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製造業,產業升級到底有多難?

中國製造業,產業升級到底有多難?

2018年的中國製造,已經升級到了什麼階段?

中國的人均製造業產值(注意是製造業,不是工業,製造業不包含採礦業,熱水燃氣等)已經顯著超過發展中國家,呈現大幅領先的態勢。

和進入了世界經濟20強的發展中國家比,中國製造業現在人均上已經和發展中國家拉開了差距,同時又離發達國家還有距離。我們已經處於往前一步就是發達國家的階段。

當2025年左右,中國人均GDP和人均製造業產值邁入發達國家最低門檻,中國模式一定會成為人類歷史產業升級教科書。

03:12

我們要自信的爭奪中國製造的話語權,和美國,日本,德國製造比較,2018年我國人均製造業產值已經差不多是他們的40%,儘管總體不如他們高端,但我們在很多方面是比他們先進的。也就是說既有他們超過我們的地方,也有我們超過他們的地方。

貶低中國製造的人,已經形成了一套邏輯體系:

「外國不是技術上造不出來,而是主動放棄」

「主動放棄的原因是因為利潤低,附加值低,所以進行產業轉移給中國做」

「中國製造在全球最低端,都是組裝貨」

我們聽到這些錯誤信息的時候,第一反應往往會覺得好像真的是那麼回事,但是這顯然不是事實,中國製造在任何領域都不是全球最低端

如果中國製造是全球最低端,那麼人均製造業產值遠不如中國的工業大國墨西哥,印尼,土耳其,俄羅斯,印度,巴西處於製造業的什麼端?地下室?

再進一步,那些還不如這些發展中工業大國的國家的製造業,處於什麼端呢?

真的「不是技術上造不出來,而是主動放棄」嗎?

比方說,智能手機里的處理器和基帶晶元這種高附加值的產品,日本就造不出來,日本索尼,夏普,京瓷現在都還設計和生產智能手機,但是核心的處理器和基帶晶元都要從美國進口。

再比如說,支線民航客機我國的ARJ21於2002年立項,2015年底交付到現在已經商業飛行兩年多了,日本的支線民航科技MRJ於2003年立項,還要等到2020年才能交付。

導致2018年1月,失去耐心的美國東方航空公司決定取消2014年9月下達的40架MRJ訂單。

實際上,根據台灣《中國時報》2018年1月26日的報道,在2011年的時候,由於當時負責進行MRJ研發的日本三菱集團進展緩慢,美國波音公司曾經向三菱研發中心前主管建議,直接使用波音737的座艙,被有骨氣的日本人拒絕,堅持自主研發。

到現在,MRJ的研發成本超過當初預估的接近2000億日元(118億人民幣),膨脹至近5000億日元(245億人民幣)。為了加快研發進度,三菱重工的宮永俊一社長於2018年1月採取大量聘用外籍技術人員的方針。

目前MRJ2千名研發人員中,外籍研發人員超過600人,佔比高達30%

日本研製一款支線民航客機,時間一再拖延,成本一再追加,現在不得不依靠外籍研發工程師,這是技術上落後中國的體現。

再比如說,德國製造在我們眼中是高端的典型,

實際上,他們同樣造不出手機處理器和基帶晶元,

同樣也無力獨立研發製造民航客機。

我國的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雖然在製程上比起中國台灣台積電,韓國三星,美國英特爾,GF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同樣比德國要先進。

2017年Q4,中芯國際28nm先進位程占營收的比例已經達到11.3%。

另外一個例子是大水深載人深潛作業設備,德國就造不出來,

目前人類製造過的大水深載人深潛作業器,能夠潛下去還能正常作業的就五個,

美國的「阿爾文」號6000米,法國的「鸚鵡螺」號在1985年達到6000米,俄羅斯的和平號在1987年達到深度6000米,日本的深海6500在1989年達到深度6500米,還有就是中國的「蛟龍號」在2012年達到深度7062米。

美國還早過下潛萬米的深潛器,不過沒有作業功能,只是探險用。

再比如國家電網的特高壓輸電設備,就是不折不扣的高端貨,同樣領先於德國日本。

上面只是一部分例子,實際上中國能造,但是德國或者日本或者美國不能造的高端產品還非常多。

所以正確的說法是,中國是全球唯一一個橫跨高中低端的超級工業大國。我們現在的短板是,高端產業上份額還不夠高,我們目前還不能製造的東西還很多,還需要不斷補強。

掌握了系統和品牌,中國的下一步必然是逐漸攻克零部件市場份額

對於地球上90%的國家,他們是永遠沒有能力做出一個全球前三的品牌的。

一些發達國家,有的能在部分領域打造出品牌,他們也並沒有野心去把所有零部件攻克自己設計製造。

如同本文所寫,對於規模不是很大的國家而言,做系統設計和品牌帶來的產值已經非常豐厚,他們完全沒有必要,本身也沒有能力去做垂直整合掌控所有上游的零部件設計製造。

但是中國不一樣,

中國產業升級第一步是橫向在所有領域都在進軍系統設計,掌握系統能力

除了我們已經有所成就的消費電子,家電,高鐵,航天工程,基礎設施建設,電網,通訊網路以外,還有兩個攻堅戰:

一個是包括大飛機和支線客機在內的民航飛機產業;

另一個是人類最大產業:汽車產業。

尤其是汽車產業,工業命脈,德國和日本最大的工業公司都是汽車公司。

其他在工程機械,醫療設備,化工裝置,船舶,精密機床,機器人等領域我國進展較慢,還在系統領域艱難攻關。

先不要糾結於某某發動機,某某設備,某某零部件是進口的,掌握了系統設計,打響了品牌,做出性能在中高端水平的系統,實際上就已經可以掌握該產品產業鏈一半的產值了,這個一半是個概數,有的會高點,有的會低點。

當然對於有十四億人口的中國而言,僅僅做系統是不夠的,

掌握了系統設計能力之後,第二步一定是縱向進軍上游,實現對全產業鏈的掌控。

這裡面最為艱難的,就是我國每年要花費2000多億美元的第一大進口工業品集成電路,其他還有發動機,軸承,OLED面板,玻璃基板,汽車零部件等等。

我們也要有信心:掌握了品牌和系統設計,手裡有了份額和市場,必然會帶動零部件產業發展。

中國所有的產業,呈現出一個非常清晰的客觀規律,中國公司越是在系統和品牌佔據優勢的,上游的國產零部件產業就越強大。

我們把國產汽車零部件產業和國產消費電子零部件產業做個比較

我國自主品牌還很弱小的汽車產業,

《美國汽車新聞》(AutomotiveNews)發布的2017年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榜,中國只有五家入圍,只佔5%。

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全球每年賣出9000多萬輛汽車,而其中中國自主品牌的汽車只有1000萬輛多點,份額只有全球大約12%。

我們對比下消費電子領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中國品牌全球份額都在20%以上,智能手機品牌全球份額更是超過了50%。

因此即使是對供應商要求最高最苛刻的蘋果,其2017年版本的200大全球供應商,中國也有超過20家,佔比超過了10%。

而在我國擁有巨大優勢的家用電器產業,零部件領域我國就幾乎已經全部國產化,以家用空調為例,甚至可以說除了價值占成本1%的MCU以外,零部件幾乎實現完全國產化了。

我們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比較下,

把中國的汽車零部件產業和電子零部件產業比較下,

汽車工業是人類最大的產業,遠比電子工業規模要大,大到什麼地步呢?

全球電子產業只有兩家公司營收過千億美元,蘋果和三星,而汽車產業營收過千億美元的公司有十家。

即使是中國,像華為這樣橫跨通信設備,企業IT設備,消費電子產品的全球電子工業巨頭,2017年營收也就是6000億人民幣,而上海汽車公司2017年則很可能達到8000億人民幣。

這麼大的一個產業,按照2017年中國汽車零部件百強榜,中國營收過100億人民幣的汽車零部件公司只有18家,

而對比下,我們電子產業上游營收過百億的公司有多少家呢?

京東方,華星光電,深天馬,信利國際,比亞迪電子,合力泰,歐菲光,藍思玻璃,伯恩光學,歐菲光,舜宇光學,海思,紫光展銳,立訊精密,瑞聲科技,歌爾股份,東山精密,深圳欣旺達,惠州德賽,東莞ATL….這就已經有20家了,事實上,如果把光纜供應商亨通光電什麼的算進來會更多。

相對空間更小的電子零部件產業居然誕生了更多的國產巨頭。

所以中國的產業升級路線圖其實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先掌握系統設計和品牌,再逐步向上游擴展,而這個是需要時間的,所以你總是能在各種新聞上,或者在網路留言上看到,某某子部件,某某核心零部件是進口的,但是要相信,只要掌握了系統設計能力,以我國的垂直整合能力,上游的逐漸攻克只是時間問題。

實際上,我們只要牢牢的記住,中國所有的產業,只要系統設計和品牌做好了,上游的零部件一定會快速國產化,而一旦國產化了,由於中國零部件供應商在規模方面的絕對優勢,國外企業大多會份額下降甚至逐漸退出市場,這是客觀的發展規律。

因為吃透了系統的工作原理,真正掌握了系統的設計和製造,就能很清楚的知道「我需要什麼樣的零部件」,會迅速的帶動國產零部件發展。

除此之外,掌握了品牌和系統市場份額的公司,還可以形成內部循環的態勢,什麼是內部循環,我們以格力空調為例,他們佔了全球空調30%的份額,而格力現在在自己搞機器人和智能裝備,很顯然,全球空調30%的生產產線會自動成為格力機器人的市場,而其他公司機器人會被逐漸排除在外。

同樣的還有美的公司旗下的庫卡機器人,也是一個道理。

這也是為什麼發達國家非常警惕和恐懼中國開始做系統設計和研發的原因。2017年,我國C919大飛機首飛成功,實際上我們仔細的看C919的供應商,尤其是核心零部件,發動機,航電系統,飛控系統,幾乎都是來自和國外合作,也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和嘲笑,「就是個組裝貨」。

實際上,C919作為第一架自主設計製造的大型客機,只要中國掌握了系統設計集成技術,就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步,只要系統設計能力一掌握,打響了商飛的品牌,大飛機產業鏈差不多一半的價值就到手了,更何況C919的初始國產化率並不低,可以達到50%,隨後5-10年各種子部件就會迅速全國產化。

到2025年,我國製造業產值佔到全球40%-45%是可能的。

從系統集成到上游的漫延,是中國製造正在走的路。

中國製造業簡介

中國製造業從興起到發展壯大,大致經歷了以下3個階段:

1)80年代早期,浙江的家庭作坊、江蘇的鄉鎮企業開始起步;

2)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港澳台、東南亞外資大量進入廣東;

3)90年代中期以後,民營製造企業開始崛起,各路資本競相加入。

製造業的發展為中國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也佔據了對外出口貿易的絕大部分(高峰期佔90%以上)。

如果沒有中國製造業的爆髮式增長,那麼:

1)國內市場還會處在物質短缺的狀態;

2)歐洲人、美國人買不到這麼便宜而又性價比高的生活用品;

3)亞非拉美國家的人民也買不到廉價但能滿足其日常需求的產品;

4)除了低端產品,很多高技術含量的科技產品和奢侈品也在中國生產,如果這些高端產品不是在中國而是在其本國生產的話,其生產成本和售價將會很高昂。

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製造業的發展為世界經濟發展和消費水平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是,如果說起對中國製造業的印象,大多數人的反應卻是一些負面詞語

1)質量差;

2)技術落後;

3)遲早要被淘汰;

......

或許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但不管對中國製造業是持肯定還是否定態度,大家都有一個共識:「中國的製造業亟需產業升級」。

然而,知易行難。要想實現產業升級,光說不行,還得做;做還得做對,否則只會事倍功半。

很多人把產業升級說得太理想化,太輕巧,認為產業升級之所以這麼慢是因為企業主們不求上進、眼界不夠。其實,真相遠比這些人想像的複雜,產業升級所要付出的成本遠比大家想像的大。

二、中國製造企業面臨的詬病

1、小企業(含家庭作坊)

這種小企業和家庭作坊,幾個人、一兩台機器就可以開工,吸收了大量的非技術勞動力,也創造了大量的企業主。生產出的產品,質量自然不會太高,但是價格便宜,對於不發達國家和中國廣大的農村地區來說,這種低質但同時也低價的產品非常有市場。

小企業和家庭作坊面臨的詬病是太低端,價格低質量也低。

2、大中型代工企業

大中型代工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不錯,高技術產品和奢侈品都有。但是,工廠的利潤很低。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在1992年為「再造宏碁」提出了有名的「微笑曲線」(SmilingCurve)理論。「微笑曲線」理論將產業鏈分為研發、生產製造、品牌營銷3個環節,其中,研發和營銷兩個環節的附加值高,生產製造的附加值低。就是下面這個圖。典型的例子就是蘋果手機,一部手機5000塊,中國企業負責生產環節,所獲取的附加值不到4%,也就是200塊。

大中型代工企業面臨的詬病就是附加值太低,或者說利潤太低。

3、大中型品牌企業

大中型企業裡面,也不全是做代工的,也有一些自主品牌,典型代表就是國內的家電品牌企業。這些企業生產的產品質量不錯,價格也合理,企業能有不錯的利潤。但是,對於有高端需求的消費者來說,還是會選擇國外的品牌,儘管國外的品牌價格高很多,例如幾千塊一個日本馬桶蓋、德國電飯煲很多人搶著買。(這兩種產品放在一起,畫面有點噁心,抱歉,不是故意的,剛好想到了這兩種產品)

大中型品牌企業面臨的詬病就是不高端

三、產業升級的成本

產業升級是一件政治正確的事情,如果實現了則利國利民。

中國製造業在發展之初,之所以會選擇從低端切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門檻低。門檻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資金投入門檻低。買一兩台落後的機器設備花不了多少錢,有的甚至連機器設備都不需要。

2)技術門檻低。基本上不需要什麼專業技術,沒有任何技術的普通人都可做。

3)質量門檻低。消費者對低廉產品的質量要求不高,只要價格夠低就行。

隨著製造業的發展,很多企業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資金、技術和產品質量的積累,已經出現了不少大型企業。

看起來,擺脫原有低端製造業,實現產業升級的條件已經具備了

那麼,到底怎樣才算實現升級了呢?得先確定一個大概的標準,然後才好按照這個標準去努力。製造產業的升級主要指以下3個方面:

1)產品之間差異化特徵明顯,產品之間的競爭不再是簡單粗暴的價格戰;

2)產品的技術含量高,不是誰都能生產的大路貨;

3)品牌化,擁有市場影響力和獲取溢價的能力。

看起來很簡單嘛,開發新產品、加大研發投入、打廣告不就行了嘛。

還真不行。因為你忽視了下面將要提到的產業升級過程中佔比最高的隱性成本。這種忽視也是沒有實際經營過企業的人經常會犯的錯誤。

1、新產品的市場風險成本

1)一將功成萬骨枯

中國所有生產同質化產品的製造企業,內心都想實現產品差異化,擺脫刺刀見血的價格競爭。但是,真正花大力氣去開發新產品的企業不多,成功者更是寥寥。為什麼?

原因就在於開發一款新的產品並不能保證成功。

前期的市場調研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推向市場後的反應並不一定會與前期調研結果一致。需要開發出很多款新產品,才可能有一兩款產品成功。如果每一款新產品成功的概率是一個固定百分比的話,那麼,開發出的新產品越多,最終成功的概率就越高。

也就是說,在追求差異化的過程中,要付出的成本不只是那一款成功的新產品的投入,還包括其他失敗的新產品的投入。這樣一來,你會發現成本會數倍、數十倍的增加。即使是大型的製造企業,又有幾家能夠承擔數倍、數十倍的成本呢,有幾家能夠承擔連續多個新產品不成功的代價呢?

如果考慮到那些失敗的新產品的投入,差異化的成本非常高。所以,很多製造企業即使做得很大了,也仍然擺脫不了簡單的價格競爭。

2)大企業內部創業行不行?

既然每款產品的成功概率相對比較固定,新產品的數量對於成功又非常重要,大企業就可以將為新產品投入的資金分成很多小的部分,例如分成100份,簡單地計算,總體成功概率就提高了100倍啊。

這的確是一種方法,也有一些企業取得了成功。但是,這種做法並無推而廣之的普遍可操作性,因為,如果分成了100份,每一份的資金都比較少,那麼團隊為什麼不選擇自己單幹呢?即使團隊不單幹,這麼少的資金投入,與其他小企業相比也沒什麼優勢,憑什麼能夠競爭得過小企業呢?

雖然你已經分成了100份,但是市場上的小企業也同樣有很多啊。所以,並不是所有的大企業都會選擇這種內部小型孵化的方式,反倒是有很多大企業寧願花大價錢買一些已經看出成功趨勢的小公司,例如當年google收購安卓。

3)小企業是差異化的主要力量

雖然小企業實力比大企業弱,成功推出差異化新產品的概率比大企業低,但是小企業數量多。

企業數量×成功概率=成功的企業數量

小企業數量多的優勢會使得其成功的絕對數量遠多於大企業。一旦小企業成功的實現了差異化,就有可能走上成為有差異化的大企業的快車道。

2、技術積累的時間成本

1)技術的應用需要磨合

技術是衡量產業升級的重要指標。毫無疑問,要想取得技術方面的突破,資金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技術的積累,不光需要錢,而且需要時間。時間不僅僅起到簡單疊加的作用,也是不同技術環節之間磨合調整的過程。即使不差錢,一下子把10年的研發投入集中在一年投進去,也很難研發出技術含量高並且好用的產品,因為這樣缺少了磨合調整的過程。在最開始的時候把所有方面都考慮得完整正確,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少數實現了的,也只是概率的眷顧。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我國政府經常在某些戰略產業投入了大量資金,但依然沒有好的效果。時間成本無法用其他投入來完全替代,大躍進式的趕超運動會產生大量的浪費,就算是成功了一兩個案例,總體回報率也必然會很差。

2)技術的進步需要大小企業齊頭並進

值得慶賀的是,雖然在技術上仍處在追趕的階段,但一些大的民營企業,例如華為,持續地在研發方面進行投入,並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如果要想實現中國製造業總體的技術進步,除了華為這種大企業,小企業的作用也不能忽視。原因同前,單個小企業實現技術積累、取得技術突破的可能性雖然比大企業小,但是小企業數量多,哪怕每家都只是實現細微的技術改良,對製造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貢獻也非常大。並且,除了重大技術突破以外,細微的技術改良本來也是將科技變成生產力的不可或缺的環節。

3、品牌形成的時間成本

1)品牌形成的過程

品牌是很誘人的。在商品本身無法取得顯著差異化的情況下,品牌能夠將商品之間的細微差異化放大,從而擺脫同質化的競爭,取得相對較高的利潤。但是,品牌的形成同樣不僅需要資金投入,還需要時間。一個品牌的發展壯大,可以分解成兩種因素的共同作用:

(1)市場的篩選淘汰;

(2)持續的廣告投入。

這兩者缺一不可。也就是說,

(1)如果不顧市場的不認可,固執地在某一品牌上投入大量廣告宣傳費用,也砸不出一個優秀的品牌;

(2)即使市場對一個品牌很認可,但卻沒有持續的廣告投入,也很難產生優秀的知名品牌(極少數特殊情況例外)。

不論是市場的篩選淘汰,還是持續的廣告投入(注意「持續」),都是需要時間來完成的。

2)市場篩選淘汰不可缺少

我們可以看一下目前全球市場上那些響亮的品牌,例如zara、優衣庫、沃爾瑪等,他們都是從小發展起來,品牌定位在小的時候就已經確定,在從小到大再到特大的過程中,品牌定位並沒有發生顯著的變化。而有很多大企業,基於科學的分析和周密的計劃安排,所推出的新品牌並沒有取得理想效果。例如為阿瑪尼等奢侈品牌代工的山東如意集團,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毋庸置疑,為了向附加值更高的環節進軍,也推出自有品牌,並在北京的世貿天階舉行盛大的發布會。但是,幾年下來,並沒有多少消費者知道山東如意集團的自有品牌,更別說買了。

所以,只有在長期的市場篩選淘汰中存活下來的品牌,才是有生命力的。

3)品牌壁壘的形成需要長期投入

可口可樂已經是全球排名前幾位的品牌了,為什麼每年還要投入數十億美金的廣告費。他們的CEO曾經解釋說,只有這樣,別人才不能夠超越他們的品牌,因為要想超越他們,也必須得持續的每年投入這麼多廣告費。

很多大型的代工企業之所以不推出自有品牌,就是因為品牌接受市場篩選的時間成本和持續的廣告成本太高。

4)數量眾多的小企業會誕生一些有生命力的品牌

大企業的優勢是有資金和成熟的管理體系,在品牌定位正確的情況下,能夠對品牌的傳播起到加速作用,但充足的資金和成熟的管理體系並不能保證品牌的定位就是正確的。而數量眾多的小企業品牌,在市場的篩選過程中,必然會有一部分因為定位正確而存活下來,並順勢成長為強勢的知名品牌。所以,中國的製造業要想實現品牌化,不能光靠大企業,還需要重視小企業的作用。

通過對風險成本、技術積累和品牌形成的時間成本的分析,我們發現,產業升級的總體成本比想像的遠遠要高,以至於大企業也無法承受。

當然,我們指出產業升級成本高昂,目的不是為了否定產業升級的努力方向,而是希望大家能夠對產業升級的顯性條件和隱性成本有一個全面的認知,從而對產業升級有一個理性的預期。

四、什麼情況下產業升級會加速?

先給大家講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鯰魚效應」。

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好幾倍。所以漁民總是想方設法的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可是雖然經過種種努力,絕大部分沙丁魚還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卻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船長嚴格保守著秘密。直到船長去世,謎底才揭開。原來是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里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鯰魚進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便四處遊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衝右突,四處躲避,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這樣一來,一條條沙丁魚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對於中國的製造業來說,也需要有「鯰魚效應」,產業升級才會加速,而能夠引發「鯰魚效應」的這條鯰魚就是:平價品牌

1、為什麼說平價品牌是推動產業升級的鯰魚呢?

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產業升級就是能買到質量可靠的產品,價格可以比原來稍微高點,但也得在大多數人可承受範圍內。

在全球的知名消費者品牌中,如果銷售數量很大,那麼品牌定位絕大多數是平價。例如:服裝類的ZARA、H&M、GAP、優衣庫,餐飲類的麥當勞、肯德基和漢堡王,以及零售類的沃爾瑪、宜家。

中國製造業現在面臨著一些怪現象:

(1)價格低的使勁節省工時、節省物料成本,把質量也做低;

(2)質量好的使勁把價格賣得很高,不求數量只求高毛利率,以顯得自己很高端。

十幾年前,大家的收入水平還不高,對質量差的低價產品還能忍受。現在,很多人實在忍受不了低質量產品了。但是,想買質量可靠的產品時,卻發現根本買不起,價格太高了。

如果市場上開始出現銷量規模巨大的平價品牌後,低價低質產品的市場空間就被壓縮了。很多消費者寧願多花一點錢,也不買那些低價但也低質量的產品了。同時,高價產品要想繼續保持高價,就必須得在產品設計研發、品牌營銷上大力投入,否則消費者還不如去買平價產品呢,質量差不了太多,價格卻能便宜很多。所以最終就能得到一個良性循環的結果:

1)低價的產品儘力提高質量;

2)高價產品儘力進行產品設計研發和品牌營銷;

3)平價產品在保持質量水平和價格水平不變的情況下儘力提供更多的產品樣式。

所以說,平價品牌就是推動產業升級的鯰魚。

2、為什麼中國知名度很高的平價品牌不多?

我們看一下前面提到的幾個品牌的創立年份。

ZARA:1975年;

H&M:1947年創建,1964年開始在北歐擴張;

GAP:1969年;

優衣庫:1984年開設第一家零售店鋪;

麥當勞:1940年創建今日麥當勞餐廳的原型,1960年餐廳正是更名為「McDonald"s」

肯德基:1930年創建,1952年開始特許經營業務,肯德基雛形開始;

漢堡王:1954年;

沃爾瑪:1962年;

宜家:1943年創建,1951年開始專註於低價格的傢具,1958年創建第一家宜家商場。

這些品牌的創立年份多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此時,品牌各自所在的行業已經發展了很多年了。平價品牌一般不會在一個行業初期的時候產生,而是會在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才出現。原因如下:

1)平價品牌的第一個特點是供應量大,而行業發展初期產能一般都不高;

2)平價品牌的第二個特點是質量可靠,而行業發展初期各企業的生產水平參差不齊,高質量產品具有稀缺性,所以就會選擇高質高價。

3)平價品牌可以看作一種降價現象,即高質量產品的價格下降。在行業發展早期,技術更新換代較快,企業的第一選擇是通過技術創新來獲取競爭優勢擴大銷量,而不是通過降低產品價格來獲取競爭優勢來擴大銷量。

中國的家電行業發展很成熟,所以國內的家電品牌以平價品牌為主。這幾年,手機行業也出現了好幾家知名的平價品牌。未來,國內越來越多的行業會出現平價品牌占銷量大頭的局面。

3、國內企業的平價品牌機會

很多全球性的平價品牌已經進入中國,例如我們前面提到的那9個品牌。但是,這些品牌的「平價」是相對於發達國家的消費水平而言的,對於中國的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說,他們並不那麼「平價」,反倒是「小資」生活水平的代表,例如宜家。

符合中國國情的平價品牌,價格水平需要比現有的全球性平價品牌再低一個檔次,要能夠讓四、五線縣城的絕大多數居民都能買得起,就像日本的優衣庫,早期開店選址一般都選在城郊,目標客戶群的定位就不是城市主流人群。換句話說,目前進入中國的這些世界性平價品牌的客戶群是一、二線城市中等收入階層,而一、二線城市的低收入階層和三四五六線城市居民以及農村人群將是國內平價品牌的機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紅象 的精彩文章:

DAD Sneaker-「老爹鞋」誰丑誰尷尬?

TAG:大紅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