到唐時期,竽、笙仍並存應用,但竽一般只用於雅樂,逐漸失去重要作用,而笙卻在隋唐的燕樂九部樂、十部樂中的清樂、西涼樂、高麗樂、龜茲樂中均被採用。


當時笙的形制主要有十九築、十七簧、 十三簧。唐代還有十七簧的義管笙,在十七簧之外,另備兩根義管,需要時,再把它臨時裝上去。至宋代,有人記述「今巢笙、和笙,其管十九,十二管發律呂之本聲,以七管為應聲,用之已久。」明清時代,民間流行的笙有十七簧和十三簧的。


笙的構造是:將銅製的簧片裝在若干竹管下端,這些竹管插在一個匏制、木製或銅製的帶有吹孔的斗子上。吹時用指按著竹管下端所開的孔,使簧片與管中氣柱產生共振而發出樂音。演奏時,除單音外、大都用二音、三音或四音配成和音。早期的笙為竹製,後來改為銅製。明清時期,民間流傳的有方、圓、大 、小各種不同的笙的形制。建國之後,笙類樂器得到進一步的改進,出現了二十一簧、二十四簧、三十六簧以及擴音笙、中音抱笙、小排笙、鍵盤排笙等,形成各音區的系列笙建制,在大型民樂隊中起著重要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偷得閑情好讀書
從清代鈔本《鄭三樂堂請入籍案簿》中探究徽州人入籍蘭溪史實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