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周末讀史 | 董卓鑄造小錢 ——中國古代商品交換經濟從繁榮走向衰退

周末讀史 | 董卓鑄造小錢 ——中國古代商品交換經濟從繁榮走向衰退

原標題:周末讀史 | 董卓鑄造小錢 ——中國古代商品交換經濟從繁榮走向衰退


編者按


《IMI財經觀察》每周末帶您聆聽名家解讀中外金融的發展興替和制度演變,在史海鉤沉之中領略大金融的魅力! 經《金融博覽》雜誌授權,「周末讀史」欄目將從本期開始陸續刊登石俊志博士撰寫的「貨幣史話」系列,展現方圓乾坤里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貨幣文化。

石俊志,1953年6月出生,河北豐潤人,中共黨員。先後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獲經濟學、法學、歷史學博士學位。曾任倫敦分行副行長、中銀總行國際業務部副總經理、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國民信託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常務理事、北京法學全面商法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西部經濟研究與發展促進會副理事長等職務。著有《國際保理》、《現代精算數學原理》、《金融危機生成機理與防範》、《商業性債權轉股權法律研究》、《半兩錢制度研究》、《五銖錢制度研究》及有關金融、法律、歷史方面論文多篇。創建了中國貨幣法制史研究。


本文為貨幣史話系列的第三篇,原載於《金融博覽》。



以下是文章原文: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雖被撲滅,但各地軍閥仍紛紛以剿滅黃巾軍為名,發展各自勢力。東漢王朝統治搖搖欲墜,但朝廷內部宦官與外戚爭權的鬥爭卻越發激烈。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劉辯(即漢少帝)即位。少帝年幼,大權旁落,宮廷內部爭鬥四起。外戚何進因不滿姐姐何太后阻止其誅殺宦官,遂密召外地軍閥董卓率軍進京,以脅迫何太后就範。董卓進京後,廢黜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漢獻帝。為了躲避反對勢力的軍事進攻,董卓將國都從洛陽遷往長安。遷都耗費巨大財力,搞得朝廷財盡物竭,董卓只好下令鑄造小錢,以解決新都軍民的生活問題。


1


鑄造小錢始末


董卓進京後,其勢力迅速擴大。董卓野心勃勃,廢漢少帝,立劉協為漢獻帝。但是,以袁紹為首的各地軍閥不斷討伐董卓。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為了躲避袁紹組織的關東聯軍的進攻,董卓火燒洛陽,挾天子及數百萬洛陽居民西遷長安。


遷都耗資巨大,董卓首先想到的辦法不是鑄錢,而是搶掠。遷都之日,董卓先是對洛陽城中富豪加以罪名,逮捕處死,沒其財物。繼而派步兵和騎兵在後驅逐黎民百姓遷往長安,遷徙隊伍中馬踏人踩,加之飢餓和搶掠,屍橫遍野,其狀慘不忍睹。董卓又命部下將二百里內一切宮殿、官府及民宅焚燒殆盡,還令呂布率兵挖墳掘墓,搜羅珍寶,上至皇陵,下至普通官員的墓葬無一倖免。在此浩劫下,朝廷和百姓全都失去了生活必需的全部物資,而軍人們卻中飽了私囊。搶劫浪潮過去後,生活問題接踵而來。此時,董卓不得不下令鑄造錢幣,這樣才能到各地收購生活物資,以解決新都軍民的生活問題。但鑄錢需要銅材,而銅材一時難以采煉,董卓便盡收長安及雒陽銅器,以充鼓鑄,並熔毀五銖錢,更鑄小錢。董卓鑄行的小錢,既無輪廓,又無紋飾,重量在1克(1.7銖)左右(東漢1斤相當於現代222克,1銖相當於現代0.5781克)。這種小錢鑄多了,就發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一石谷的價格漲到數萬錢。董卓兇狠殘暴,自然不得長久,兩年之後,就被部將呂布殺死。董卓死後,其部將李傕、郭汜、樊稠以替董卓報仇為名,率兵攻入長安。不久,李、郭汜之間又發生了火併,直接把京城長安作了戰場,董卓小錢的通貨膨脹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一斛谷的價格漲到五十萬錢。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自此以後,人們不再使用錢幣進行商品交換。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董卓雖只是曇花一現的人物,但其影響卻極為長久深遠。董卓鑄錢對此後貨幣經濟的影響更為巨大,兩漢時期五銖錢流通繁盛的局面,從此一去不返。


2


五銖錢流通的衰退


五銖錢是我國古代流通時間最為久遠的錢幣形態。五銖錢流通時期,我國古代商品經濟經歷了從繁榮到衰退,再從衰退到復甦的演變過程,形成了歷時久遠、大起大落的經濟周期。自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五銖錢成為全國統一流通的錢幣,至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始鑄開元通寶,五銖錢共流通了734年。


五銖錢流通的歷史大體上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繁盛階段、衰退階段和復甦階段。繁盛階段與衰退階段的分界線便是董卓廢毀五銖更鑄小錢。五銖錢流通的繁盛階段在兩漢時期,儘管兩漢之間王莽實行貨幣改制使得五銖錢的流通出現了短暫的停頓,但五銖錢基本上還是在全國普遍流通:商品交換、交納稅賦、軍事開支、官員俸祿等仍然普遍使用五銖錢。當時,五銖錢在全國的流通數量相當龐大。董卓廢毀五銖更鑄小錢,標誌著五銖錢由盛轉衰。

董卓鑄行小錢以後,由於出現了極為嚴重的通貨膨脹,錢幣無法繼續使用,商品交換轉向以物易物的方式。由於物價昂貴,有錢也買不到物資,各地軍事政權只好收繳谷帛實物,不再以錢幣形式收取稅賦,官員俸祿也轉向谷帛實物。這種局面延續很久,雖然在此後某些歷史時期五銖錢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復甦,但是從董卓鑄行小錢直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銖錢退出流通領域的431年中,五銖錢的流通一直沒有能夠恢復兩漢時期的繁榮局面。


3


貨幣種類多元化


兩漢時期,五銖錢是社會經濟生活、商品交換活動中最核心的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當時的貨幣種類相對比較單一,除五銖錢外,黃金具有大額支付和儲藏手段的貨幣職能。董卓鑄行小錢以後,錢幣逐步退出流通領域,商品交換轉向以物易物的方式。董卓死後,曹操的勢力逐步強大起來。曹操和曹丕父子都曾努力試圖恢復五銖錢的流通,但是均告失敗。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命令百姓以谷帛作為

貨幣,從法律上廢除了五銖錢的流通並承認了穀物和布帛的貨幣地位。當然,谷帛作為法定貨幣是不適合的,人們會用濕谷薄絹來謀利。曹丕的兒子曹即位後,使用谷帛作為貨幣的法令即被廢止,五銖錢的法定流通又被恢復,但其流通能力已經非常低下。


西晉及東晉的150多年中,由於錢幣流通十分蕭條,朝廷未曾鑄造錢幣,谷帛作為最主要的貨幣被使用,黃金依舊具有大額支付和儲藏手段的貨幣職能,白銀的貨幣功能則出現了明顯的加強。


秦滅六國統一全國貨幣制度時,曾禁止白銀貨幣流通。王莽貨幣改制時,將白銀作為法定貨幣列入二十八品「寶貨制」貨幣制度之中,使白銀成為法定流通貨幣。東漢以後,白銀雖不屬法定貨幣,但其作為朝廷賞賜的情況有所增加。南北朝時期,白銀作為貨幣的使用得到進一步的加強。董卓鑄行小錢以後,隨著五銖錢流通的衰退,穀物、布帛、黃金、白銀作為貨幣流通的能力明顯上升。兩漢時期相對比較單一的銅錢貨幣流通,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被布帛、穀物、黃金、銅錢、白銀並行流通所代替。


4


自然經濟興起


商品交換活動起源古老,早在氏族部落時代,部落間就出現了商品交換活動。經過相當漫長的時期,生產和交換活動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商品交換經濟。我國古代商品交換經濟的顯著成長,在於春秋戰國時代。春秋戰國之際,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應用,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荒地大量開墾,人口迅速增長,商品交換也就隨之空前興旺。商品交換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和貨幣經濟的發展。戰國末期,秦滅六國,各國種類繁雜的貨幣被統一為秦國的貨幣,全國形成了統一的市場,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商品交換經濟的發展。兩漢時期,商品交換經濟繼續上升,對貨幣流通總量提出了新的需求,由於銅材供應出現不足,朝廷對錢幣實施持續減重措施,以便用較少的銅金屬流通來媒介更多的商品交換活動。自戰國以來的經濟繁榮,至此便達到了中國古代第一輪城市商品交換經濟發展的頂峰。董卓之亂帶來的破壞,使雒陽和長安成為廢墟。此後,三國初期的戰爭,使各地城市均遭戰亂毀敗。三國後期和西晉時期,城市有所恢復。西晉末年,戰亂又起,各地城市普遍荒廢,北方黃河流域出現塢堡經濟,每一個塢堡都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社會單位。各地區各塢堡之間,經濟聯繫非常薄弱。生產和城市商業的破壞致使金屬貨幣萎縮,錢幣不行。秦漢時期商品交換經濟形成的城市繁榮,已經全面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以塢堡或莊園為單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社會。


董卓鑄造小錢,是中國古代商品交換經濟從繁榮走向衰退的轉折點,也是五銖錢從繁榮走向衰退的轉折點。此後,在魏晉南北朝和隋的長期演變過程中,商品交換經濟除了在某些局部地區或某些特定時期出現復甦之外,基本上未能恢復兩漢時期的繁榮景象。貨幣流通狀況也長期處於蕭條之中。錢幣的使用遠不能與兩漢時期相比較,甚至直到唐朝初期,人們在進行商品交換時使用錢幣,仍然採用一半支付銅錢,一半支付布帛的方式。


編輯 葉禕然


來源 《金融博覽》


監製 朱霜霜


關於我們


聯繫方式: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MI財經觀察 的精彩文章:

向松祚《新資本論》:不可逆性是一切變化規律的基本法則

TAG:IMI財經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