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山西直到今天還要感謝閻錫山……

山西直到今天還要感謝閻錫山……

原標題:山西直到今天還要感謝閻錫山……


文|鬼子六


作者:余世存


用今天的話說,閻錫山算得上19世紀80後的佼佼者。隔著一個世紀的1905年,他才22歲,便加入了同盟會,登上政治舞台。28歲時,辛亥革命爆發,閻錫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用孫中山的話說:"不惟山西人當感戴閻君,即十八行省亦當致謝。"在革命期間閻被軍民公推為山西都督。


▲閻錫山


這個年輕人的命運是奇特的。當是時,山西處於北洋軍閥勢力的覬覦之中,閻錫山周旋於袁世凱、黎元洪、曹錕、吳佩孚、段祺瑞、張作霖等人之間,"備受風雲險惡之苦",但他能夠因勢利導,不斷擴張實力,一度統治晉、察、綏及平津地區多年,以一青年而終為中國地方實力派之強人,他的命運似乎比南北軍閥如唐繼堯、陳炯明等人要好得多。他活了下來,能夠跟馮玉祥、李宗仁、蔣介石等後起實力派爭雄,甚至一度問鼎中原。


閻錫山執掌山西軍政大權40年,稱"山西王"當之無愧,至今仍被論者稱為山西現代轉型以來最好的地方長官。蔣介石和毛澤東都曾向他致意,蔣介石有一次在國民黨的高級幹部會議上說:"過去,我們學蘇聯、學美國、學德國,都失敗了,還不如閻錫山在山西有辦法,我們今後要學閻錫山。"毛澤東則在"西安事變"之際給閻錫山寫信說:"共維大局之語,至理名言,曷勝欽佩……願我公出以有力之調停手段。"


但閻錫山被新舊、國共、傳統保守或現代等多方面幾乎都看輕了,他算得上中國人視野里的明星級歷史人物,但他被想當然了,甚至被漫畫化、臉譜化了。人們或把他當做軍閥,或把他當做投機政客,或把他當做一相情願的"土財主",張學良就稱其為"賬房先生"……閻錫山的遺產:他的事功、言行、精神世界等有待我們去挖掘。


其實,在當時,就有人注意到閻錫山的事功的意義。


1930年的美國《時代》雜誌發現了他:"作為山西省的"模範督軍",閻實際上聳立在一個獨立王國之中--處於各軍閥的包圍之中。儘管目前晉西南地區還存在糧食短缺,但閻為1100萬人帶來了繁榮,在中國,他們最富裕,因而使他顯得出類拔萃。閻的嗜好不是女人、酒、鴉片,甚至也不是金錢,而是優質的道路、紡織、防禦部隊、維持秩序的警察,發展優良的牛、馬、耕具、家禽、肥料——所有能為他的鄉親直接帶來好處的事物。"


這個年輕的實力派並非一開始就如此自持而成熟。他雖然是老同盟會會員、國民黨人,但在北中國那樣一個強人林立的地方,他也曾站在北方的立場上,如擁護袁世凱,如反對南方的護法運動……這些逆時代潮流而動的舉動為他帶來了災難,後來他吸取教訓,奉行"三不二要主義",即"不入黨、不問外省事、不為個人權利用兵,要服從中央命令、要保衛地方治安"。後來他進一步概括為"保境安民",要求"與鄰省聯絡,使能不為我患,或竟鄰疆樂與合作,進而為我用,代我禦侮"。至1924年,他多次拒絕參加軍閥混戰,使山西維持了數年的和平與安定。



▲閻錫山故居


在民國成立後的頭20年里,閻錫山為山西帶來了穩定與繁榮。河南、山東、河北等鄰省的災民大量湧入山西,尋求安居樂業之所。山西曾獲得"模範省"的稱號。1919年胡適陪同導師杜威到太原,1934年潘光旦走在正太路上,都曾留下讚美之辭。曾任北京政府總理的許世英給閻錫山祝壽說:"都督閻公之雅望,晉國天下莫強焉。"閻錫山事功最大的特點是以治國之策來治理山西一省。

因此,山西教育的成績在當時極為突出。閻錫山很早就開始推行國民義務教育,他說:國民學校的功課,就是修身、國文、算術、體操、圖畫、手工等事,有四年工夫就畢業,學下算盤、寫信、記賬的本事。稍有錢的,再上高等小學校;實在窮的,也可自謀生活。這就是求知識的第一樣要事。到1916年,山西每萬人中有小學生290名,居各省之首。從1924年起,山西適齡兒童入學率每年都在80%以上。到了1937年,山西有55所中學、17所師範、6所大學。黃炎培在《讀中華民國最近教育統計》中說:民國初年山西學校、學生數量的增長"速而最穩"。


閻錫山還自己拿出錢來支持在家鄉河邊村創辦了川至中學和小學,共建築7排140間瓦房,禮堂、會議室、生化研究室、標本陳列室、運動場等一應俱全。頭四年不收學費,每年還給學生髮一身校服、一雙皮鞋(後改為帆布鞋)。


極有創意的則是閻錫山的農村政策。從1917年起,他在山西搞起了"編村"、"村治"等基層民主。在他看來,實行民主和人民的素質沒有必然聯繫,因為一般的是非曲直在人心中是幾近本能的東西。


《督軍兼省長閻告語各縣街村長副閭鄰長及人民舉辦村民會議文》中說:"有人說同治主義不能實行,是人民程度不夠的緣故,我問他什麼叫程度?他答有真知識是程度。我又問明白是非曲直是真知識抑或是知道條文法理是真知識?其人不答。……程度愈高距人情愈遠者何貴乎?"


早在1920年代,閻錫山就提出過"田由公授"的主張,他深知土地問題是中國這個農業國家的命脈。10多年間,因為戰亂與動蕩,農村破產情況普遍,自耕農降為半自耕農,半自耕農降為僱農、佃農,土地越來越集中在大地主手裡。如此趨勢,"必然激起土地所有者不勞而獲,坐享其成;土地使用者終歲勞動,不得一飽"。


閻想出的辦法是動用早年推行的"村本政治",不是將土地收歸國有,而是收歸村有,希望在實行土地分配時有村人理解,手續也簡便易行。


可以說,閻的基層治理和農村土地村集體所有的政策影響到後來的中國,對改良的鄉村建設派和革命的國共黨人來說,他都堪稱我們中國農村現代化的先驅之一。他有全局眼光,即非局限一省來治理一省,因此能夠模範全國。


"非典"期間,山西籍學者謝泳想起了閻錫山,因為1918年的《山西省疫事報告》充分說明了閻錫山的"善治"。該報告說:當年1月5日,閻錫山接到晉北肺病疫情嚴重的報告,立刻通電各縣,遮阻交通,嚴格檢查,並要求官民清潔隔離、埋屍封室;當時內務部派了個叫楊懷德的美國醫學博士趕赴山西,閻立刻授以醫務全權;同時,他相信並藉助一切社會力量,如聘請當時在山西的各國醫生、牧師和教士,參與救治。如此開放的胸懷和當機立斷的決策,在後來的中國都是少有的。


面對閻錫山留下的施政業績,謝泳感慨說:"中國農民的憲政水平八十多年前已經很高了,自治規則也訂得相當有水準,可見不是文化水平問題,而是有沒有誠心搞的問題。"


考察閻錫山的一生,他是有根柢之人。文學史家曾概括19世紀末以來的中國文化的關鍵詞有"焦灼"、"心碎"、"嫉羨"等等,因為中西文明的衝撞、融匯如此不平等,在西方的強勢下,中國的一切從道德到器物到文章都相形見絀……連孫中山都曾做激憤語:"我中國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

但閻錫山作為一省大員,卻沒有這種"時代病灶"。他是知道中國社會落後情形的。1924年5月,到太原訪問的印度詩人泰戈爾問閻錫山:東方文化是什麼?閻答:是中。泰戈爾問什麼是中,閻說,有"種子"的雞蛋的那"種子"即是"中";宇宙、造化都把握了這個"中"。泰戈爾問:我們此行經上海、天津、北京,為什麼概見不到一點中道文化的痕迹?閻錫山說:就是太原也找不到了,你們想要找,去鄉間還可以找到一點。


一般以為,閻錫山受的是舊式教育,儒家傳統影響了他的一生,這在臉譜化他的人看來,當然是一個局限,但在閻錫山那裡,這未必不是一筆財富。閻錫山在列強環伺里能夠自立自強,絕非遺老遺少的冬烘先生可以比擬。他確實有中國的根和中國本位,他的大量講話中隨處可見"四書五經"中的句子。他反覆強調:"井田的經濟制度,傳賢的政治制度,是中國文化的精髓。"


閻錫山因此表達出一個中國本位的現代進取人格,這種集思辨、事功於一體的人格是常為一般論者所忽略的。在蔣介石之外,這個現代中國的政要也留下了大量的日記,但他的日記特點是多記理少記事。這本身就說明他的思考的精進勇猛。"不慎於初,必悔於終","跳出陷阱,始可以入坦途","柄不在手,轉不由己","物質過乏則朽志,物質過量則放志"……


有人嘲笑閻的做法是"用不同的語言來重複前人智慧",卻沒能同情這位中國人"誓為人類抱不平"的信仰情懷。他的愛國、愛省、愛鄉或說愛人類,絕非出於虛偽、權宜,而是有一種至誠。他為鄉村學校捐錢不遺餘力;抗戰爆發,他又以繼母陳秀卿的名義,將父親的遺產87萬元捐給前線;他還摒除黨派之見起用共產黨人,放手讓薄一波發展壯大"犧盟會",都使山西當時成為陝北之外的又一個抗日中心,吸引了許多愛國志士……凡此種種,都說明閻錫山的不同尋常。


閻確實重複了別人的智慧,但他是一個吸收他人成果的大師。閻錫山很少說套話,一切對他有啟發的思想,在經過他自己一番思考後,就能轉換成他自己的語言說出來。


比如"財產是身外物,易於失靠。技能是身上物,身在即有。人生當重技能","大錯成於漸,大病成於微,大患成於細,大富積於零","恭維我者,有損於我。責備我者,有益於我。積損則凶,積益則吉"……


這既說明他的思想偏好,也說明了他的信念堅持。


閻錫山的自信其實也正是因為他善於學習。跟民國初年的政界明星相比,他顯然是一個小字輩,根基不厚。故有史料說他在袁世凱面前緊張得要命,他也確實一度對實力派俯首。但他風雲際會,抓住了時勢,也成全了時勢。他的同學程潛說,閻"在日本留學時成績平常,土氣十足,誰知回國後,瞬間馳名全國,是日本留學生回國後在政壇上表現最為輝煌的人物"。


不僅如此,他後來以一省之力敢跟蔣介石平起平坐。在一些論者看來,蔣介石之能統一全國,閻錫山的功勞最大,患得患失、出爾反爾,使蔣介石贏得了各個擊破的空間,可以說,閻錫山幫助蔣介石度過了數次危機。因為他跟張學良一樣明白,兵力再強,無政治理論基礎也是不能成功的,蔣介石畢竟有孫中山傳給的"三民主義",有現代革命精神,而他自己還有所欠缺。


▲馮玉祥、蔣介石與閻錫山。攝於1929年


因此,這個有自知之明的政治人物不懼強人,反而有著難得的雅量和善願。1934年,他給蔣介石寫信,幫蔣出主意,說了很多個人感悟。他說因為你是元首,所以我對國家大事的認識,應該告訴你。對當時的"異端"學說,如共產主義,他也能夠吸收其長。他的理論研究會可以談共產主義,可以看馬列主義書籍,有的成員則在家裡翻譯《資本論》。當時有兩個研究者被指為"托派理論"代言人,因為他說得很乾脆:"托派的說法,咱也聽聽。"


在為父親廬墓守制期間,閻錫山在河邊村召集過一個擴大的理論研究會,將社會的兩大病根定為"資私有"和"金代值",並確定了資公有、產私有的按勞分配理論。他說:"按勞分配就是大同社會。" 而因為閻錫山與共產黨的合作,在國民黨內部有"山西赤化"的詰責。1960年5月23日他在台北去世,有報紙刊載社論《閻錫山值得國葬嗎》,認為他"大量培植左傾分子,卒使共黨勢力在山西坐大",結果"晉西事變"後,新軍加地方團共約15萬人同時攜帶新武器,投向朱德、劉伯承、林彪和賀龍;還有人暗示說,閻錫山是國民黨垮台的"禍首"。



▲閻錫山墓碑


談論閻錫山的不足或投機性一面已經有大量的文字。比如說他的迷信,他的封建意識,他的鐵算盤算計,他的家族統治,等等。如果我們設身處地,或對閻錫山抱同情之了解,如他自喻"在三顆雞蛋上跳舞,踩破哪一顆都不行",我們可知,他已經做得相當不錯了。他當然在中國的"差序格局"里,但他的治理並未因此失去效能。當時的山西能夠最大限度地吸引各種人才,因為他還能夠"知人善任"、"賞罰嚴明"、"先求諸己而後求諸人"。


在考察閻錫山的精神世界時,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謹慎、憂患。少年時的閻錫山經歷過世態炎涼,十幾歲時,父親閻書堂開的錢鋪破產倒閉,欠下一屁股債,父子兩人只好躲債。那時的閻錫山還叫萬喜子,曾到親戚家借錢,被趕出來了;他曾提著盒子走街串巷,遇人小聲問:"買餅子嗎?"日後發達,有人編排了俏皮話:萬喜子賣餅子——不敢吆喝。


這種憂患也可以說伴隨了閻錫山一生,他的一生就是在政治強人和強勢政治面前討生活。從袁世凱、蔣介石,到日本人,即使他建設的山西成為全國模範,但他仍得在"三顆雞蛋上跳舞"。但他都忍了下來,而且化壓力為修身財富。這種憂患也許讓他顯得迷信,比如他的內室常設香堂,剪子巷呂祖壇的扶乩生常被他找去問福禍。抗戰前有一回迎接蔣介石到山西,在哪裡歡迎很費了閻錫山一番周折:在運城(運成),那可不成,最後選在介休,讓老蔣休了才妥。


他的憂患和謹慎也讓他一度失去理智。在國共決戰之際,閻錫山特地招見美國駐太原的新聞記者。桌上擺著500小瓶毒藥水,門外放著一口棺材,閻錫山對記者說:"咱閻某決心死守太原,如果失敗,咱就和咱的幹部們飲此毒藥,同歸於盡。"還令侍從給他物色一個有"武士道"精神的日本人,隨身帶槍,事到臨頭將他打死--"這個任務非日本人不能完成,你們是無勇氣下手的。"


但大體說來,閻錫山是理性的。他的憂患使他在革命世紀里活得踏實,活得精彩。在其部下親信眼中,他就是一位儒雅之將,"閻先生絕不會有狂笑的時候,他直像一位道學老夫子,爐火純青,無一絲一毫暴急浮躁的火氣……"

在激進的時代思潮面前,閻錫山沒有屈服,反而兼收並蓄,總結出他的中道哲學。他說過:"天理與人慾相合為一,始可作無過之人;事實與理論相合為一,始可作成功的事。"閻錫山一生既信奉孫文的三民主義,亦推崇儒教,從政後,以求內聖外王,他認為:"聖不在儒書中,聖在汝行中;從儒書中求聖,只能得些聖形,在汝行中求聖,始能得到聖行。"因此有人認為他是一個"中本位的理性實踐主義者"。


在經過一個世紀的革命思潮衝撞之後,我們中國人多認同了漸進、改良改革,認同了中道。如果我們不帶偏見地打量歷史,可以說,閻錫山正是一個先知先行者。


我們中國人對現代化的偏見尚不止於激進的革命思潮,在對現代文明生活狀態的理解上,我們也多以為是付出最少而享有最大福利的。因此,人們對精英、成功人士的理解,也就是壟斷資源而為所欲為,就是各層官僚有其不得已的合理性,但閻錫山卻說,"絕不以政罔民",這也是他為民心歸附的一個重要原因。他所治理的山西省政府有過這樣一條標語:"民主政治的公務員,做甚不務甚,人民應起來制裁他!"他的解釋是:當一個公務員,受國家的優遇,豈可不專心職務?


而對不勞而獲或少勞多獲的現代庸俗哲學,閻錫山的應對是平實的。他同意按勞分配的原則,在日記中,他一直歌頌勞動,認為勞動創造收入。他的兩個兒子去美國創業,閻錫山告誡他們說:"我負山西責任時,你祖父說我,要知道你要負這麼大的責任,我一定叫你背幾回炭、掏幾回廁所,你才知道生活的困難和工作的艱苦,處理民事才有標準。你們生長在衙門裡,不知道生活的困難、工作的艱苦,沒碰過釘子,沒挨過罵,完全同一般平民的精神環境脫離了,這可以說是你們做事進步上的一大障礙,也是你們前途上的一大損失。"他送給兩個兒子十六個字:"輕財重義,訥言敏行,儉己厚人,恭己恕人。"


1960年5月23日,閻錫山病逝,終年77歲。他生前就挑選了墓地,墓前有個巨大的"中"字,象徵著其人生哲學--"發於仁,歸於中"。




歷史研習社出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審核 | 喵大大 排版 | 四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研習社 的精彩文章:

是誰殺死了西康省?
漢武帝為什麼要滅朝鮮?

TAG:歷史研習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