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韭花爛漫的貴州之巔

韭花爛漫的貴州之巔

貴州地處雲貴高原向廣西丘陵平原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境內山脈眾多,重巒疊嶂,綿延縱橫,山高谷深,是中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山區省份。因為自然環境的特殊性,自古以來貴州就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早在24萬年前,貴州就有古人類居住、活動,有舊石器時代早期的「黔西觀音洞文化」,早期智人的「水城人」和盤縣「大洞人」,晚期智人的「興義人」、普定「穿洞人」、桐梓「馬鞍山人」、「白岩腳洞人」和安龍「觀音洞人」等史前文化遺迹。長期的人與自然的相互影響和適應,以及部族征戰及民族交替融合,形成了貴州特殊的山地文化。

貴州境內主要有烏蒙山脈、大婁山脈、武陵山脈和苗嶺山脈。烏蒙山脈幾乎佔據了整個貴州西北高原,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烏蒙山脈的主峰――韭菜坪,海拔2900.6米,是貴州省內的最高點。韭菜坪位於畢節市赫章縣珠市彝族鄉韭菜坪村境內,因山腰生長成片野韭菜――多星韭而得名。這種多星韭不像其他韭菜,它約60厘米高,花紫色,每年八九月時盛開,這裡變成一片花海。站在山頂,可以極目遠眺畢節市赫章縣、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以及六盤水市水城縣的鄰近主峰的大片區域。遠山如浪,又如奔騰的野馬,漸行漸遠,錯落有致。山與天緊緊相連,那種天蒼蒼、野茫茫、天高雲淡的感覺油然而生。環視四周群山,頓時會有「山登絕頂我為峰」的氣概。

韭菜坪高聳入雲,頂部不像其他山峰一樣尖削,甚至是一塊相對平緩的台地,這種地方被當地人稱為「梁子」。韭菜坪梁子呈西北-東南走向,南坡緩長,北坡陡短。梁子橫亘於群峰之上,為四周群峰簇擁,峰上有峰,嶺外有嶺,與不遠處隱約可見的雨帽山遙遙相望。梁子嶺脈綿延,山體宏大,高峻而不陡險。也許是高原氣候的原因,這裡總是陰晴不定,剛才還是藍天白雲,一陣山風過後,雨霧就可能籠罩整個山頂。也許是在這種特殊的氣候條件下,山頂植被大部為低草和苔,草地鋪茵似毯,間有箭竹和杜鵑矮灌叢,亦或幾株西南山茶雜生其中,除此之外在寬廣的高原面上看不到其他樹木,幾乎滿眼都是野草和各種開著的花,然後就是極為茂盛的泥炭蘚了,一層層,一堆堆,像一層厚厚的氈子鋪在這裡。泥炭蘚保水能力極強,能吸收自身重量20餘倍的水,這一層泥炭蘚,就成了一座看不見水流的天然水庫。應了「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這句話,附近的牛棚梁子、娘娘山這樣一些台地的邊緣,可以見到一道道瀑布從山頂瀉下來。因此烏蒙山成了北盤江、三岔河、六衝河、洛澤河、牛欄江等河流的發源地,各水系呈放射狀流向四方,就像大地的血脈,哺育著各種各樣的生靈。

靠主峰東西兩側,有兩座次高峰,從兩邊將主峰托起,好似擎天巨人的雙肩。梁子東西兩頭的南北兩側,嶺脈呈對稱伸出,延展出4片小山群,峰群林立聳翠,從而將主峰映襯得更加挺拔雄偉。

接近山頂處的那些巨大石塊,記錄著遠古時期冰川在韭菜坪留下的痕迹,可以想像當年厚厚的冰層下被推動的岩石摩擦的情景。這裡的岩石里埋藏著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古三疊系中統地層的海洋爬行動物化石,距今已有2.6億年,這些化石以魚龍為主,有貴州龍類、海龍類、混魚龍類,還有鱗齒魚、助鱗魚、龍魚等,對研究三疊紀時期海生爬行動物的演化、古生態和海洋環境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若是在韭菜花盛開的季節來到這裡,滿山遍野的韭菜花,把整個韭菜坪裝扮成花的海洋,紅色的花與綠色的葉子交相輝映,隨著山風一浪一浪向前推進,看得人眼花繚亂,流連忘返,隱約還可以嗅到韭菜那特殊的香味。

韭菜坪氣象萬千,變幻多端。晴日,目窮數百里,收眾山於眼底;陰時,視線不過數米,如沉霧海;雨天,或細雨如絲撲朔迷離,或暴雨傾盆,山怒峰吼;雨後初晴,雲海茫茫,千山若隱若現;春日,山下已是萬紫千紅,山上卻積雪未盡,草木沉睡,一旦春光臨山,滿山植物搶時放綠開花結實;春夏之交,一旦烏雲密布,冰雹驟然而至;夏令,山上清風送涼,山花爛漫,杜鵑點紅;秋季,紅葉遍野,金絨滿地,8月左右,滿山提早換上「黃袍」,寒氣一襲,竟會大雪紛飛;10月,就銀裝素裹,聳亘皓幛。

離韭菜坪不遠處,有聞名遐邇的可樂遺址。據漢文獻記載,赫章可樂位於古夜郎國範圍內。彝文獻記載,可樂(彝語稱為「柯洛倮姆」,意為中央大城)是夜郎的國都。1958年赫章可樂遺址首次發掘,出土大量文物,時任周恩來總理批示「加強對可樂考古文物的保護」。2000年秋,可樂再次發掘,出土的文物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套頭葬」轟動中外,被評為「200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環山而居的彝族同胞三五戶自成一寨,星羅棋布地散居山麓,由於地域偏遠,很少受現代文明的熏染,因此,彝族文化里許多面臨消失的民族傳統在這裡卻活化石般地保留下來,形成了獨特的「阿西里西」文化。彝族的宗教信仰中,普遍崇拜的對象有土地、天體、山峰、岩石、河流、水、火等。彝族人特別崇拜火,燒山耕種要祭山火,獵人在野外夜宿燒火要祭火,發生火災要祭送火神,「火把節」打火把時要祈禱祭火,過年時要祭火塘,彝族人家家有一個圓形的火塘,火塘里的火終年不熄滅。禁忌往火塘里潑水。彝族酒禮歌、敬酒歌、鈴鐺舞、順風耳等彝族傳統歌舞以及彝族火把節成為重要的人文遺產。生活在這裡的彝族人認為,天神阿俄署布開天闢地後世上空空蕩蕩,於是天神從天上取來3種大樹種在地上,從此才有樹木,因此,樹木是天神贈與人類的禮物,是不能隨意砍伐的,這樣就有了對樹木的崇拜。

雖然今天的高原面上看不到大片參天古木,但遠古時的大樹痕迹仍可發現,在半山的洞穴中和山頂的沼澤地里,都發現有直徑達2米的陰沉木。巨大的陰沉木是何時沉入地下,還不得而知。望著光禿禿的山頂不禁要問:是何原因使樹木消失?當地人傳唱的古歌描述了巨大的馬桑樹,如今為何看不到一丁點高大的身影?古歌中將植被變遷歸咎於人類的不端行為,是人類惹惱了天神,天神施了魔法讓這裡的樹木不再長得高大。我明知這只是人們的一種借口式的解釋,但這些謎團一直困擾著我。也許除了自然原因,還與人禍有關。從彝族人的言行中,仍然看得出他們對樹的敬重,從他們的山歌里也能聽出對環境變遷的惋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命的探討 的精彩文章:

萬千白鷺夜歸來

TAG:生命的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