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戚繼光8000騎滅蒙古軍8萬,打倭寇卻用了10年,倭寇為何這麼難打

戚繼光8000騎滅蒙古軍8萬,打倭寇卻用了10年,倭寇為何這麼難打

原標題:戚繼光8000騎滅蒙古軍8萬,打倭寇卻用了10年,倭寇為何這麼難打


明朝嘉靖年間,倭寇肆虐我國東南沿海,走私劫掠,殺人放火,無惡不作。朝廷下決心整治海防,平定倭寇,可是數十萬的龐大兵力,卻被數量懸殊的幾萬倭寇牽著鼻子走。直到愛國將領戚繼光出現,局面才得以扭轉。戚繼光轉戰浙江、福建和廣東,倭寇到哪裡,戚繼光就打到哪裡,打得倭寇落花流水。經過近10年的艱苦作戰,到1565年,倭寇基本上被趕出了東南沿海。



每當讀到這段歷史,你心裡出現的第一個想法可能是,日本人太壞了,明朝的時候就侵略我們。戚繼光無疑是我們的民族英雄,後來被朝廷調到北方,先後兩次以8000銳騎全殲前來襲擾的蒙古軍,一次3萬,另一次5萬,可見勇略非凡。可是這樣一名將軍對付倭寇居然也花了10年時間。倭寇為什麼那麼難對付?


今天的中國和日本學者的一個共同意見是,嘉靖年間的這伙海上強盜主要成分居然是我們中國人自己,而他們之所以會為非作歹原來是被明王朝的閉關鎖國政策逼出來的。以下是引用中日作者的一些書籍中的內容:

「在以上這些倭寇中,規模最大、活動範圍最廣的是14-15世紀的倭寇和16世紀的倭寇。因為依託於勘合船的日明間交通的中途斷絕,中國大陸沿岸發生了大倭寇。最激烈的是明嘉 靖年間為中心,持續至隆慶、萬曆年間約四十年時間,因而稱為嘉靖大倭寇。這個時期的倭寇,日本人參加數量是很少的,大部分是中國的走私貿易者以及追隨他們的各色人等。這時在東亞海域初現身姿的葡萄牙人被當作倭寇的同類對待。」(田中健夫《倭寇》)



「倭寇的首領及基本成員大部分是中國人,即海上走私貿易商人,嘉靖時期的「御倭」戰爭是一場中國內部的「海禁」與反「海禁」的鬥爭。 」 (林仁川《明代私人海上貿易商人與「倭寇」》


「倭寇患與平定倭患的戰爭,主要是中國社會內部的階級鬥爭,不是外族入寇。 」 (戴商煊 《倭寇海盜與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


「明朝政府把王直集團稱為「倭寇」,王直集團也故意給自己披上「倭寇」外衣,他們其實是「假倭」,而「真倭」的大多數卻是王直集團僱傭的日本人,處於從屬輔助的地位。」 (王守稼《嘉靖時期的倭患》)


「倭寇的主體是中國的中小商人階層,由於合法的海外貿易遭到禁止,不得不從事海上走私貿易的中國人;倭寇的最高領導者是徽商出身的王直,要求廢止「海禁令」、追求貿易自由化的海上走私貿易集團的首領。 」(山根幸夫《圖說中國歷史》 第七卷《明帝國和日本》)


閉關鎖國的明朝


我們總是批評清朝奉行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了中國近代的落後挨打。其實清朝的這個政策完全是從明朝那裡繼承來的。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遏制過去一起爭天下的元末起義軍張士誠、方國珍殘餘勢力,在加強海防的同時實行海禁政策。禁止私造航海雙桅大船,裝載違禁貨物,泛海與外國貿易。這些內容其後在《大明律》中列為條款,以法律形式定為明王朝的基本國策。禁令非常森嚴,至有「寸板片帆不許下海」之說。有明一代,海禁之令始終沒有廢除,只是在執行中有嚴寬之別。嘉靖一朝則是最嚴的時期。

外國人要想與明朝開展貿易,只能打著「朝貢」的幌子,然後由使節的隨行僧侶、商人,攜帶著貨物同中國商人進行私下交易。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來幾條船,每船多少人,買賣什麼貨物,能逗留多久都有嚴格的規定,手裡還必須持有明朝頒發的許可證。這種貿易的規模顯然非常有限。


儘管如此,中國豐富的物產還是吸引大批外國商人前來貿易,並從中獲利。當時日本絲織業有了長足發展,但本國生絲原料非常不足,需要從中國大量進口。在中國每百斤值五六兩白銀的生絲,到日本就能翻十倍價錢。恰好這時,日本的銀礦也得到大量開採,這種貴金屬正為不產白銀卻將白銀當做貨幣的中國所急需,正好用來支付從明朝購買的生絲、瓷器。



顯然,發展中日貿易,可以滿足雙方急迫之需,互助互利。若亞洲這兩個經濟發達國家的關係順利進行下去,在早期現代化的道路上,中國很可能與西歐並駕齊驅,不至於落後。可是嘉靖二年,日本兩大家族為了爭奪明朝頒發的許可證,在寧波發生衝突,不僅互相大打出手,而且燒毀了明朝市舶司的招待所,襲擊了武器庫,殃及了沿途民眾。這給明朝政府內部主張更加嚴厲實行海禁政策的一派官員提供了口實。


結果日本來華的朝貢貿易被取消了。明王朝允許的唯一合法的貿易形式和渠道關閉了。嘉靖皇帝本以為是懲罰了日本,不料卻給自己招來了一群海盜。


逼出來的海盜


日本對華的合法貿易斷絕之後,他們所需要的大量中國商品,如綿綢、錦繡、水銀、針、鐵鍋、瓷器、古錢、藥材等,只能通過海上走私貿易渠道獲得。日本商人大多以現銀支付,中國商人常獲利達十倍之多。於是,中國沿海私商大賈和「豪門巨室」不顧朝廷的禁令,網羅大批沿海無以為生的船民,私造雙桅大船,與日商勾結進行走私貿易,甚至遠航至日本沿海島嶼進行交易,以牟取暴利。


當時東南沿海還活躍著同樣被明朝拒絕的葡萄牙商人。他們向中國海商購買生絲、絲綢、瓷器、棉布、糧食,每年交易額達300萬葡元,絕大部分以日本銀錠支付。交易同樣進行得有聲有色。


但是明王朝對沿海戒備森嚴,既不允許外商船舶來華,更不准許中國船隻出洋,官軍在海上巡邏,緝捕出洋走私者。走私商人便聯合起來,在豪紳地主、地方官吏以及沿海平民的暗中支持下,用從葡萄牙人手中購買的火器,與緝私官軍展開武裝反抗鬥爭,終於變成戚繼光折騰10年才消滅的那群「倭寇」。


中國的「海盜之王」

最著名的「倭寇」頭目汪直就是一個典型的被明王朝的海禁政策逼出來的海盜。他原本是一名徽州商人,一開始並沒有糾黨為盜的企圖,但政府的海禁政策使他正常的經商貿易受阻,才糾集人馬從事劫掠活動。他將東南海上的其他走私集團或吞併或聯合,最盛時貿易總量甚至超過了浙江、福建兩省之和。他在今天日本沖繩附近佔據了一片地方,作為自己的基地,形成一支非常強大的武裝集團,大小船隻無數,不僅控制了東南海域,日本「三十六島之夷」也聽從他的指揮。汪直自稱「徽王」,過往外國船隻也要打著他的旗號方能行駛。


當時光隸屬於他的軍隊人數已經近萬,而且都配備最新型火槍。日本當時處於戰國時期,國內四分五裂,最強的諸侯也只有幾萬人。汪直對他們毫無顧忌,還經常派幾千人拿著洋槍,開著戰船,從他們的海岸招搖過市,日本諸侯別說武力對抗,連吱都不敢吱一聲,逢年過節還要送禮上貢,指望跟汪直做生意。


汪直集團在日本建立根據地,又從日本出發來騷擾東南沿海,明朝官方便把這支武裝力量視為「倭寇」。但是「倭寇」中的日本人恐怕連三成都不到,還都是打工的。中國海盜也樂得冒用「倭寇」的名號,以保護岸上生活的家人。


不過汪直對統領的倭寇約束比較嚴,只想走私發財,甚至還有順帶捍衛國家海疆的意思。當時明朝在浙閩沿海的防務有所削弱,但倭寇侵襲不多,就與汪直能控制這一區域的形勢有關,所以他又自稱「凈海王」。


雖然如此,明王朝仍然不能容忍他們的存在,誓要全部剿滅方肯罷休,汪直等不得不應戰。清剿與反清剿的鬥爭,持續六年之久。明朝政府除沿海幾省的軍隊外,還調集內地一些省份的兵力,共20餘萬人,卻對汪直武裝集團亦無可奈何。而汪直雖然被迫與朝廷對抗,卻始終希望解禁開市通商,甚至還上書朝廷,表達其拳拳報國之心,請求允許和日本開展正常貿易,承諾只要允許弛禁開市,通關納稅,他能憑藉自己的力量即平息海上任何勢力的騷擾。



嘉靖三十六年,汪直接受明朝東南總督胡宗憲的招撫,打算歸順朝廷,不料卻在杭州遊玩的時候,被「一根筋」的地方官抓捕。胡宗憲反覆上書,希望朝廷考慮實際情況,不要殺掉汪直,讓他為朝廷效力,約束倭寇。然而朝廷中的無數「正義凜然」之士即慷慨陳詞,說胡宗憲竟敢公開放縱罪犯,其中必有內情等,大有把胡宗憲也關入監獄之勢。


一年之後,汪直被押赴刑場處決,死前說:「殺我一人無礙,只是苦了兩浙百姓(浙東和浙西)。我死之後,此地必大亂十年!」汪直死後,無數的倭寇登上海岸,恣意妄為,燒殺搶掠,而憑藉明朝當時的軍力,根本無法阻攔他們的暴行。這才有了戚繼光抗倭的英雄事迹。


明朝對人民的戰爭


為什麼倭寇這麼難打?很簡單,他們得到了東南沿海一部分人的支持和擁護,因為明朝禁海損害了無數商人和整個貿易產業鏈相關從業人員(漁業、手工業、造船業)的利益。

很多地方的人,倭寇沒來的時候還是朝廷眼中的良民,倭寇一來全都變成了「奸民」。他們為倭寇接濟糧食和淡水,拿貨物與之貿易,甚至還為倭寇充當嚮導,為他們通風報信。社會上誰富誰貧,政府的府庫哪個空虛,哪個充實,倭寇都一清二楚。倭寇來的時候,上千人窩藏在民眾之中,政府還毫無察覺。


到了行動的時候,一聲號吼,四處響應,隨處都是。官兵向老百姓詢同賊情、向路,得到的都是假情報和錯誤的指引,令官兵毫無辦法。反過來,倭寇在武裝劫掠過程中,也會儘力保護這些沿海居民的安全和利益。連明朝統治者也不得不承認:三尺高的小孩子,也把海賊視為衣食父母,把官兵看做世代仇人。



嘉靖二十六年,浙江巡撫朱執曾經採取修造戰船,整頓保甲,收編民船出海巡邏等許多有效措施,打擊倭寇。他的所作所為不僅斷絕了萬千海民的生路,也引起閩浙一帶仰賴海上走私貿易的勢家大姓的極大反感,遭到朝廷中閩浙籍官僚的攻擊,最後憤然自殺。


當時明朝調集了大量的外地部隊到東南沿海抗倭,有兩廣的狼兵、山東的箭手、湖廣的漕卒、河南的毛兵以及川兵。為什麼不用當地的部隊呢?因為當地的軍人也與倭寇有利益勾結,或者說同情倭寇,失去了明朝的信任。嘉靖三十四年,戚繼光奉命抗倭寇。他特意在離海較遠的浙江義烏挑選農民和礦工組成戚家軍。農民和礦工與海上貿易牽連不大,在這種時候便成為抗擊倭寇最可信賴的力量。



正是因為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倭寇才會在明朝的大力征剿之下頑強生存。戚繼光和他的戚家軍浴血奮戰,剿滅了大量的倭寇,但恰恰是在嘉靖皇帝死後,明政府開始部分放開海禁,准許私人出海貿易,倭寇才漸漸銷聲匿跡。

16世紀的全世界正迎來一個輝煌的大航海時代,當此風雲際會之時,明王朝卻把禁止自由貿易的海禁政策當做了金科玉律。歷史無數次證明,棍棒打不倒經濟規律,發家致富的意志和決心是無法阻攔的。倭寇就是經濟規律對明王朝的報復。明朝是幸運的,它遇到的僅僅是由自己人民和一部分日本浪人組成的倭寇,而繼承了明朝政策的清王朝幾百年後遭遇的是則是英國人的堅船利炮,致命的厄運終於到來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飛花默吟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率眾起義的五大女首領,農家女不輸兒郎,個個壯烈讓人嘆服!
日本自衛隊發射反坦克導彈,查看戰果後指揮官半天說不出話來

TAG:飛花默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