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工智慧來襲,未來需要什麼的人才?

人工智慧來襲,未來需要什麼的人才?

人工智慧是當下非常熱門的話題,不過我們看過去的趨勢,會發現有些熱門的話題往往是曇花一現,這種情況只能稱之為潮流,所謂潮流就是只能在一個階段有著比較高的熱度,但是對於長遠的未來來說,並沒有太深刻的影響。近期新錦成研究院院長張景岫老師,對於《人工智慧來襲,未來需要什麼的人才?》專題微課進行了分享,以下為具體內容

03:12

和幾年前大家都在熱議的共享經濟不同,也和從去年開始比較有熱度的區塊鏈不一樣。人工智慧可以說是人類從大概100年前就在夢想的一件事情,而且正在逐步的變成現實。

大概從一百多年前的科幻小說,人們就在思考,在未來是不是可以造出像人一樣行動和思考的機器?從五六十年代美國的計算機革命開始以來,各種計算能力的提高也都在指向同一個方向,用機器、用電腦、用計算的方式來幫助人們,甚至最後可能會替代人們。我認為和工業革命時期的蒸汽機一樣,和後來的電力革命一樣,它不是一個短暫的潮流,而是代表著一種長遠的未來,而且也會在未來的幾十年里,甚至更遠的時間裡,影響到整個人類世界的發展和變化。

談到任何一種在歷史上能夠形成非常深遠影響的趨勢,曾經有人打過這樣一個比方,這種趨勢呢就像一輛高速行駛過來的火車,等你聽到聲音的時候,你還覺得它非常的遠。但是等你看到火車的時候,你都來不及捕捉到他的身影,因為速度太快了,一瞬之間就從你的眼前駛過去了。等你再看的時候,只能看到它的背影。

說到人工智慧不妨從無人駕駛技術開始談起,因為作為人工智慧當中的一個重要的方向,無人駕駛已經不是停留在科幻作品當中,而是已經走入到我們今天的生活。當然關於無人駕駛技術,還有很多的爭議,比如去年和今年著名的特斯拉公司,它的無人駕駛汽車就曾經發生過嚴重的事故。但是無論是否存在著技術的不完善,或者存在著道德方面的考慮,我們能夠看到這種無人駕駛技術已經是各大汽車廠商所研發的重點之一。

除了無人駕駛技術以外,比如說去年的雙十一,讓我感觸比較深的,其實並不是有多麼高的銷售額,而是在去年雙十一的時候,京東的劉強東提出來,京東在未來要發展快遞機器人,而且可能比大家預想的要快,將逐漸全面的替代掉現在京東公司的幾萬名的速遞人員。

所以從發生在身邊的這些事情,我們能夠看到人工智慧已經不是遠在天邊,而是已經走到了我們現實的生活當中來。而且可以說現代社會的人類被替代的可能性應該說是比以往的任何一個時代都要高的。

現代社會的一大特點,從工業時代開始,就是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我們前面談到的無人駕駛如果對應的一個職業的話,那就是司機的職業,很多人也在從事著這樣的工作,包括快車的司機,快遞機器人對應的就是速遞這個職業,也有很多人從事著這種工作。

我們能夠看到,因為這種社會分工的細化,使得多數的人們其實只是專精於做一件事情,而不太具有全面的技能。也可以說正是因為這種專精,一方面使得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在提高,人們很擅長做自己習慣在做的事情。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正是因為這種技能的單一化,使得我們被機器替代的風險應該說是越來越高了。那麼人工智慧有沒有可能會徹底地改變人類,或者是消滅人類呢,應該說這種風險還是存在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一本書《人類簡史》在這本書當中提到了一個關於導航軟體的例子,因為很多人都在使用導航軟體,我們也都知道導航軟體是在做什麼的,但是作者提出一個觀點,即使是一個導航軟體,它當然不具備思想和意識。但是某種程度上來講,導航軟體已經在剝奪人類的選擇權,甚至往大了說是可以操縱人類,比如說我們開車要去一個地方,有兩條路,路線一很擁堵,導航軟體會建議我們走路線二,但是如果大家都用導航軟體,導航軟體會發現,如果讓所有的車都走路線二,那麼路線二就會也變得非常擁堵,所以導航軟體可能會有一種演算法,讓一半的人走路線一,另外一半走路線二。這個簡單的例子實際上就已經告訴我們了,導航軟體其實有可能會決定我們哪些人該走哪一條路,它可以基於自己的演算法給我們作出選擇,它不需要具備意識。

同樣,我們在高校的就業領域當中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職業生涯規劃的問題,包括職業生涯規劃,在未來也是有可能會由人工智慧來決定的。比如當人工智慧收集了大量的數據以後,甚至可以進一步的知道每個人的基因、性格的情況,它可以根據你每天的思想變化來判斷你的人格、特點和其他人的交流,再結合大數據,可能人工智慧就會給你一個非常明確的答案,而不是像今天的生涯規劃,更多的是給你一種思想或者是方向。它會告訴一個學生,你該讀什麼大學選什麼專業,你甚至將來要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接受哪一個單位的offer。當然理論上講你可以不聽他的,但是會有無數的證據會證明,聽AI的是沒錯的,它會是最佳的一種選擇。

所以有很多人對人工智慧帶給人類的未來是表示一種悲觀的態度,那麼人工智慧是否在敲醒敲響人類的喪鐘?我想引用一本書,叫做《七堂極簡物理》是一本物理學的科普的讀物,這本書的作者是義大利一位非常著名的物理學家,他在這本書的後記當中有這樣一段話:「在地球上,我們也許是唯一知道我們的個體必將死亡的物種,但是我更害怕的是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會成為唯一一個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末日到來的物種,或至少是見證自己文明滅亡的物種。」那麼關於人工智慧,多長的時間內會替代人類,不同的人給出來不同的預測,平均起來大概是50年,所以比我們想像的要快。

那麼人工智慧會以什麼樣的方式替代人類呢?

我個人認為它會是一種漸進的過程,而不是突發的時刻,也就是說人工智慧對人類的替代,它會是像溫水煮青蛙一樣,會是潤物細無聲的,不是像我們以前看的科幻電影,比如我印象很深刻的一部科幻電影叫做《終結者》,那裡面幻想的未來是一夜之間「天網系統」有了自己的意識,然後派出來武裝到牙齒的高科技機器人,拿起重機槍去屠殺人類。現在看到的未來應該不是這樣的,它更可能是我們人類自主選擇把人工智慧推到這樣一種神的位置上。

正因為人工智慧太能幹了,我們會傾向於把選擇權讓渡給他。而人類是作為一種高智慧的生物,區別於動物的很主要的一點就是自由意志,而在自由意志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自主的選擇,正如我們剛剛講的導航軟體的例子,生涯規劃的例子,我們自主的選擇權也許正在無意當中正在逐漸的喪失。甚至在《人類簡史》當中還描畫了這樣的未來:包括在未來我們去和什麼人談戀愛,選擇和誰結婚,可能都會由人工智慧來替我們作出決定。

比如人工智慧可能會以手機的形式監測我們身體上各種指數的變化,甚至分析我們的基因情況,最後會給出來一段建議,當然這種建議並不是強制性的,很可能是類似這樣的。比如說你和A女孩見面的時候,心跳啊呼吸等,證明你對她更有感覺,但是我會建議你和B女孩結婚,因為你們的基因和性格更匹配,所以從長遠來看,如果你選擇和A女孩結婚,雖然短期內你會感覺很浪漫,但是未來你們的婚姻會產生問題,甚至你們之間誕生一個不健康的下一代的這種可能性會更高。所以我們看這種選擇權正在逐漸的,由我們人類的自主的思考開始交給大數據、交給人工智慧、交給各種感測器和數據綜合分析出來的結果。

那麼除了剛剛所說的這個例子,人工智慧還可以更深入的一步,就是影響我們的思想。據說美國的部隊已經在測試這樣的一種設備,有一種能夠發射出腦電波的頭盔,你戴上去以後,會變得注意力更加的集中。設備看起來很簡單,在技術上已經表明了我們大腦皮層所產生出來的是電信號,我們也可以接受各種電信號,人工智慧和機器也是可以模擬這種電信號的,可以改變你的感受,甚至改變你的思想。

比如減肥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如果說現在有某一個廠商發明了一種神奇的設備,這種設備可能長得像一個頭盔,或者更簡單像一個頭帶,如果你戴上去之後,它會發出信號,會根據你的身體的情況提醒你什麼時候該鍛煉,而且鍛煉的時候,感受不到一點痛苦,不再需要自己靠意志力去堅持,這種產品肯定會很流行。比如,有些人有成癮的癥狀,酒癮,有煙癮,甚至毒品上癮,現在也成為社會的一種問題,如果說醫療機構開發出這樣一種設備,也是類似的一個頭帶,戴在這些患者的頭上,大家覺得喝酒沒有味道,可以模擬這樣的一個感覺,那麼相信它的應用也會非常的廣泛。

所以如果說人工智慧可能會有一天代替人類,不會是像電影里那樣的拿槍拿炮,而是說有很多的企業開發出各種各樣的產品,大家會逐漸的形成一種依賴,慢慢的把選擇權、決策權交給手機或者是未來的某種設備,就像今天很多人似乎也離不開手機。

有一天我們可能也會自主的讓人工智慧來坐上神的寶座,甚至並不需要人工智慧具備自主意識,有人把人工智慧的預測分為兩類,一種是低層的,沒有自主意識,沒有自己的思想,它只是去執行命令,而另外一種呢,是高級的,像人一樣去思考和行動。

從現在發展的趨勢來看,人工智慧都不需要自主意識就可以替代人類,就像我們前面講的導航軟體的例子,它的目的很簡單,為所有人規劃一個最優的路線。比如我前面講的幫助你鍛煉,幫助你上自習,幫助成癮患者去戒除這種癥狀,它都不需要意識,它只是一個個的應用,最後連接在一起,就會開始滲透在我們生活當中的每一個地方。

那麼未來20年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我們要先看人工智慧對整個職業世界有什麼樣的影響?首先是從數量的角度,人工智慧趨勢來臨了以後,到底是會讓人們的崗位數量減少,還是會創造出更多的職位?對於這個問題,大家有不同觀點,很多人認為人工智慧會代替人類會減少職位。當然也有不同的觀點,最近讀的一篇文章,他認為人工智慧雖然會削減掉一些低端的崗位,但是相反會創造出一些更多更高端的崗位,甚至他計算了這樣的一個數字,人工智慧每減少一個崗位,在未來就會創造出3.6個崗位出來。

其實我覺得這兩種觀點都有它的道理,我個人的觀點是:和很多事物的發展趨勢是一樣的,它一定也是一個螺旋循環的過程。人工智慧對崗位數量會呈現一個什麼樣的局面呢?我個人覺得大體上可能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減少,這是現在正在發生的,而且很可能也會持續一段時間。人工智慧首先會把一些簡單重複性的、單一性的工作縮減,毋庸置疑短期內這個會發生的。在中期的角度會是增加,因為人工智慧本身的發展,它也需要大量的相關的人員去參與,包括人工智慧可能會催生和帶動一些短期內不會被替代的崗位需求,所以它可能會經歷創造職位的一個階段,但是,最後總歸有一天會進入到第三個階段,再度的減少,或者是說徹底地減少,等人工智慧從這種崗位的金字塔的底端,先把大量的簡單的重複性工作消滅掉以後,雖然在一定階段內可能會催生出來對於相關的一些所謂高端崗位的需求。但是長遠來看,等人工智慧發展到一定階段,逐漸的也能夠進行更為複雜的思考、運算以後,在理論上來講,它可以替代掉所有的職位。所以我認為大體上如果分為短期、中期、長期三個階段,會經歷這樣的一個循環。

當然我可能是一個悲觀的主義者,《未來簡史》的作者也在談這樣的一段話,雖然作者在書中給出的結論是悲觀的,但他說:但凡是能夠被預測到的,未來往往都不會發生。所以他的觀點是說自己寫這樣的一本書並不是要預示著我們人類的未來已經無可救藥了,而是說我提前把這樣的一種未來的可能性揭示出來,實際上是想避免或者是預防它的這樣一個發生。

我們剛剛談了短、中、長期的這樣一個變化,那麼我們把目光放到一個相對較短的時間裡,未來的10年到20年,有什麼樣的崗位會被淘汰掉呢?而又有哪些新的崗位會誕生呢?

網上在這個方面的一些相關的觀點也是非常多,BBC英國的廣播公司基於劍橋大學研究的一個數據,它列出來了300多種職業,未來在人工智慧時代被替代掉的這種可能性。第一位的是電話推銷員,被替代掉的概率是99%。第二位的是打字員,98.5%,第三位的是保險業務員,後面還有包括銀行職員、接線員等。當然不同的預測機構所列出來的清單也並不完全一樣,

但是可以概括和總結出這些崗位的特點。我個人把它總結成三個特點,這是我基於很多這樣一些資料形成的個人感受,我覺得在短期內被人工智慧替代掉的職位,首先工作本身是簡單的重複性的,而且是標準化的,因為簡單重複標準化,所以很簡單、容易被程序被計算機所替代掉。

第二個特點和第一條有關聯性,是指工作內容是單一的,也就是說如果工作內容越單一,越不複雜,不是跨到多個領域,或者涉及多個方面。那麼這種工作它被替代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

第三個特點,人力的需求量大,因為人力的需求量大,就意味著企業和研究人工智慧的公司有更強烈的需求去在這些崗位上替代掉大量的人力,因為它可以帶來一個非常高的投資和收益的比例。所以我們前面看到的無人駕駛技術、無人速遞員,其實針對的司機或者是快遞員這兩個職位都具備以上的特點。

那麼相反,如果說人工智慧會催生出新的職位要求,我個人總結起來,可以大體上歸為三個方面的類別。

第一個方面的類別,當然是跟人工智慧有關直接或者是間接相關的職業,比如說軟體開發、數據分析的人員,大數據的人工智慧演算法的工程師等。簡單來講,就是今天所說的計算機互聯網相關的這些人才需求,其實在過去幾年裡一直在持續增長,很多大學都開設了相關的專業,我們從切實的就業數據上會發現,凡是互聯網相關的行業,在過去的幾年裡,它的薪酬的漲幅還是非常的快,說明這個領域當中,還是在有不斷新的崗位需求被創造出來。

第二個方面,我個人會覺得是在偏藝術、美學、文學的這幾個領域當中,因為凡是涉及到美感的、藝術感的、創作的,好像在短期之內還不太可能會被人工智慧所批量的替代掉。而且隨著人工智慧在一些低端崗位上開始替代掉人類以後,一個方面,會帶來生產效率的提高,另外一方面,也會給大家帶來更多的空閑的時間,同時,整個社會經濟的進步也會對整個的娛樂的行業,就是人們在娛樂上的需求會變得越來越多,而這些技能又不太容易被計算機所替代,所以這種趨勢也在發生。

最近幾年有個很熱的詞叫「ip經濟」,IP這個詞在英文里原意指的是知識產權,當然ip這個詞在中國的這個互聯網的背景底下其實賦予了很多的含義。一部電視劇、一部小說都可以稱為ip,ip可以跨不同的領域。比如很多人都讀過的盜墓類的小說,《鬼吹燈》或者是《盜墓筆記》等等,它就是一個ip的代表。最開始它的呈現的方式是一部小說,大家看了之後覺得很好,它就可以變成電影、電視劇、網劇甚至變成網路遊戲,從而創造一連串的產業鏈。當然故事的創造者就是ip的所有者,也會從中間獲取到巨大的經濟的收益,連帶著整個的上下游的相關的產業,很多工作機會,很多財富收益就會被創造出來。

我們已經看到了這種趨勢的發展,除了我們前面舉到的這種大ip的例子,現在有很多的小的ip也在冒出來。比如說前些年的自媒體,現在大家都知道一個詞叫」網紅」,包括在快手等這些直播平台上,其實已經吸納幾百萬的從業人員,在上面可以賺取到一份財富,當然,真正賺大錢的是少數人,但是我們能夠看到這樣的一個行業,在十年前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而在今天呢,每天有上億次的瀏覽量,這個領域我們可以預測即使是在人工智慧的背景下,它還會持續的增長和發展。

第三個大的領域,我個人覺得是人們健康相關的領域,醫療生物、甚至是基因的技術。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每個人都會追求健康,甚至追求長壽,可以說對健康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所以這一類的技術也必然會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快速的發展。

如果從大學生就業的角度,實際上我會發現在過去的幾年裡,生物技術類的專業,其實就業並不太好,但是這種形式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並不是說在這個領域當中沒有大量的需求,其實相反,有很多的需求在被創造出來,只不過基因方面的科學研究可能遠遠不如互聯網這麼快,因為人的基因是一種更為複雜、更難以被破解的。現在在談基因技術的時候,也有一種新的提法叫做基因編程的技術,實際上基因本質我們也可以把它理解為一串的程序代碼。

《未來簡史》的作者也在講,我們生命體也並沒有高級和神秘,如果把我們剖析開來,其實人的思想也是由一串的演算法來構成的。具體歸結在基因的層面,人們早就發現了基因的編碼,當然還不成熟。在最近的十年當中,這種基因的編程技術也被創造出來,基因的編程技術,如果把它和程序開發比起來,現在大家只是初步的搞清楚了哪一些模塊起什麼樣的作用。比如說對於遺傳病的治療上,已經開始在用到這種基因的編程技術或者是剪輯的技術,當然我們相信這個行業包括藥物相關的技術,包括在中國,其實藥品的研發在過去的十年里,它的發展速度是非常快的。當然到今天為止,它的體量和更發達的國家比起來可能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毋庸置疑這個領域也會是在未來20年當中得到一個快速發展。

前面簡單的剖析了一下,不被淘汰掉的這些職業可能會具有什麼樣的一些共性和特點,大概總結了三條。

第一條,與簡單重複標準化的工作相對應的,需要創造性、複雜性的思維,或者是需要情感上溝通和交流的。

第二條,與工作內容單一相對應的,工作內容相對來講是寬廣的,不太容易被簡單的幾個內容所界定的,也會增加這種工作本身的複雜程度。

第三條,與人力需求量比較大的職業對應的小眾職業,被替代掉的可能性反而會更低,因為這個職業從業的人員很少,所以短期內或者相當長的一個時間內,沒有哪個企業會覺得為這樣一個人數很少的職業去創造一套人工智慧的機器。比如說我們看到的手工業,似乎是應該一個將消亡的職業。

但是恰恰相反,我個人認為,正是因為手工業的一些特點,它真的有可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會非常保險。舉個例子來說,我曾經在雜誌上讀過這樣的一個例子,有一門手工藝從業的人非常的少,是做染料。當然這個色彩比較特別,不是現在機器批量能夠生產出來的這種油畫的染料,中國傳統的繪畫作品的染料,基本上都是采自於植物或者是天然的礦物質,它的工序非常的繁瑣,所以像這種小眾的職業,其實它被替代掉的風險是非常小的。

最後談到人工智慧對於整個職場的變化,我認為人工智慧的發展其實已經在給企業用人的方式帶來變革,在未來可能會帶來更為根本性的革命。在《制度經濟學》這本書里,提到一個觀點,一個企業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企業的內部交易成本要小於外部交易成本,比如說做銷售要找工廠溝通,工廠的人又不懂研發,需要組織一大群人,大家要談工資待遇等,所以這就會變成一個大家需要反覆的交易溝通的市場,是沒有效率的,所以企業誕生了。

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們會發現有很多人現在開始有兼職的工作,甚至有更多的人在家裡辦公,成為自由職業者。雖然一方面大企業依然強大,但是每年都有無數的小企業興起,這主要是因為互聯網和人工智慧的各種技術會使得社會的這種協作成本進一步的降低,甚至有人會更激進地預測說未來企業這種形式就不存在了,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僱傭者,可以同時為不同的項目去做事。

但是無論如何我們會看到企業的用人方式還是很有可能會發生比較大的變化,比如說自組織、自我僱傭者的興起、外包的形式等等,這些已經都在發生了。

那麼人工智慧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其實已經不難看出來,簡單工作和操作是沒有用武之地。那麼與此同時對記憶力的要求其實也在下降,即使是十幾、二十幾年前,包括今天的學校的考試,很多時候也還在考記憶的能力。但是因為今天獲得資訊的手段越來越多了,隨便點開手機的百度天下事都知道,所以對記憶力的要求必然會下降。除了這個以外,我們談到的簡單操作記憶能力,包括簡單的計算能力等,在這些方面都是計算機互聯網特別有優勢的一些領域。如果我們再去專註發展這些方面的能力話,可以說是沒有什麼太大的用處。

哪些能力會成為未來的人才比較重要的能力呢?我簡單的認為有五項是特別重要的。

第一位的是獨立思考能力。

第二位的是學習能力,能不能獲取資訊,廣泛地獲取資訊,從中學習進步。

第三位是溝通能力,因為前面也談到了就是溝通這個事情,計算機替代人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溝通表達的能力,了對方的情感變化的能力,並不僅僅限於語言上的表達。

第四位是人文美學方面的能力。

第五位是跨領域的理解能力。

喬布斯當時在執掌蘋果的時候曾經說過一句話,他希望是站在科學和藝術的十字路口,這句話也被很多的企業、很多的文章所引用。在人工智慧時代同樣也是非常有價值的一句話。我認為這句話的實質就是在講跨領域的理解能力,需要一個人具備的是理科的思維加上文科的思維。在整個工業時代,過去的一百多年的歷史裡,應該說學理科工科比學文科更有優勢,因為它強調的是邏輯、推理和數學理解的能力。

但是隨著人工的智能的興起之後,大家會發現很多這些方面的事情已經完全可以交給機器去做了。前面談到了人文美學藝術等,本質上是一種文科的思維和領域,如果說理科的思維更多的是這種遞進式的、層級式的,或者是線性的,文科思維,則更多的是發散性的。未來要在人工智慧的時代真正取得成就,對我們提出來更高的要求,需要這兩種思維方式的一種結合。你不能僅有單純的理科的思維或者文科的思維,而是兩種思維的結合,就會使你具備這種跨領域的理解能力。

有沒有什麼領域會是最後的陣地呢?我想如果一定要講,可能藝術、美學、文學可能會是堅持的時間比較長,但是同樣這個陣地也不會永遠地堅守下去。如果人工智慧真的像大家預測這樣一發不可收拾的持續向前去發展,舉個例子來說,比如說電影偶像,明星在今天也是收入非常高,很多年輕人很羨慕的一種職位,但是虛擬的偶像其實早在十年前就出現了,現在甚至在日本的一些直播的節目當中,已經有來自二次元的虛擬的偶像來代替人,但是背後還是有人在操作,通過一些語音合成的技術等。但是這種虛擬偶像的興起,其實已經在暗示著,可能未來不見得所有的偶像都是有真實存在的人,他完全有可能是計算機技術模擬出來的。

比如說音樂,可能有很多音樂家們還認為計算機譜曲是沒有藝術高度的是不太現實,但是幾年前加州大學一個研究組織就已經寫出來一個計算機譜曲的程序,甚至他們把這些譜的曲子請很多古典音樂方面的專家來評判,大家給出來很高的水準,給予了非常高度的評價。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即使是剛剛所談到的人文藝術的領域,也並不是計算機不可攻破的堡壘,因為所謂的美感等,其實都可以被轉化成一些有特徵的計算機的演算法。

最後再分享幾點,人工智慧時代對大學可能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應該簡單歸結起來,我認為是三個方面。

第一,培養方式的改變,個性化學習的時代將會真正到來。

第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因為今天的年輕人似乎在閱讀或者是一些習慣,不要說跟幾十年前的人不一樣,可能和十幾年前20年前的大學生都有很大的差別,但也有人批評說:現在的年輕人更喜歡從朋友圈閱讀文章,更喜歡在抖音上看各種小視頻,本身就是一種碎片化的閱讀知識,不夠系統。

但是我覺得可能從另外一個領角度來看,也許這正是說明現在學習的方式在進化,因為要適應這樣一個信息爆炸信息滿天飛的時代,所以可能真正重要的不是再像以前一樣,需要系統的去讀一本書,學一些知識,更重要的是碎片化的按需索取的方式,能夠很快速的從網上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想要的答案。它未嘗不是代表著我們的一種進化。所以很多家長現在要讓孩子遠離手機、電視,我覺得當然無可厚非,但是在一個信息化工具已經滿天飛的時代,是不是應該更多的去引導,而不是一味的阻止呢?

第三,我認為對於大學而言,考核的方式也需要進行改變,因為如果是簡單的計算和記憶力已經不再重要的話,為什麼我們還要在試卷當中去強迫學生記憶大量的知識,或者在進行一些簡單的運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錦成 的精彩文章:

TAG:新錦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