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楊昊 在校園打造女排新國手

楊昊 在校園打造女排新國手

運動員時期,楊昊和中國女排隊友奪得雅典奧運會金牌和北京奧運會銅牌。

圖/視覺中國

退役後,楊昊投身校園排球,既執教大學校隊,也教排球零基礎的學生。受訪者供圖

2008年北京奧運會女排比賽季軍爭奪戰,中國隊3比1擊敗古巴隊,獲得一枚寶貴的銅牌。女排姑娘們賽後大多流下了眼淚。10年後,當時的中國女排隊員楊昊告訴新京報記者,北京奧運會給她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那場比賽。

如今,擔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排球隊教練員的楊昊依舊熱愛著排球,她為中國女排培養出了任凱懿這樣的優秀球員。未來,她希望校園排球的發展越來越好,也希望有更多的任凱懿從校園中走出來。

探頭 奧運摘銅牌淚灑賽場

我們那支女排(2001-2008)是整體配合、快速多變,但現在這支女排個人能力太突出了。

新京報:現在回想起來,北京奧運會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楊昊:最後一場季軍爭奪戰吧。之前半決賽打巴西,我們輸了,大家都很沮喪,心情很低落。我們這一批球員大部分都是從2001年一直打到2008年,2008年奧運會又是在家門口作戰,我們本來心氣兒挺高的,想去爭奪金牌。沒想到小組賽就打得不是特別好,半決賽就遇上了巴西。沒能進決賽,覺得特鬱悶。

不過,不管是隊員還是教練員,大家都迅速調整了過來。面對那麼多主場觀眾,我們也希望能夠站上領獎台。所以,最後一場能夠戰勝古巴,對我們來說挺不容易的。

新京報:除了北京奧運會,你還參加過雅典奧運會,在家門口作戰和在國外城市比賽,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楊昊:我覺得在家門口作戰壓力更大一些。從自身來講,你想打得更好一些,拿到更好的成績,畢竟有那麼多觀眾在看台上支持你。出國打球壓力也有,但沒有在家門口這麼大。

新京報:中國女排在北京奧運會上沒能衛冕,傷病是最大的原因嗎?

楊昊:算是其中一個原因吧,當時很多隊員的傷病都挺嚴重的。趙蕊蕊2004年受傷之後,一直都在康復,2008年她打得也不是特別多。包括馮坤,她做了兩次膝關節的手術。我自己則是膝關節和腰都有傷。除了傷病,其實主場壓力也算是一個(沒能衛冕的原因)。

新京報:陳忠和在拿到銅牌後說,那是一枚血淋淋的銅牌。分享一下這枚銅牌背後的艱辛吧。

楊昊:半決賽打巴西那場,周蘇紅的發揮不是太好。賽後,她在休息室里大哭了一場,都哭昏過去了。我記得最後是教練把她背出去的。

其實大家都知道,對周蘇紅來說,北京奧運會意義非凡。本來她和湯淼約好一起打北京奧運會,各自盡最大努力幫助球隊,但沒想到湯淼意外受傷了。最後,兩個人的奧運會她一個人扛著。所以,那場球下來她特別難過,不停地哭,我們勸了好久也不管用。即便後來回到奧運村,她也沒有吃飯,直接回房間休息了。

在那種情況下,她能迅速調整過來,在最後一場比賽中發揮出水平,非常不容易。

新京報:從雅典奧運會冠軍到北京奧運會季軍,你怎麼評價你們那一代球員?

楊昊:從領導到教練到隊員,大家都非常辛苦,付出了很多。我記得從2001年到2004年,我們那批隊員訓練特別苦,時間也特別長。除了趙蕊蕊,我們其他人身體條件都不是特別出眾,球隊全靠整體配合和快速多變的打法,所以每一天我們都在磨合。

那時,國家隊集訓從來沒有休息過一個全天,只有周末能休息半天。2001年、2002年那兩年,馮坤經常晚上加練,周末也加傳球訓練。2004年過後,雖然那會兒我們年齡都不大,但傷病開始來了。可是又不能休息,因為都知道2008年奧運會在家門口。從2004年到2008年,參加過雅典奧運會還在隊里的隊員,每周可以多休息半天,但也不是全天,只是多了一個半天。現在的隊員,應該不會像我們那個時候那麼辛苦。

新京報:北京奧運會拿到銅牌後,你和隊友流下了眼淚,那一刻的淚水有什麼特別的含義?

楊昊:主要是情緒的宣洩吧。從第一場比賽開始就非常不容易,到最後一場擊敗古巴拿到銅牌,壓力實在太大了。另外,我們從2001年打到2008年這批人都知道,那是我們最後一屆奧運會,以後也不太可能繼續在國家隊打球了,所以也有對球場的留戀和不舍吧。

背飛 執教風格師承陳忠和

半決賽打巴西那場,周蘇紅髮揮不太好,賽後哭昏過去了,最後教練把她背出了休息室。

新京報:10年過去了,你們那批球員都有了各自的新角色,平時聯繫你們還會聊排球嗎?

楊昊:當然會聊,我們大多數人還在從事與體育相關的工作。前些年,有空的時候,大家都會跟陳(忠和)指導一起聚會。去年和前年,在各自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我們會去福建給陳指導過生日。

新京報:和你當隊員那會兒比,現在的排球有了哪些變化?

楊昊:從我們現在的國家隊來看,速度更快、力量更強,更突出個人能力。不管是身高還是力量,現在的隊員都更注重個人能力。我們那時,除了趙蕊蕊,其他人都沒有太好的身體條件。就說我吧,1.82米的個兒打主攻,就只能更多地平拉開。

新京報:如果讓2004年的中國女排和2016年的中國女排打一場比賽,你覺得哪支球隊會贏?

楊昊:這個太不現實。年代不同了,兩支球隊的特點也各不相同。我們那支隊是整體配合、快速多變,現在這支女排個人能力實在是太突出了。

新京報:你現在也是一名教練,從隊員到教練,這種角色轉換難度大嗎?

楊昊:雖然都是排球,但還是有難度的。我現在是在大學裡,不光要帶排球校隊,還要負責普通學生的排球教學。咱們國內的學校,不像美國會聘請專業教練,所以像我們這種教練,其實就是老師的身份。

從運動員變成教練,我也體會到了其中的不容易。運動員只是辛苦,個人管理能力強就可以了。但教練面臨的是一個集體,你需要了解每一個人,讓她們融入整個球隊。雖然我只是大學的教練,可還是深深體會到當教練的不容易。當隊員壓力也很大,但絕對沒有教練壓力那麼大。

新京報:你的執教風格有沒有受曾經共事的教練影響?

楊昊:雖然大學球隊與省隊、國家隊這種專業隊差距很大,但是我的執教風格還是受到陳導的影響。和陳導一樣,訓練時,我會要求隊員全力以赴,比賽時,我會給她們一個寬鬆的環境。陳導經常說,他相信每一名隊員站在賽場上時,都希望展現最好的一面,不會偷懶。所以,在訓練時,我的要求更嚴格一些。有時候會生氣,會進行一些體罰。但只要到了比賽場上,我都會用笑容面對她們、鼓勵她們。

跳飄 校園排球前景很光明

我特別高興,任凱懿是從校園排球走出來的第一人,她沒有接受過體校這種半專業訓練,純粹就是一名學生。

新京報:你現在是大學排球隊教練,也是校園排球的一分子,如何看待校園排球對中國排球發展的意義?

楊昊:現在的排球還是半職業化,職業化程度還不夠,排球的職業球員還很少。如果能讓排球在校園普及的話,就會有更多的人去了解這項運動,也會有更多的人去參與這項運動。只有排球的群眾基礎強大了,你才能選拔出更多拔尖的隊員。所以,校園排球應該更好地推廣起來。

新京報:說到校園排球,就不得不提任凱懿,她是你一手帶出來的弟子。

楊昊:任凱懿很有個人特點,她和我有點類似。我們都屬於身高不高,但技術比較全面的隊員。

她很喜歡打排球,只是缺少專業教練的指導,給她規劃未來的發展方向。我特別喜歡這種喜歡排球、熱愛排球的學生。我到了學校之後,給了她更多去接觸職業聯賽、高水平賽事的機會。我跟她說,大學排球這個小圈子就這樣了,你一定要去感受一下職業聯賽的水平。後來,她去了北京隊,打上了職業聯賽。今年春節前,國家隊公布大名單,裡邊有她的名字。

我真的是特別高興,因為她是從校園排球走出來的第一人。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她完全沒有接受過體校這種半專業的訓練,純粹就是一個學生。這讓我感到欣慰,我也希望校園排球能走出更多像她這樣的隊員。

新京報:校園排球還會誕生下一個任凱懿嗎?

楊昊:可能性很大。現在出了一個任凱懿,這會讓高水平教練知道,校園排球的尖子球員還是不錯的,也能在職業聯賽中立足。當更多的高水平教練關注和重視校園排球時,就會給喜歡排球的孩子更多的發展空間。

新京報:校園排球的發展現狀如何?

楊昊:從這幾年來看,大學生排球聯賽參賽球隊越來越多了,這說明各個高校不光重視文化、科研的發展,對體育的發展也越來越重視,其代表就是你是否擁有高水平運動隊。只有你高水平運動隊多了,才會帶動其他學生喜歡並參與到相關的運動項目中去。

就像我們北航來說,學校一直都是傳統的排球強校,除了男排和女排,普通學生也特別喜歡排球,我們排球俱樂部的很多學生,水平還是挺高的。

而且,我們排球俱樂部的學生數量也很多。有很多學生第一個學期會選我的排球課,到了第二個學期,他們還會選擇我的排球課,因為他們覺得排球很有意思。有很多學生完全是零基礎,但兩個學期下來,他們對排球有了濃厚的興趣。課餘時間,他們就會約上幾個同學,到排球場打一打、玩一玩。

新京報:你理想中的校園排球應該呈現什麼樣子?

楊昊:我希望能有更多的高校擁有高水平的排球隊,百家爭鳴嘛。當然,這也需要學校的大力支持。高水平球隊多了,比賽精彩了,才能吸引到贊助商。現在校園籃球的發展勢頭就很不錯,希望未來排球也能像籃球一樣發展。

2008

北京奧運會

第2次參加奧運會,與球隊一起拿到銅牌

2009

留洋,前往義大利佩魯賈俱樂部打球

2010

退役,前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攻讀碩士,客串北航女排助理教練

2012

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學習,身份是訪問學者

2013至今

擔任北航女排主教練

同題問答

遺憾北京奧運沒拿金牌

新京報:關於北京奧運會,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麼?

楊昊:最後一場與古巴的季軍爭奪戰。

新京報:有沒有收藏與北京奧運會相關的物件?

楊昊:吉祥物、首日封這些東西都會收藏,2004年我收藏了,2008年我也收藏了,而且我收藏的吉祥物還是最大的那種。

新京報:關於北京奧運會,個人有沒有什麼遺憾?

楊昊:遺憾就是沒能拿到金牌。

新京報:回望2008年奧運會,過去10年你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楊昊:職業的轉型。退役後讀書,然後選擇留在學校,繼續從事熱愛的排球教學工作。

新京報:對2022年北京冬奧會有什麼期待?

楊昊:期待北京冬奧會圓滿成功。另外,我也希望通過冬奧會,讓世界看到中國和北京從2008年到2022年之間巨大的變化。

A14-A15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肖萬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 的精彩文章:

劉鶴主持新一屆金融委第一次會議 金融委成員齊亮相
抖音讓那些小而美的城市,擁有了自我表達的新方式

TAG: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