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慢性便秘的診治策略

慢性便秘的診治策略

近10年來由於人們的飲食結構改變、生活節奏加快、社會心理因素影響,慢性便秘患病率呈上升趨勢。

中國慢性便秘的診治指南(2013)統計我國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4%~6%,60歲以上患者上升到22%。

女性、低BMI、文化程度低、生活在人口密集區者更易發生便秘。低纖維素食物、液體攝入減少可增加慢性便秘發生的可能性。

濫用瀉藥可加重便秘。便秘與肛門直腸疾病(如痔、肛裂及直腸脫垂等)關係密切。慢性便秘易引起早老年痴呆、心腦血管意外、肝性腦病及結腸癌等疾病,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

慢性便秘的診斷

2007年我國《慢性便秘診療指南》指出關於IBS的標準:

便或干球狀便,排便頻率減少,用力排便,有便意但無糞便排出,或排便不盡感。

便次數<3次/周,排便量<35 g/d,或25%以上的時間排便用力。

胃腸道或結腸傳輸時間延長。採用Bristol糞便形態分級。

慢性便秘的病程為6個月以上。

一級診斷:

1.報警徵象排除器質性疾病:我們要詳細詢問病史,對患者進行細緻的體格檢查,以及便常規和便潛血的初步篩查,來排除器質性疾病。排除器質性疾病方可考慮功能性病變的可能。

報警征包括年齡:>40歲,便血/糞便潛血陽性,貧血,消瘦,腹部包塊,明顯腹痛,有結直息肉史,結直腸腫瘤家族史。

2.功能性便秘的診斷標準:

(1)必須包括下列2個或2個以上的癥狀:

a.至少有25%的排便感到費力;

b.至少有25%的排便為塊狀便或硬便;

c.至少有25%的排便有不盡感;

d.至少有25%的排便有肛門直腸的阻塞感;

e.至少有25%的排便需要人工方法輔助;

f.每周少於3次排便。

(2)不使用瀉劑時很少出現稀便。

(3)不符合腸易激綜合征診斷標準。

在診斷前6個月出現癥狀,最近的3個月滿足癥狀標準

3.判斷慢性便秘分型(詳見下表)

二級診斷:

腸道動力、肛門直腸功能檢測,其主要目的是對於肛門、直腸功能評估、便秘分型、治療方法選擇及療效評估。

本方法適應於一級診治無效的患者,不是慢性便秘臨床診斷和治療所必須。

功能學檢查方法:結腸傳輸試驗、肛門直腸壓力和感覺功能、球囊逼出試驗、排糞造影。有條件的、對一級診治無效的患者進行進一步檢查。

三級診斷:

針對二級診治無效的患者,可以檢查生活習慣,精神心理狀態,直腸肛管結構和功能,再評估主要請心理科及外科進一步會診。

慢性便秘的治療

1. 調整生活方式:

(1)飲食:增加纖維素和水分攝入,纖維素:25~35 g/d,飲水:1.5~2 L/d,提高糞便的含水量,促進腸內有益細菌的增殖,增加糞便的體積,加快腸道傳輸,增加排便次數。

(2)建立良好的排便習慣:結腸活動在晨醒、餐後最為活躍、晨起或餐後2小時內嘗試排便,排便時集中注意力,減少外界因素的干擾。

(3)運動:對60歲以上老年人的調查表明,因年老體弱極少行走者便秘的發生率佔15.4%,而堅持鍛煉者便秘的發生率為0.21%。

因此,鼓勵患者參加力所能及的運動,如散步、走路或每日雙手按摩腹部肌肉數次,以增強胃腸蠕動能力。對長期卧床的病人應勤翻身,並進行環形按摩腹部或熱敷。

2.藥物治療:

瀉劑、促動力葯、促分泌葯、灌腸葯和栓劑。

(1) 要注意通便藥物的規範使用,遵循循證醫學證據;注意藥物安全性、藥物依賴性、效價比;避免長期使用刺激性瀉藥

(2) 治療便秘常用藥物的證據等級和推薦水平:使用以IA級為主。

(3)通便的應用原則:

03:12

3.精神心理治療:

胃腸功能障礙和情感障礙在中樞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形成了慢性便秘的生物-心理-社會發病模式。1/3的功能性便秘患者有心理障礙,需要進行專業的心理輔導。

4.生物反饋治療:

利用現代生理科學儀器,通過人體內生理或病理信息的自身反饋,使患者經過特殊訓練後,進行有意識的「意念」控制和心理訓練,從而消除病理過程、恢復身心健康。

5.其他:

益生菌、中藥、針灸、按摩推拿、骶神經刺激治療。

6.手術治療。

結合上述基本知識,總結本病的基本診治流程如下:

作者:孫瑩 來源:村醫之家

關注消化,我們有很多乾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戊型肝炎概述
聽王新教授講解,從安全性角度考量腸道清潔劑的選擇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