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舍利干」盆景起源於中國還是日本?

「舍利干」盆景起源於中國還是日本?

「舍利干」盆景起源於中國還是日本?

花木君

喜歡盆景的愛好者們,基本上都知道「舍利干」,近十餘年,在歷屆盆景展覽會上,參展的盆景當中,頻頻出現製作成舍利乾的造型,也不乏獲得大獎的作品。

觀看日本和歐美的一些大型盆景製作,不少都是以「舍利干」為主要形式,一株碩大的樹樁,在斧鋸刀鑿刨鑽的電動工具的加工下,很快就會製作出一盆舍利盆景,然後圍觀者擊掌讚賞,紛紛稱譽,製作者往往也心滿意足。在國際盆景博覽會上,舍利干盆景更是層出不窮,尤其是以日本為多。

再看國內,受到舍利干盆景頻頻獲獎的啟發,不少盆景製作者也紛紛將自己的盆景樹樁予以改造,不管三七二十一,勿論造型和樹榦走勢適不適合,先製作一個舍利出來,然後向朋友展示,或者拿去參展。

關於舍利製作,不少新生代對花卉盆景歷史了解不足,片面認為舍利製作源自日本,美其名曰「日本舍利」,其實這是錯誤的,真正的舍利製作源自我國古代盆景製作的「枯木藝術」(簡稱枯藝)。

我國的盆景藝術源遠流長,製作盆景的技藝經久不衰,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曾經考古發掘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期遺址中,就發現繪有盆栽植物的陶片,這是盆景的雛形;秦代的阿房宮和漢代上林苑裡面廣植奇花奇草,多有詩詞歌賦流傳,現在發現確切實物的是唐朝章懷太子(655-684)李賢墓的甬道壁畫上的果木盆景和山石盆景。然而由於古代生產力限制,盆景栽培一直只是在少數權貴和文人墨客中傳承,文人墨客往往把情感寄託到大山河川,花卉樹木上,並且用詩詞歌賦、書法繪畫以及植木養花等各種形式來展現,久而久之,盆景文化和古代詩書畫藝術相互交融,從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形象。

就拿「枯藝」來說,源自自然界的一些古老樹木,野外條件惡劣,歷經多年風雨雷電,病蟲侵害,因此形成了虯曲多姿,部分枝幹枯萎,長期養分不足,樹皮剝落,漏出木質部白骨化,以長壽樹種為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松柏,尤其是柏樹,「柏」者「白木」也,樹皮較薄,經常容易出現枯乾,而其他枝椏則蒼翠欲滴,枯榮對比,展現出茁壯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撓的鬥志,極富藝術感染力,因此常被文人墨客引入詩詞歌賦和書法繪畫之中,往往寄託著文人墨客的心境和品格氣質。

比如宋代大詞人蘇軾,不但詩詞歌賦名垂千古,而且書法繪畫也是獨樹一幟,元祐三年(1088年),他畫了一幅《小山枯木圖》,他的屬官同是詩人的大書法家黃庭堅復了一首詩《題子瞻枯木》來稱讚:「折衝儒墨陣堂堂,書入顏楊鴻雁行;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風霜。」。而在宋代,我國盆景文化已經比較流行,製作技藝逐漸成熟,宋代畫《十八學士圖》中就繪有老乾虯枝、懸根出土的古松盆樁,可看出高超的盆景製作技藝。從而證明當時人們的盆景就有了「枯藝」

到了明清時期,「枯藝」製作越來越受人追捧,出現了不少專門製作「枯藝」的手藝人,甚至有一種過於追求病態的盆景文化,這在清代文學家龔自珍《病梅館記》中有記述,指出當時人們的因為書畫文化求奇求僻的影響,把梅花樹樁「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從另一方面也說明「枯藝」的興旺。

到了近代,盆景藝術分出不少流派,其中江浙一帶製作「枯藝」為多,只是建國後百廢待興,為了填飽肚子,因此對盆景這種「奢侈品」關注度降低,再加上後來的浩劫,盆景藝術都被認為是雜草而割除,直到改革開放後,人們生活條件好了,才回過頭來尋找以前丟失的技藝,在一些老藝人的堅持下,得以挽救了不少精品,所幸記憶得以傳承。

而反觀日本,其「盆栽」藝術源自中國唐朝,就連名字「盆栽」(Bonsai)都是漢語的音譯,到了宋代基本上是全盤吸收,明清時期在藝術方面更是以我國「唯馬首是瞻」,到了上世紀上半葉,雖然在軍事和經濟上我們處於劣勢,然而藝術上卻被日人推崇。就拿花卉盆景來說,我國的蘭花和花卉盆景一直是日本高價收購的對象。

日本自平安末期至鎌倉初期從我國南宋全盤吸收了盆景、盆石這些藝術形式後,逐漸與本國的風土人情相結合,歷經室町、江戶、明治等時代的演進,變成今天的日本盆栽藝術。從日本的盆栽藝術發展來看,上世紀中葉以前,總是稍微落後我國一步,然而亦步亦趨,在風格上模擬和緊跟,就拿「病梅」盆景來說,我們已經開始扭轉,而日本才開始流行。

然而由於近代日本經濟發達,戰後日本經濟在美國的支持下,恢復迅速,同歐美交流甚密,盆栽文化作為眾多東方文化之一得以流傳到歐美,因此不少人誤認為盆景是起源於日本,就連現在通用的盆景都是以「盆栽」(Bonsai)命名,這點我們不能不暗自慚愧,自己的藝術被別人學去,反過來還要向學生學習。

回到「舍利干」盆景上來,先說「舍利」。舍利是梵語?arīra的音譯,源自佛教,最早是對僧眾去世後遺留的頭髮、骨骼、骨灰等,均稱為舍利;後來多指高僧大德火化後產生的結晶體,一般為白色,也有其他顏色所謂「五色舍利」等,由於堅固耐久,是得道高僧遺物,歷來受到人們的崇拜和敬仰,如今,在我國陝西法門寺,還供奉著釋迦牟尼佛的左手中指骨舍利。

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佛教文化從東漢傳入我國,並且到六朝隋唐時期得以廣為傳播,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從唐朝開始,日本派出遣唐使,在中國學習各種技藝,把很多我國的優秀文化輸入到日本,在這之中,就有佛教文化和我國的盆景藝術。

由於日本是島國,多自然災害,憂患意識較強,日本人常有生命無常和宿命感,因此在佛教傳入後信眾頗多,很多人的審美觀更趨向禪的空寂與枯淡。而我國的盆景「枯藝」技藝被日本人借鑒,同他們的文化相結合,並且把枯藝命名為「舍利」(我國盆景枯藝在以前並沒有固定的命名),在國際展覽上頻頻亮相,從而得到眾多認可,「舍利干」盆景也隨之蜚聲世界。

我們現在的盆景藝術,雖然流派眾多,各具特色,然而在「枯藝」上另有轉變,不再拘泥於病態的人工雕琢,而是更在於意境深遠,文化積澱,傳播的人文思想內涵。往往根據樹樁形態,適當引導,不大動干戈,不像日歐美那樣,偏重於機械加工,更重於自然美和和諧美,這是非常正確的道路。

然而,一些人崇洋迷外思想嚴重,往往因為他人的愛好決定自己的藝術創造,沒有把握住藝術的真正內涵,就拿書畫來說,我們的傳統藝術是多麼的優秀和瑰麗,是多麼的博大精深,結果,西方藝術的紛紛湧入,一些所謂現代藝術的鼓噪,以至於現在形成了一個「四不像」書畫「藝術」。

而盆景藝術,有的更是在走回頭路,就拿「舍利干」盆景來說,依筆者拙見,首先需要製作者的文化修養和美學修養的積澱,「胸中元自有丘壑」,這樣成竹在胸,然後挑選初具雛形的樹樁,略加改造,經過藝術加工,展現給人們一種自然美的享受。

自然舍利,歷經多年形成,骨幹優美,紋理自然,而人工製作舍利,針對大多數人來說,布局和構圖難以突破,樹榦的自然形態難以展現,只是雕鑿後塗抹石硫合劑,煙熏火燒,然而痕迹太重,仔細觀看,實在難以恭維,無法表現出自然界的舍利形態,還有狗尾續貂、畫蛇添足之嫌,實在是不值當。

就筆者而言,並不反對製作「舍利干」盆景,反而是非常喜歡舍利盆景,尤其是柏樹舍利,其中以崖柏舍利盆景最為美妙,其在高山峽谷崖壁上,歷經數十年的風吹雨打,骨幹潔白,形體虯曲優美,略微加工,就會製作出美不勝收的精品。而對一些人工製作的舍利盆景,雕鑿痕迹過重,簡單粗糙,胸無點墨,缺乏意境,則退避三舍,望而卻步。

(部分圖片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2018-8-4易花得木

更多精彩文章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易花得木yihuademu)(服務號)

宜花得木yihua-demu)(閱讀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花得木 的精彩文章:

一日一花一詩:刺桐花
陸龜蒙《石竹花詠》詩詞賞析

TAG:易花得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