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三星堆解密——先夏遺存、百濮中興、塞種加盟(一)

三星堆解密——先夏遺存、百濮中興、塞種加盟(一)

三星堆的魅力在於他的神秘,在於他文化的獨特性。能夠輔助研究三星堆的史料只有兩部——《蜀王本紀》、《華陽國志》。

西漢揚雄在《蜀王本紀》說過,古蜀人「不曉筆墨,未知禮樂」。三星堆有成熟的青銅器,但是沒有文字,只有隻言片語的古老傳說,這加強了研究三星堆的難度。但是揚雄多少提供了一點線索,「蜀之先王名蠶叢,後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魚鳧。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需要說明的是,蠶叢、魚鳧都是指一個氏族,不是指某個君主,這裡說了蠶叢的活動時間有數百年。

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也提到了蠶叢,「有蜀侯蠶叢,其目縱。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

巧的是,三星堆的確有「其目縱」的青銅形象,反映出以上兩部史料還是非常靠譜的。

一、蠶縱氏——先羌部族,D、N 、O2a

三星堆解密——先夏遺存、百濮中興、塞種加盟(一)

這個面具是世界上最早的,凸出的眼睛代表了古蜀人對於眼睛的崇拜,他們認為眼睛可以洞察一切,通過藝術形式來表達眼睛可以看得很遠很遠。。有點像「千里目」。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李白如是說。蜀地先後變換了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數個王朝,由於沒有文字,鬼知道他經歷了什麼。

姑且解一下,從考古上來說,三星堆文化的時間為公元前2800年-前1100年,共分為四期,約相當於中原的夏、商、西周前半期。

一期為寶墩文化(前蜀文化,前2800-前2100),

二三期為三星堆文化(古蜀,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1300年),

四期為十二橋文化(古蜀,主要遺存在金沙遺址,前1300-前900),

這個分期大致了解一下就行,有些學者的劃分時間會有所差異,沒有標準答案。有些僅分為三期,分為四期主要是為了更好對應四代大王蠶叢、柏灌、魚鳧、杜宇。蠶叢對應寶墩文化,寶墩屬於三星堆文化的第一期(前2800-前2100),文化特徵有先羌部族的痕迹,是一種先夏的遺存。

三星堆會不會和彝族祖先有關?根據頭飾、Y染等來看,可能有關聯。但即使有關,彝族祖先也只是處於三星堆裡面的中下階層,不是主導的那個。在此正告某些彝族分裂分子,就算你祖先闊綽過,也不代表你現在有分裂國家的資格。

三星堆解密——先夏遺存、百濮中興、塞種加盟(一)

我們從基因上來推測一二。由於石棺風俗最早起源於西北的馬家窯文化,商朝時期則出現在川西,那說明這個風俗和西北的游牧羌、氐族有關,羌、氐族有老亞洲的Y染色體——D類型,根據涼山彝族的Y來看,他們的D佔二成,可作為參考。

然後,根據分子人類學,蜀地是O2a(舊O3)族群的傳統勢力範圍,這裡還保留有一大波O2a的古老類型,即O2a*-M122(xM134)。彝族的古老類型占不到一成,高頻的是O2a-M117,佔二成多。

涼山彝族還有其他類型:一成的N1,一成的O1b(舊O2),還有少量的F2、R1a。N曾經存在於古華北,後來北上發展為阿爾泰人,F2來自於印度南部的達羅毗荼人,R1a可能是塞種人帶來的,又叫斯基泰人。

二、柏灌氏——O1b、F、R1a

柏灌也是一個謎,記載太少了,《蜀王本紀》裡面叫「柏濩」(音貨),今從灌。灌,是古代祭祀的一種形式,斟酒澆地以求神降臨 ,見《論語·八佾》——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三星堆解密——先夏遺存、百濮中興、塞種加盟(一)

柏灌氏也存在了數百年,起到了一個承前啟後的作用。如果說魚鳧氏是爆發期,柏灌氏即是積累期。柏灌氏對應三星堆第二期,即公元前2100—前1600年,相當於中原的夏朝。這個時期我們可以推測,先羌部族和夏人有關,夏朝建立之後,先羌部族大量北上發展,只剩下O1b的百濮部族,人口出現真空。在南方,一些異族開始進入。

話說在蜀地西南方有一條「蜀身毒道」,它在上古就已經存在。這條道能直通「身毒」,身毒也就是現在的印度,學者起了一個像模像樣的名稱叫「南方絲綢之路」。象牙、海貝等從印度大量流入蜀地,西亞的文化元素也隨之而來,從而形成了三星堆文化的獨特性。三星堆出土的數千枚海貝中,數量最多的是一種產於印度洋深海水域的白色齒貝,這種海貝只產於印度,「蜀身毒道」存在的有力證據。

在南方絲綢之路上生活著一些矮黑人,按照基因學來說,矮黑人大部分是D類型族群,顧名思義,他們身材比較矮小,《山海經·大荒南經》就有記載:「有小人名曰僬僥之國」,唐朝的《括地誌》更說僬僥身高不到三尺,古三尺約為一米,則人形同侏儒。《括地誌》可能是誇張的說法,但矮黑人的確是存在的,他們的後裔是現在印度洋的安達曼島土著、馬來西亞土著、氐族,早期緬甸土著也有相當部分的矮黑人,叫尼格利陀人。

在矮黑人的南邊是達羅毗荼人,達羅毗荼人長得也有點黑,他們屬於F類型族群,在雅利安人入侵之前,他們還佔據著整個印度大陸,創立了古老的哈拉帕文化,甚至在緬甸也有他們的分布,他們善於做商貿,和中國的西南夷族來往很頻繁,直到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北部,來往才開始間斷。達羅毗荼人處於中亞與蜀地的中間點上,起到了中轉貿易的作用。

三星堆解密——先夏遺存、百濮中興、塞種加盟(一)

和達羅毗荼人一起進入中國西南的,還有一支古老的塞種人。塞種人是從中亞過來的,他們手上掌握著先進的青銅技術,要鑄造青銅,必須大量的銅礦,雲南滇池是銅資源儲量最大的地方,於是塞種人選擇滇池為落腳點。印度-緬甸-雲貴形成了一條銅器文明的輸入線路。

由於嘗到了開拓的甜頭,這支塞種人的冒險家繼續北上蜀地,當然,來到蜀地的時候,他們的數量已經很少了。這裡雖然沒有銅礦,但當地人熱情好客,塞種人就定居了下來,在這裡鑄造青銅器。

三星堆和殷墟的青銅器成分,完全不同。三星堆的青銅器中不存在鋅元素,而在自然界鋅通常是與鉛伴生的。殷墟青銅器中鐵元素含量普遍較高,三星堆的卻很低。還有,三星堆缺乏錫元素,錫能夠降低熔點、增加硬度,可見三星堆的原料有限——以上充分說明了兩地的礦料來源不同。三星堆本身不產銅,他們的銅礦可能來自長江下游或者南部,當然,結合塞種人的情況來看,銅礦更可能是來自滇池。

對比一下三星堆文化、商文化的青銅器,我們會發現:二者的差異性大於相似性,獨立性大於融合性。如果硬要把三星堆看作中原的一分子,那就尷尬了——歷史學術為民族情感服務了。我們得以一種開放的、全新的思維去破解三星堆,三星堆肯定是中西合璧的產物,但問題是,他受西方影響更多一些。黃金權杖、黃金面具,在文化形式、風格上不同於中國的本土文化。青銅面具上高鼻深目的特徵、莊嚴肅穆的藝術風格,與西亞雕像接近,黃金面具、黃金權杖則帶有古巴比倫特色。

結論,夏商時期很多遺址都受到中原的影響,也可以說生活在中原的陰影之下。唯有三星堆文明,受影響之外還頑強保留了自己的特色,以其出土的青銅器、玉器來看,無論數量、體量、還是藝術成就,都是令人震撼的。

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