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目有赤眚,別有圓影——《楞嚴經》參習(172)

目有赤眚,別有圓影——《楞嚴經》參習(172)

目有赤眚,別有圓影——《楞嚴經》參習(172)



「云何二見」——《楞嚴經》參習(171)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參習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三遍)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

下面是釋迦牟尼佛的解釋:

【阿難。如世間人目有赤眚(shěng)。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於意云何。此夜燈明所現圓光。為是燈色。為當見色。】

在此地佛是用比喻來叫他體會,這樣的比喻,眼睛害過眼病的人都有的經驗。這個地方是把健康的眼睛比喻作如來藏性,把燈比作清凈的境界,在佛法裡面講的一真法界,又稱之為不思議解脫境界,這是說的境界,這個言語很淺顯,意思很深。一真法界是諸佛菩薩的境界,我們所住的境界與諸佛菩薩的境界,原來沒有兩樣,兩樣在哪裡?是在自己錯了。譬如講堂點燈,我們看這個燈清清楚楚。可是其中要是有眼睛害了病、長了病,他看這個燈,燈上就有個圓影,那個圓影只有他看見,健康的人看不見。這個圓影並非真實,是虛妄的,那個虛妄是因為他自己眼睛有病造成的。要曉得,一真法界就像我們實際的狀況,六道輪迴就像圓影一樣,原來是自己有了這兩種妄見才產生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原是一真法界裡面的虛妄相。這個地方是以極其淺顯的例子來比喻凡聖境界之不同,說明其所以然的道理。

『目有赤眚(shěng)』,眚(shěng)就是病,眼睛害了病,那眼睛紅紅的,眼睛長了病。這是比喻業識妄見,業識妄見裡面特別是指第六識的見分、第七識的見分,為什麼?前五識與第八識的見分,那個病比較來得輕。最嚴重的就是第六、第七識的見病,以及與六、七識相應的心所。這些心所,要曉得,心所法也有四分,就是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所以見妄見是相當的複雜,並不單純。其實五十一心所、講八識,實在還是歸納的說,天親菩薩把《瑜伽師地論》歸納為百法,而《瑜伽師地論》裡面說六百六十法,說得更詳細。六百六十法是一切法的歸納,它還是一個綱領,由此可知,妄見的複雜不是我們思惟想像能夠得知的。實際情形我們要了解,佛說法是提綱挈領的說,叫我們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這樣才能夠入門。

我們以赤眚(shěng)就是代表心心所的見分,這些見分全是妄見。前面我們講的十番顯見是講的見性,也說得很清楚,我們現前的見性,眼根裡面能見的見性,耳根能聞的聞性,這是阿賴耶的見分,不是其他心心所的見分,是單單指阿賴耶的見分,這個見分是真妄和合,所以叫帶妄之真,它是最接近真性的,十番顯見是說的這個。可是到最後佛跟我們講,講到「見見非見」這一句是純真無妄了,阿難這個疑惑擺在這一句上大有道理,這是純真無妄的境界。要是依唯識裡面來說,是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以後的境界,在十番顯見裡頭只有這一句四個字說明這個境界。佛教給我們,也是阿難在楞嚴會上所要求的,我們要想修證無上菩提,從什麼地方修起?要佛指示我們最初入門下手之處,這就叫最初方便。佛法大家都曉得,一般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總得找個方便門才能入得進去,這是最初方便,就叫我們辨別真心與妄心。

經裡面講的『圓影』,這燈上所現的圓影,這是比喻四大所造虛妄的境界;換句話說,也就是包括心心所法的相分,是比的這個,這是相分。『五色重疊』,病眼看的燈上五色重疊的圓影,這是用來比喻凡夫、外道、小乘、權教菩薩之五蘊,色受想行識,這裡面有色法也有心法,就是比喻我們現前見聞覺知所接觸的境界相。首先就是把它哪幾句比的是什麼東西,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在真心實際理體裡面本無一法,正是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永嘉大師證道歌》裡面說「覺後空空無大千」,這說的是真話。我們如果聽了這樣的講法,會不會害怕?在迷惑顛倒的時候還有這個世界,還有這芸芸眾生;覺了之後,世界也沒有了,人也沒有了,這多孤單、多寂寞。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少,確實是大有人在。這個想法,經上所講的,還是妄想,為什麼會有妄想?對於實際真相併沒有了解。

實際真相明白,就不會再起一念。如來藏心、清凈心中沒有能所,譬如我們舉眼來說,沒有能見、沒有所見。這個話要細細聽,能見所見離開之後,再問一問有沒有見?眼睛睜得那麼亮,怎麼會沒有見?能見所見是妄見,那是見病,能見所見沒有了,就是真見現前。為什麼?有能有所就有分別,分別是第六意識見的,這就是真見上附帶著第六意識,所以有能有所。既有能所就有好惡,這個我喜歡見、那個我不喜歡見,這就是第七意識又起了作用,又附帶第七意識,這就叫做妄見。能所離開之後,真見就現前,那是純凈真心本性的作用。如果你見到還有四大、五蘊、色心這些法,依舊是妄見。要曉得,四大五蘊種種之法都是從分別心裏面生出來的,全是從能見所見裡面生出來的,本來沒有這些東西,這樣你才能夠見到諸法實相。一切諸法實相是什麼?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不二。

既然性相不二,佛為什麼說四大、五蘊、十八界、七大,說這些法?如果你要說佛說了這些法,那你叫謗佛,你不解如來所說義。因為佛,我們看在《金剛經》上明明說他沒有說一句法,你怎麼說他說法?佛無法可說。說法四十九年就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所以幾時我們能夠會通,佛說的四十九年原來一句話都沒有說,你就入了境界,你就大徹大悟;你要是認為佛有所說,你還住在兩種妄見之中。你要見到佛無法可說,那個時候你才能夠體會到,原來一切眾生皆無法可說,生佛不二。不能說佛說了四十九年他沒有說,我們天天在說話,難道我們有說嗎?我們跟佛還有兩樣嗎?沒有兩樣!這個義趣很深。再者,一切境界相不是不在,是存在的,在一切法裡面見不到四大五蘊、色心等法,純粹是一真法界、平等法界。如果在法界裡頭有人有我,這是二法,是妄見;有動物、有植物,這是妄見。《華嚴經》裡面所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此處說到「圓影,五色重疊」的比喻,為什麼會有這些境界相?我們這部經實在說得詳細,但是經文在後面,前面也有提到,後面還有細說。所謂是一念隨緣,這就成了業識,凡夫所謂是一念不覺。諸佛菩薩已經是徹底覺悟,他不是不覺,覺悟了也要到我們人間來,跟我們這些不覺的人混在一起,我們稱之為「倒駕慈航,乘願再來」,他憑什麼來?他憑隨緣來。他覺,不是不覺,他來幹什麼?如果他來,真有一個目的要來幹什麼,那他就迷了。他說我看到眾生很可憐,我要來度眾生,他要有這一念他就迷了。實際上他確實是來幫助我們的,普度眾生,「普度眾生」是隨我們迷惑顛倒見解來說的,不是隨他來說,他的心是清凈的,清凈心中一念不生,哪裡有什麼度眾生!像《金剛經》裡面佛所說的,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而得度者。可見得悟了的人,心永遠是清凈的,見色聞聲永遠是不動心的。雖然不動心,能與萬物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所以他是活活潑潑的,他不是死的。這是真心的作用,有體有用,體用都是自在的。

本經裡面說得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前面舉過比喻,好像鐘鼓,你看到它是很安靜,你敲它一下它就響,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隨叩而鳴,不叩它不鳴。你叩它鳴的時候,鳴而不鳴,不鳴而鳴,為什麼?它無心。你叩它的時候它響了,它不是有心來答應你的。那個有心,有心之心是妄心,無心之心是真心,所以無心是無妄心,無妄心所顯示出來就是真心。像這些道理,我們要細心去體會,這是真正我們講修大行、真正講用功夫關鍵的所在。所以諸佛菩薩這一念隨緣也能現一切相,在佛法裡面叫做生相無明。佛與等覺菩薩都帶著這一分生相無明,假如佛要不帶這一分生相無明,在我們來講,佛對於眾生就毫無意義可言。等覺菩薩那一分生相無明是不覺,佛帶這一分生相無明是覺,就是這一點不一樣。像經典裡面所講的隨類化身,《普門品》裡面講的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佛菩薩就能現什麼身,這就是帶一分生相無明才能起這些作用,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這個地方才稱之為大慈大悲。否則的話,大慈大悲就沒有落腳之處。我們見經典裡面所講,十方諸佛國土清凈莊嚴,都是這一分生相無明變現成就的。

(凈空法師:在真正徹底覺悟之後,見相兩分是一不是二,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性相圓融,性相不二,顯示的境界才是大自在。要是在這個地方能體會到,你讀《無量壽經》、讀《十六觀經》,看到西方極樂世界清凈莊嚴,你就能夠生清凈信心,再沒有疑惑。為什麼?理論上講得通。再看《華嚴經》,看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那個境界更殊勝、更莊嚴,你也沒有懷疑,理上通了,事就有可能。然而尤其要明白,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不可以輕視。佛陀在世的時候,我們可以依靠他老人家,佛滅度之後,佛教給我們依法不依人,法是佛所說的一切經,佛滅度之後,經典就是我們的依靠。他是祖師、他是菩薩、他是大善知識,如果他講的這些道理,指點我們修行的法門,與經典相違背,我們就不必相信他,不必去依照他的話去做。我們要依照佛的話去做,我今天特別提出來,凈土法門之重要,就是從依法不依人上來說的。

最近好幾次人家來問我,提出這個疑問,有人說西方凈土不值得修學,而且是很有名氣的人說的。名氣人也不行,《華嚴經》這是大家公認的根本法輪,你看華藏世界多麼殊勝莊嚴,可是《華嚴經》的總結,就是最後的結論,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極樂世界如果不值得去,為什麼華嚴會上那些法身大士,那是圓教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從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類的菩薩,四十一個位次的菩薩,菩薩的人數無量無邊,普賢菩薩等於做隊長,率領他們都到西方極樂世界。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叫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參訪阿彌陀佛,從《華嚴經》上就開始說清楚了。佛在《大集經》裡面又給我們普遍授記,說佛的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凈土成就。我們現在生在末法時期,佛給我們講凈土成就,我們要是捨棄凈土去修其他的法門,這是違背佛的教訓。那是好高騖遠,是妄見特別重的人,不能依教奉行。這是我們一定要記清楚的,老實念佛。講堂裡面所講的一切經,其目的是叫同修們斷疑生信,《金剛經》說得好,「信心清凈,則生實相」,實相就是一真法界,實相就是理一心不亂。我們現在念佛得不到一心就是理不明,疑慮不能拔除,清凈信心不能夠生起,所以念佛功夫才不得力。一切經無非是說理,破迷開悟,其目的就是叫我們得一心,一心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明心見性。)

世尊在這一段答覆阿難尊者的經文之中,也是這個目的,也是破除阿難的疑惑,使他生清凈信心。從言語文字上看不是直接答覆,從義理上去看確實是答覆他「見非是見」。舉這些例子,來顯明「別業妄見」,就是答覆「見非是見」,佛以眼睛長病目眚來做比喻。目眚見病是我們很容易明了的,所以才見到燈光上有虛妄的圓影。為什麼曉得這是病見?因為我們健康的人看燈上並沒有圓影,等到他自己眼睛恢復好了之後,他看燈上也沒有圓影,就證明這個圓影是虛妄相,決定不是真實相。雖然不是真實相,可是眼睛有病的時候它真有圓影,不是假有,它有這麼一樁事情,事雖然是虛妄,妄真有,它實在有。譬如兩個人都害眼病,兩個人見到,「我見燈上有個圓影,你見到沒有?我見也有」,這就叫同分妄見,同分妄見就這麼來的。一個有病,一個沒有病的人見到這個,「你見有沒有?我見沒有」,他見有。那個見沒有的人講的是真話、實話,確實沒有;見有圓影的人也是說實話,他見的也確實是有。

佛是用這個淺顯的比喻來說明眚(shěng)是病,我們妄見就是病,用這個來比喻見精是妄。他見的圓影是什麼?其實,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這些四大五陰依正莊嚴就是那個圓影。也許說到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還可以講,沒有見性的人,我們見的是虛妄的境界,實報莊嚴土難道也是圓影嗎?我們在大經裡面所了解的,實報土是見性的菩薩,在《華嚴》裡面講圓教初住就破一分無明、見一分本性,這個我們常常講,這是真實的境界不是虛妄的;雖是真實,要記住,帶妄的真實。不但十住菩薩還帶妄,四十一品無明,十住菩薩才破個幾品而已,他帶了不少妄。等覺菩薩還帶一分,他有一品沒破,等覺菩薩那一分生相無明是迷不是悟,所以還帶一分,實報莊嚴土也是圓影。到什麼時候才不帶圓影?常寂光土那就不帶,純真無妄,寂光凈土。

還有一點我們可以能夠明了的,這三土皆有三輩九品,有等級的高下,常寂光土裡頭沒有聽說三輩九品,為什麼?完全是平等的。所以三輩九品在三土裡可以講,常寂光沒有,從這一點我們也能夠體會到,常寂光是成佛的境界,最後那一分生相無明也斷盡了,這是寂光凈土,寂光凈土就叫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也是一真法界,是法身大士的一真法界,寂光凈土是如來的一真法界。寂光凈土既然是一真,成了佛之後,試問問有沒有先成佛跟後成佛?如果還有先後就不叫一真,為什麼?先跟後就是二,那哪裡是一?所以成了佛之後決定沒有先佛後佛,也沒有大佛小佛,全都沒有!說先佛後佛、古佛今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都是凡夫之見,佛是順眾生知見說的,隨俗而說。在佛的境界裡面沒有這些,不但以往沒有,現前也沒有。縱然是倒駕慈航應化在我們世間,要曉得,應化是我們見到他跟我們住的是凡聖同居土,而佛自己所感受的是一真法界、是常寂光凈土,所以寂光與同居不二。

就好像什麼?我們好眼睛的人看到這個燈光,眼睛有病的人站在我們旁邊也看到這個燈光,他說燈光上有圓影,我們也說是有,為什麼?對他講的。你看到是有,好,就隨順你說有,實際上我看到沒有。我不能我看到說沒有,你說一定有,我說一定沒有,這兩個人要抬杠子,到底誰是誰非?一個是迷惑的人,一個是覺悟的人,覺悟的人就隨順迷惑的人,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順,度不了眾生,不順著他,喚不醒他,要叫他破迷開悟就得事事都順他,這個普賢十願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說明三土五陰全是妄見所見的,唯佛在常寂光中不見三土五陰,那是真見所見,到這個時候就是真見見到妄見。就是寂光凈土見到等覺菩薩,等覺菩薩還是妄見,到你見到他是妄見,可見得你真見現前了,「見見非見」。佛這一番的比喻,你看這個意思就把阿難的疑問解除了。

可是如果因於妄見迷了真見,這樣才重疊生起所謂因緣生、自然生,種種的執著。又由於三土五陰之虛妄,這種虛妄的情形並不明了它本來是當體即空。眼病看到燈上圓影當體即空,這個我們一下就能夠覺悟;同居土、方便土跟實報土當體即空,我們就很不容易了解,唯有寂光土是真實。這確實是難,難在哪裡?難在我們迷得太久了。我們講眼病見圓影當體即空,他立刻就能夠覺悟,為什麼?他原來眼睛是好眼睛,看那個燈上沒有圓影。現在眼睛長病,一看有圓影,告訴他圓影當體即空,他相信。為什麼?我從前看,上面沒有。我們現在像個什麼樣?好像從生下來眼睛就長病,一直到現在都沒好過,一直看上都是有圓影,你說沒有圓影我不相信,我明明看到有。他以前沒有這個經驗,難就難在這個地方。所以佛給我們講真實的境界,我們反而不懂;給我們講假的,我們都很容易了解。眾生認假不認真,病根就在此地,佛隨順我們說,都叫做假名建立,佛是隨順我們說的。給我們說,我們這些病總名稱就叫做見思惑,見解上的錯誤、思想上的錯誤,錯在不能夠明白事實的真相。

如果能夠通達「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要是到這個境界,那就是眼病好了,恢復了健康;換句話說,你也就踏入常寂光凈土一真法界。這個境界高,實在是高,再沒有比這個高的。但是要記住,我們中國的佛教,我們中國人學佛目標就在這個境界上。尤其明顯的是中國達摩所傳的禪宗,他這個方法所謂是不落階級,直接就叫我們取常寂光凈土,連實報莊嚴土都不甘心,這是我們中國人的志氣。我們念佛目的一定在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說實在話還在實報莊嚴土,這是最低的限度。再提升一級就進入到常寂光凈土,這才是念佛人的成就,念佛人的目標之所在。所以不可以「我只要下品下生就夠了」,這樣的志氣太低。諸佛菩薩最歡迎、最喜歡的,是你直接取常寂光凈土。就在我們這一生當中,就能夠踏入一真法界。這個事情再問一問:能不能做到?決定能做得到。如果做不到,佛與祖師決定不說,佛菩薩不說人做不到的事情,佛菩薩絕不強人所難。可見得不但可以做到,而且還不難做到。但是要曉得,你要做到,首先要通達這個道理,理論上沒有障礙,然後在事修上才沒有障礙,《華嚴》裡面所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樣我們一生的修學足夠足夠。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附註:

依據文獻資料——

1??、交光大師《楞嚴經正脈科會》

2??、圓瑛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3??、凈空法師《楞嚴經正脈科會》講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聞健自修,分分己獲」——《地藏經》大意(31)
「大慈悲光明雲,大智慧光明雲」——《地藏經》大意(4)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