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諸葛亮不如郭嘉,郭嘉不死卧龍不出
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有非常多的能人,他們有的是非常勇猛的武將,而有的則是聰明絕頂的謀士,如果沒有這些人才的誕生,就不會有那樣鼎盛的時代。
說起謀士我們肯定能想到諸葛亮等人,我們也知道,那個時候有很多的很厲害的謀士,亮雖然非常厲害,但是可能在有些方面並不如其他人。大家很好奇的就是誰更能夠稱得上是第一軍師的時候,還有一部分的人則在討論另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郭嘉,有很多人覺得郭才是能夠和亮爭取這個第一軍師的人,那麼他到底有多厲害呢?其實亮和郭從來都沒有交過手,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有了一種說法就是,郭如果不死,那麼亮就不會出山。所以給人的感覺就是當年亮沒有出山,就是因為郭還沒有死,亮不敢出山。那實際上真的是這種情況嗎?我們都知道郭是在207年的時候染上疾病病逝的,而當時亮卻只有26歲,這樣子來看的話亮的出仕年齡卻是比較晚了,但其實亮只是為了等一位和自己的理想抱負相同的人出現,然後為他而效力。而後來劉的不放棄,才讓亮決定出山去輔佐他實現理想,所以這和郭的死活並沒有什麼很大的關係。不過兩人也是那個時代頂級的謀士了,可以說是代表性的人物了,那麼郭和亮到底誰更加厲害呢?
其實想比較他們倆還是挺有難度的,畢竟兩人並沒有交過手,而且因為郭死的太早了,只在曹身邊輔佐了十年而已。而亮26歲開始就跟隨劉,一直到了53歲才自己挑起了北伐的大旗,所以這樣比較來說對郭肯定是不公平的。那我們就在雙方各挑出來一些著名的事件來進行比較吧。
郭早年並不是為曹做事的,他一開始是跟隨袁紹的,但是袁看不到他的才能,,沒有重用他,後來他被別人推薦給了曹,結果曹和郭第一次見面就覺得相逢恨晚,郭也覺得曹是一個非常懂他的人。後來郭就一直跟在曹的身邊做事,非常忠心,成了曹身邊最得力的謀士。
要說郭的最大的功勞那肯定就是曾經幫助曹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大業。郭是一個非常善於分析人心的謀士,他對內可以想方設法提高士兵的信心,對外還可以擊垮敵人的自信。當時曹還在為袁感到焦慮的時候,郭就進行了很全面的分析,說出了十條我們能勝利的理由,還說出了十條袁不可能勝利的原因,大大提高了士兵們的鬥志,大家瞬間充滿了鬥志。後來曹果然打贏了這場戰爭,後來郭也是憑藉這場仗成了曹身邊的核心人物,後來曹不管有什麼事情都會和郭商。後來郭親自為曹制定了長遠的計劃和短期的目標,其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先統一北方,袁的後代逃到了烏桓,所以讓曹親征烏桓,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車堵剷除袁的勢力,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完成統一北方的目標。
但是非常可惜的是,郭在這次討伐烏桓的路上病倒了,並且沒有能夠救回來。因為郭當時提出了一個策略,就是要以非常快的速度拿下烏桓。所以曹的部隊為了速度更快就走了一條非常乾旱的道路,導致在路上缺水缺糧,後來沒辦法只能殺幾匹馬用來充饑,可是他的身體越來越不好了,後來又因為日夜操勞,更是加重了他的病情,在那個時候最大的敵人就是疾病了。後來郭還是沒有能夠挺住,只有37歲就去世了。曹知道這個消息之後,非常的痛心,他知道自己少了一位百年難得一見的天才。
對於亮我們還是拿正史來說比較公平,畢竟小說把亮神話了,可以說是亮簡直就是一個神。其實小說中有很多的計謀其實都是編出來的。其實亮真正的發力是在劉死後他的北伐期間。劉死後,亮一心為蜀,只想要在自己活著的時候幫助劉實現興復漢室的願望。但是我們也都知道,當時蜀漢已經是非常弱的了,並且一直在走下坡路,導致亮到最後也沒有能夠實現這個願望。但是他給後世留下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其實如果郭沒有死的這麼早,活的和亮一樣長的話,甚至是後來三個國家鼎立都不會出現。因為說不定在赤壁之戰的時候,郭就為曹制定了非常周密的計劃,曹之所以會失敗,當時曹太輕視敵人了。如果郭在的話,說不定就能夠打贏了。所以這麼說過可能更勝於亮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