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每一個國人心中,都裝著一個院子

每一個國人心中,都裝著一個院子

點擊璞睿關注我們

03:12

我們常在思考,理想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老舍在《我的理想家庭》里,給出了一份人們難以否定的答案。

他說:「院子必須很大,靠牆有幾株小果木樹。除了一塊長方的土地,平坦無草,足夠打開太極拳的。其他的地方就都種著花草——沒有一種珍貴費事的,只求昌茂多花。屋中至少有一隻花貓,院中至少也有一兩盆金魚;小樹上懸著小籠,二三綠幗幗隨意地鳴著。」

動可打太極,靜可賞花魚。關於居住和庭院,從古至今,誰沒做過這樣的美夢?

千百年前,古人就痴迷著那個院子。在唐詩宋詞中即可窺見一二:白居易的「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台」,王實甫的「花陰重疊香風細,庭院深沉淡月明」,李清照的「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春遲,為誰憔悴損芳姿」,這些零零落落的「庭院」,都記錄了文人墨客一致鍾愛的生活形態——庭院。

為什麼中國人對庭院有那麼深的情結?皆因它滿載著中國人的傳統思想和人生理想。

首先,以庭院為代表的中國古建築能夠體現天人合一、陰陽合德的傳統文化思想。古人在營造院子的過程中,順法自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生態資源,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居環境,完美體現「天人合一」的思想。

再者,古人一向喜歡寓情於景、寄情於物,庭院就正好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寄託情趣的私人場所。建築為實,庭院為虛。明為陽,暗為陰。外為陽,內為陰。庭院為陽,室內為陰。如此,構成了一個陰陽結合,虛實互補的生活環境。中國的園林建築均傳承了傳統文化中的這一精髓。

庭院除了是一種建築形態外,還是中國人的情感安放之處,體現著中華文化中的家庭血緣、倫常道德。中國人歷來重視家庭,所謂「家庭」,「家」與「庭」是同時存在的,在這個私密而放鬆的空間里,充斥著他們的喜怒哀樂,承載住他們的人生理想。

你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成年後的魯迅仍在無限回味幼時在院子里的快樂時光。他一生鍾愛的還是院子,無論是院子里的棗樹,還是枝頭盛開的臘梅,都在他成長中留下深刻的印記。《野草》、《彷徨》等巨著就誕生在這一方小小的院里,見證了魯迅的創作巔峰。

同樣發生在院子里的故事,還有豐子愷的《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在這個「緣緣堂」里,豐子愷與孩童嬉戲玩樂,與家人共度曼妙時光,盡情釋放天性,迸濺出無限靈感,最終留給世人無限歡樂的文字與漫畫。

任時光飛逝,中國人仍然深深眷戀著庭院生活。不論閑雅富貴、奢華別緻,只管築一小院,靜享樂趣。就如林語堂說的:宅中有院,院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見天,天中有月。不亦樂哉!這難道不是你理想中的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璞睿 的精彩文章:

文人空間的雅緻生活
浮生偷閑,坐於時光深處

TAG:璞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