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活躍用戶3.44億,GMV達2621億元,拼多多的增長邏輯是什麼?

活躍用戶3.44億,GMV達2621億元,拼多多的增長邏輯是什麼?

7月26日,拼多多登陸納斯達克,成為少有的成立僅三年就上市的互聯網企業。

而根據招股書顯示,截止2018年6月30日的12個月間,拼多多GMV達2621億元,活躍買家數達3.44億。達到1000億的年GMV,拼多多僅用了2年3個月時間,而京東用10年,唯品會用8年,淘寶用5年。

雖然近日來拼多多因為「假貨」「山寨」等問題飽受非議,但如何能夠在電商巨頭林立的情況下彎道超車,的確值得我們研究和學習。

本篇文章主要分析拼多多的增長邏輯。

基本情況

上線時間:15年10月

用戶量:現突破3億

GMV:2017年超過1k億,國內排名第三(同年,淘寶10k億,京東13k億)

日單量:於去年11月超過京東

拼多多的增長邏輯

從上述的數據來看,上線兩年半,但GMV已經達到了國內電商第三名,遠超唯品會、蘑菇街等老牌電商企業,日單量更是已經超過了京東。

如此快的增長速度,背後對應的是怎樣的產品和運營策略呢?

下面這篇文章將試圖分析出拼多多的增長邏輯。

用戶增長的基本認知

為了能更加深入的分析,作者先複習了范冰所著的《增長黑客》一書,這本書的理論部分講述了一個完整的增長黑客實踐的流程。

書中理論部分的脈絡梳理如下:

搭建增長團隊;

好產品是增長的關鍵——找到產品的「aha!」時刻;

確定增長的槓桿;

快節奏實驗。

總結起來就是:首先搭建完整的增長黑客團隊,通過尋找產品對用戶增長最為核心的價值點(「aha!」時刻),然後通過快速迭代的增長實驗,讓更多的用戶體驗到「aha!」時刻,從而獲得增長。

同時,文章還提到了一個重要的用戶增長模型——AARRR模型,分別是「拉新-激活-留存-付費-自傳播」,下文中我也將用到這個模型對拼多多的增長邏輯做一個梳理。

拼多多的增長模型

步驟一:拉新

目前拼多多App的主要拉新渠道是微信生態導流。

用戶幫好友砍價時,提示用戶下載App砍價更多

第一次砍價完,文案強提示用戶下載App

對於價格高度敏感的三四線城市用戶而言,優惠似乎是最好的拉新手段。

另外這裡有個小細節:

對於第一次進入砍價頁面的用戶,拼多多提示下載App可以多砍10元;而對於選擇不下載App的用戶,回到H5頁面後,拼多多給出的優惠力度更大(30元)。

這可以理解為:拼多多對不同價格敏感度用戶使用的「價格歧視」——如果10元無法讓你動心,說明優惠力度不夠,於是我開出30元的優惠給你,你來不來?

除此之外,手機廠商預裝軟體、綜藝節目合作等都為拼多多帶來不小的流量。

拼多多冠名「極限挑戰」「中國新歌聲」等

步驟二:激活

激活在傳統AARRR理論裡面指的是用戶下載、安裝App後,註冊並登錄賬號的行為,畢竟賬號體系是大部分具有社交屬性App構築社交防火牆的基石(如即刻、知乎、微博等)。

與眾不同的是:拼多多App端在用戶下載安裝完成,首次打開App後,並不引導用戶登錄App。

我理解的是:在後續購物過程中會引導用戶登錄,這樣有利於降低登錄過程的流失。而在購物場景中,用戶已經產生了衝動消費,這時候讓用戶選擇微信登錄便顯得極為自然。

步驟三:留存

談完激活,來講講拼多多如何促進用戶的留存。

首先,基於微信的生態下,拼多多具有極強的用戶觸達能力。

目前來看,拼多多為了留存所做的努力有:

(1)服務號推送消息

服務號推送消息儼然成為拼多多觸達用戶的第一手段,當用戶不主動打開拼多多App或小程序時,通過服務號的消息可以刺激用戶主動使用相關服務。

試用會員、登機箱(高頻日用品)、免費領、269萬人,這幾個詞無疑都在刺激著用戶的心智,連我這個一線城市大學生都感覺到很划算,更別提拼多多的主要目標用戶了。

(2)開屏禮包、優惠

上一步提到拼多多通過微眾服務號觸達用戶,引導用戶進入拼多多小程序和App,當用戶進入App後,拼多多通過開屏的彈窗給用戶製造優惠、驚喜的感知,進一步引導用戶使用拼多多的服務,從而完成留存的動作。

步驟四:付費

其實縱觀整個拼多多App,大部分是引導用戶自傳播的功能(詳見2.2.5),讓用戶付費、衝動消費的任務大概率是落在拼團這個動作上,拼多多又是如何在產品設計上引導用戶去完成拼團任務的呢?

(1)短決策路徑

沒有設計購物車功能,是為了讓用戶在衝動消費場景下快速地完成支付動作,即完成付費行為。

將購物路徑儘可能地縮短,可以有效地減少路徑中的流失率,提高用戶的付費比例。

(2)App內衝動消費

上面提到,用戶通過衝動消費場景完成付費行為,那麼拼多多是如何放大用戶的衝動呢?

我的理解是:在App內各處設計「引誘劑」。比如:下面提到的首頁輪播通知。

點擊輪播通知後直接進入拼團頁面

(3)微信內衝動消費

不僅在App內,微信生態內,拼多多也利用群聊這一載體,將自傳播和引導付費這兩個動作合二為一。

個人理解:首頁頂部的輪播通知和微信群內拼團分享,都是引導人們衝動消費的一種方式。

區別在於:前者是陌生人分享,轉化率會低一點;而後者結合熟人關係背書,轉化率會很高。

步驟五:自傳播

體驗完拼多多的小程序和App後,我的感觸是:這是一個渾身散發著自傳播光芒的產品,他的增長活動設計大部分是為了引導用戶傳播,核心其實是——針對價值敏感用戶,用優惠+砍價、拼團等產品機制,引導用戶傳播至微信群聊、朋友圈,從而完成自傳播、拉新、付費激活等一系列動作

自傳播活動設計是拼多多產品設計的核心,於是我將它放在2.3拼多多的增長活動設計具體闡述。

拼多多的增長活動設計

模式一:零元購

用戶定位:三四線城市客群大部分未被開發,且多為熟人社交。

首先,三四線城市用戶一直是淘系、京東等電商平台很難切入的一個客群。因為本身這部分用戶的網路滲透率不高,淘寶、京東對於他們而言有一定的使用門檻,因此拼多多才可以這麼容易佔據用戶心智。

其次,三四線城市的社交圈層相對固定,所以基於熟人社交的背書作用,拼多多的推廣能起到很好的的效果。

決策成本:零元購,意味著不需要花錢。

相比起拼團模式,零元購更加聰明的一點在於:不需要自己掏錢。那麼對於用戶而言,決策成本幾乎為零。

因為在三四線城市的熟人社交圈裡,社交貨幣是很廉價的(相對於價格實惠來說),所以極低的決策成本保證了這個循環可以被無數次的run下去。

渠道:「群組內分享」的模式精準擊中用戶屬性相似的客群,提高了曝光-拉新的轉化率。

基於微信生態下的群組,相比淘系平台更有利的特點是:群組內的用戶在用戶屬性具有一定的相似度。例如:他們都是三四線城市用戶,那麼他們喜歡的商品有更大的可能性是類似的,這也提高了曝光-拉新的轉化效果。

模式二:拼團

上面提到「零元購」,但你要知道那只是拼多多用來拉新的途徑,將每一個新用戶都變成老用戶。但這部分用戶實際上並沒有在平台上付費,如何將他們轉化為付費用戶,拼多多設計的產品功能是「拼團」。

(1)社交貨幣

其實拼團的本質和零元購一樣,都是讓用戶利用自己的社交貨幣去獲得價格優惠。

這裡我提出的社交貨幣的概念,是指你在社交網路上所具備的影響力當影響力越大時,你擁有的社交貨幣越多。

而事實上,往一個群里發拼團鏈接,如果拼團鏈接是被群里用戶所接受的(比如:發到一個三四線城市用戶組成的親戚群里),那麼大家會認可你所給大家帶來的實惠,社交貨幣會增加。如果你發到一個白領群里,可能大家普遍不認可這種價格低廉的商品,那你的社交貨幣就會減少。

所以,說到這裡,不難理解為什麼三四線城市用戶是拼多多的用戶根基,因為拼多多的商品內容和價格已經滿足了他們的訴求,所以老用戶-新用戶的模式run得起來。

(2)拼團流程

商品瀏覽頁面——點擊「一鍵開團」——選擇規格顏色——進入支付頁——點擊「立即支付」——進入購買完成頁——點擊「邀請好友參團」——彈出聊天列表頁面——選擇並發送,到此,完成一次購買並分享的過程。

整個流程中,動作之間銜接比較流暢,對下一步的引導比較充足,學習成本很低,有利於新網民快速地上手。

模式三:其他增長活動

除了拼團和零元購這兩個核心的增長點之外,從拼多多的App上,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個公司的基因是分享,因為首頁的功能模塊,過半都和分享有關。

拼多多首頁功能模塊玩法及目的匯總

拼多多首頁模塊

可以看到首頁中有接近半數與分享有關,而分享的終點是:引導新用戶下載App、關注公眾號(拉新為主),以及促活(為輔)。

由此可以判斷:拼多多目前產品的主要增長目標還是新用戶,而不是老用戶。

明確了產品增長的目標之後,我嘗試從我的角度思考如何進一步優化。

拼多多下一步的增長方向思考

上面從首頁的功能模塊處,分析得出目前產品內部的增長方向更多是聚焦在拉新上,所以本節也從新用戶增長的角度做一些思考。

宏觀維度(戰略層)

從宏觀的角度來講,拼多多的新客來源於橫向和縱向。橫向是指從三四線城市用戶延伸到一二線城市;縱向是指在三四線城市用戶群中繼續深耕,提高滲透率。

縱向打法

主要目標是提升拼多多的三四線城市中的滲透率,那麼深入思考——目前用戶分享鏈接拉新的瓶頸在哪裡?

分享鏈接對於親密好友(親戚)而言,拉新作用顯著,但是這部分親密好友的購買頻次是固定的,不可能長期高頻購買,因此需要拉動普通好友加入。

簡單的分享鏈接對於普通好友而言可能意味著騷擾,同時上面提到的,普通好友圈子裡,發不符合對方需求的商品鏈接可能意味著社交貨幣的減少,用戶不一定有意願分享。

所以,問題變成了「如何提升用戶向普通好友分享的意願及後續轉化率?」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法:

引導提示:在用戶分享時,主動提及「社交維繫」的概念,讓用戶儘可能聯繫平常比較少接觸的普通好友,而不是經常性地發到密友圈裡。

提升品牌調性:豐富拼多多的商品線,推出更高質量和檔次的商品,同時做好品牌宣傳工作,提升大眾對拼多多的好感。當用戶感知到拼多多的品牌調性提高時,會更容易做出分享的決策。

提供刺激因子:諸如高額現金等刺激因子有助於提升分享意願,當然除了現金之外,可以利用其他刺激因子。

橫向打法

主要目標是向一二線城市遷移,逐步提高滲透。

這裡我認為和縱向打法的第一點一樣,提升品牌質量,因為一二線城市用戶,他們對電商商品的質量要求較高。因此如果往橫向發展,商品質量和品牌管理是必須要做的兩件事。

微觀維度(執行層)

說完微觀維度,再回到拼多多app上,看看產品設計上是否有值得優化的點。

因為是從用戶拉新的角度考慮,我體驗了一下「幫幫免費團」的整個流程,思考如下:

(1)用戶價值:讓老用戶免費獲得商品,但需要動用他的社交資源;

(2)產品價值:一個老用戶即可拉來數個(5-20不等)的新付費用戶,並且可以通過後續的產品設計引導他們稱為拼多多的買家;

(3)用戶場景:當幫幫團的人數較少時(如只需要3-5人時,用戶可能會發到小群里,讓三五好友幫忙湊齊即可。

可是當需要人數較多(如:20人時),如果不是很活躍的群,是比較難讓用戶幫幫團成功的(當然這些數據產品後台可以看到,而我作為局外人只能從常理分析)。

所以考慮到需求人數較多,我認為這裡可以加一個「分享到朋友圈」的功能。

成本:在其他功能模塊裡面也有看到分享到朋友圈的路徑(可復用),實現成本可以忽略不計。

收益:提高用戶幫幫團的成功率,給到用戶正反饋,促進下一次使用該功能,提升整體活躍度和新用戶數量。

(4)用戶激勵:在用戶確認參加「幫幫免費團」之後,激勵用戶積極轉發的產品設計應該是核心,因為他是整個流程能不能跑通的第一步。

而我在產品體驗的過程中發現:文案提示給到用戶的感知似乎不夠強烈。

用戶參與「幫幫免費團」後的頁面

我理解對於用戶而言,他們最關心的是自己能省多少錢,所以在這個頁面里應該突出商品原價以及用戶能省下多少錢,這樣給到用戶的感知更強烈,他們也就更有動力去將這個鏈接分享出去了。

修改後的頁面

總結

本文通過對拼多多的增長策略做了梳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當然在缺乏產品內部數據的情況下,很多想法都是不現實的,需要內部數據的支持才可以做一個功能的改動,同時運用a/b test進行功能上線的預測試也是非常必要的。

這裡附上自己之前對於拼多多的思考(不限於增長方面):

作者公眾號:產品深度思考

- END -

MORE | 更多原創文章

推薦邦哥的好朋友「毒舌科技」,ID:dushekej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業邦 的精彩文章:

不是矽谷,也不是歐洲,亞洲才是區塊鏈技術的中心
你爸正在輸入……

TAG:創業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