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消化道早癌病理基本知識

消化道早癌病理基本知識

1.早期食管癌(T1N0M0)

包括黏膜內浸潤癌和黏膜下浸潤癌,無淋巴結轉移證據。如癌局限於上皮內稱原位癌或上皮內癌,如癌已侵入肌層則為中期食管癌。晚期食管癌是指癌已侵透肌層達外膜或外膜外組織。早期食管癌看不出病變或僅黏膜粗糙、糜爛或呈斑塊乳頭狀突起,以糜爛和斑塊狀為多見。

03:12

2.早期賁門癌(T1N0/1M0)

包括黏膜內浸潤癌和黏膜下浸潤癌,無論有無區域淋巴結轉移證據。

3.Kodama分類將局限於黏膜層和黏膜下層的早期胃癌分為小黏膜(<4 cm)、淺表擴散癌(>4 cm)和穿鑿型(<4 cm)。小黏膜癌和淺表擴散癌均限於黏膜層(小黏膜M和淺表M)或灶狀浸潤黏膜下層(小黏膜SM和淺表SM)。在穿鑿型(包括2個亞型:PenA和PenB),浸潤黏膜下層的範圍比上面提到的兩型更廣泛。PenA型的浸潤前沿呈擠壓狀,它比PenB少見,PenB呈多點浸透黏膜肌層。

4.在早期胃癌中,小黏膜癌、淺表癌和PenB病變的淋巴結轉移率及血管浸潤率低,外科手術預後好(10年生存率大約90%)。對比起來,PenA型病變的特點為血管浸潤率及淋巴結轉移率高,手術後預後差(5年生存率大約64.8%,與結腸腺癌相反,結腸癌如果邊緣呈擠壓式則預後較好)。上述的多種方式共存者為混合型。

5.早期胃癌是指發生於胃黏膜下層以上(未侵犯肌層)的癌,可有淋巴結轉移。早期胃癌分為隆起型、表淺型和凹陷型,其中表淺型又分為表淺隆起型、平坦型和表淺凹陷型。

隆起型:息肉狀病變明顯高於周圍的正常胃黏膜(大於正常黏膜厚度的2倍),常為有蒂或廣基性胃息肉的早期癌變,癌細胞常限於黏膜層內。

淺表型:病變較平坦,又分為以下幾型

表淺隆起型:病變稍微隆起於周圍正常黏膜,呈平盤狀。

表淺平坦型:病變處黏膜無明顯異常,可稍顯粗糙。

表淺凹陷型:病變處黏膜淺表凹陷。深度限於黏膜層內,形成癌性糜爛。

凹陷型:病變處黏膜明顯下陷,形成深達黏膜下層的潰瘍,最多見。

6.胃癌Lauren分類:分為2種主要類型,即腸型和瀰漫型。腸型和瀰漫型比例大致相同的腫瘤稱作混合型。

7.在固定ESD標本的泡沫板上,標記該標本在體內的相對位置,例如口側、肛側、前壁、後壁等,便於病理組織學觀察結果與內鏡表現相對照。

8. 固定標記好的標本及時浸沒於4%中性甲醛溶液中,並將標本固定6~48h。

9.需要臨床提供的病理檢查申請單信息齊全包括病史、內鏡下病變的表現和分型、既往活檢的病理診斷等。

10.將固定後的ESD標本在組織取材前拍照,測量記錄切除黏膜的最大直徑、最小直徑和厚度。

11.肉眼觀察黏膜表面的顏色,是否可見明顯的病變,大體分型,病變的輪廓是否規則,有無明顯隆起或凹陷,有無糜爛,臨床是否特殊標記,病變黏膜與周圍正常黏膜的位置關係,病變與黏膜側切緣最近距離。

12.確定病變位置及範圍。確保能將主要病變置於第一刀的位置並有效取材。

13.選擇標本改刀方向:查看病變距黏膜切緣距離,選取垂直於最近切緣切線方向進行切割,保證病變與最近切緣的關係在同一條組織上可視(謹記第一刀取材在病變最顯著處)。

14.確定改刀方向後,先在最顯著病變部位距病灶旁側1 mm下刀,然後再向兩側按照2-3 mm的距離依次平行下刀切割,將所有的組織取材檢查,取材後拍照(便於與製片後切片對照,並可在ESD標本照片上標記不同區域病變黏膜的病理診斷、病變的嚴重程度以及空間位置關係)。

15.將ESD標本全部取材、拍照後,將組織塊按順序依次平移入脫水盒,並記錄脫水盒序號和每盒中組織塊數(必要時可畫示意圖)。放入前先在脫水盒中墊薄層海綿,放入後再加覆薄層海綿,確保組織塊在脫水盒中位置固定,減少脫水過程對組織塊收縮扭曲的影響。同時,每個脫水盒放入組織塊不超過4條。

16.若僅有常規脫水盒,可在確定最近切緣垂直切割方向後,將欲切割方向黏膜縱軸最長距離與脫水盒比對,若長於脫水盒有效距離,需在平行於最近切緣切線方向選取合適位置將ESD標本改刀成兩片,盡量將黏膜病變納入同一片取材組織上,便於讀片測量;確定是否水平改刀後,先進行水平方向切割,再進行垂直切割。

17.製片標準:修整蠟塊,要求連續切6到8個組織面,撈取在同一張載玻片上;常規HE染色,封片。

18. 腫瘤侵犯的深度(SM1 )胃:<500 μm 食管:<200 μm 結腸:<1000 μm。

19.食管基底細胞增生:上皮基底細胞層增生厚度≥上皮全層的15%,細胞核增大,但細胞核無顯著異型性,細胞排列無極向紊亂。

20.低級別上皮內腫瘤

該組病變為腫瘤性病變,但發展為癌的幾率較低,可隨診或局部切除。組織形態學與周圍組織有區別。表現為腺體擁擠、密集,但多數為圓形、橢圓形腺體,很少有複雜的分支或乳頭狀結構。細胞核桿狀、擁擠、深染、無明顯核仁,呈單層或假復層,位於腺管的近基底部,細胞核的極向仍保持。核分裂象可增多,無病理性核分裂象。

21.高級別上皮內腫瘤

該組病變為腫瘤性病變,形態與上皮內的癌難以區分,發生浸潤及轉移的風險很高,應局部或手術切除。病變與周圍組織形態學變化截然不同。腺體的結構混亂,除密集擁擠外,常見複雜的分支和乳頭狀結構,大小差距顯著。細胞核多形性明顯,近圓形且不規則,深染,核質比增大,易見明顯核仁。單層或多層排列,且細胞核的方向混亂,極向消失。可以見到病理性核分裂象。當出現不確定的浸潤時,可歸入「高級別上皮內腫瘤,可疑浸潤」。

來源:高醫臨床與病理

關注消化,我們有很多乾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腸篇 優秀病例展示!獲獎者:李風
2018年IBD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