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掌握這14經絡不通的常見癥狀,你就是艾灸養生的高手了!

掌握這14經絡不通的常見癥狀,你就是艾灸養生的高手了!

在數千年前,我們的古人就已經發現,有一部分人在生病的時候身體會出現紅色發燙的「線條」,通過按摩或其他方式刺激這些「線條」可以治療一些常見的疾病。這裡所謂的「線條」,實際上指的就是我們身上的經絡。

說起經絡,當然離不開艾灸,艾灸療法是祖國中醫的瑰寶。在古老的典籍《黃帝內經·靈樞經》上就已經這樣記載:「針所不為,灸之所宜。」是說灸法有獨到之處。明代李梃在《醫學入門》中說:「凡葯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可見灸法很早就被人們所重視。

艾灸是以有「長壽之草」之稱的艾草為主要原料,其中的艾原本是愛的諧音,代表著偉大的母愛,可無私的賜予萬物生命而不求回報。此外,艾草還有扶正避邪的作用,古代人曾用它插於堂中,用以避邪。

我們通過艾灸刺激體表的經絡或穴位,就能調理身體的五臟六腑。這就是中醫養生治病的玄妙之處。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也切身體會到艾灸給健康帶來的好處了,不過當我們在具體施灸的時候也會遇到很多的困惑,比如說自己的癥狀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的,適不適合艾灸,如果艾灸的話我應該選擇哪些穴位?

說起艾灸的配穴,我們之前也分享了很多的方法,比如說俞原配穴啊,原募配穴,子母配穴啊等等,不過還是會有很多人存在取穴的困惑,那麼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人體14經絡不通的典型癥狀,你知道了這些癥狀就可以找到相應的經絡,然後在這個經絡上選擇特定的穴位,這樣施灸的時候就會變得很輕鬆。因此,記住這幾種常見的癥狀,對於艾灸治病養生時的選穴方案有很重要的意義。如果你掌握了他們,你算是一個艾灸養生的高手了,下面跟著掌門師兄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怕風易汗咽乾咳嗽;過敏性鼻炎皮膚乾燥容易過敏;動則氣短胸、面色皮膚無華。由於肺主皮毛,肺經不通就會導致皮膚出現問題,,肺經經氣異常也會導致皮膚的改變,容易引發風疹、過敏性皮膚病、牛皮癬、色斑、無光澤等等癥狀。

艾灸常用穴位:肺經原穴和母穴太淵穴(用於肺經虛證),肺俞穴,肺經募穴雲門穴,肺經子穴尺澤穴(用於肺經實證,實則瀉其子)


心煩、心驚、心悸、心悶、心痛;短氣、上氣有壓力感、憂鬱、易怒;口腔潰瘍、口乾口臭。

心經艾灸常用穴位:心經原穴和子穴(用於實證)神門穴,背俞穴心俞穴,心經募穴巨闕,心經母穴少沖穴(用於心經實證)


心包經,又叫「救命的心包經」,是主管心臟外圍如心包、心血管等的經絡。心包經淤阻就會引起胸悶心痛,嚴重時會引起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甚至瘁死。

心包經不通的主要癥狀有:失眠多夢易行醒,難入睡,心煩,便秘,健忘,胸悶,口乾,神經衰弱,心梗。

心經艾灸常用穴位:心包經原穴大陵穴,心包經的背俞穴厥陰俞,心包經募穴膻中穴,心包經的母穴間使血,心包經的子穴中沖穴。


兩脅下痛、目無所見(也就是兩眼模糊)、腰痛不可俯仰、男科女科出問題、臉上毫無光澤(如蒙土狀)、經常會氣逆打嗝、經常拉稀等等。

肝經艾灸常用穴位:肝經原穴太沖穴,肝經背俞穴肝俞穴,肝經募穴期門穴,肝經母穴曲泉穴(用於肝經虛症)、肝經子穴行間穴。


脾經失調主要與運化功能失調有關。中醫認為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對於維持消化功能及將食物化為氣血起著重要的作用。若脾經出現問題,會出現腹脹、便溏、下痢、胃脘痛、噯氣、身重無力等。此外,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等均顯示脾經失調。

脾經艾灸常用穴位:脾經原穴太白穴,脾經背俞穴脾俞,脾經募穴章門穴,脾經母穴大都穴,脾經子穴商丘穴。


臉部皮膚帶黑,失去光澤。口乾舌燥,喉嚨重痛。站起身時頭暈、食慾減退,特別是心窩處有無力感。下痢、容易疲勞。背、腳內側冰冷,腳底、腳尖發熱,有倦怠感,腰痛、精力衰退。精神衰弱,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

腎經艾灸常用穴位:腎經原穴太溪穴,腎經背俞穴腎俞穴,腎經募穴京門穴,腎經的母穴復溜穴,腎經的(井穴)子穴湧泉穴。


喉嚨痛,胃痛,不消化,倦怠,膝關節酸痛便秘,唇乾舌燥,身體消瘦,口臭,舌苔厚。

胃經艾灸常用穴位:胃經原穴沖陽穴,胃經背俞穴胃俞穴,胃經募穴中脘穴,胃經的母穴解溪穴,胃經的子穴厲兌穴(用於胃經實證)。


長壽就是要陽氣充足,陽氣補充靠五穀雜糧,通過脾胃的運化轉化成精微,而至關重要的五穀消化靠什麼呢?——膽。現代醫學也認為整個消化膽汁起到決定作用。膽經是人體氣機升降出入之樞紐。中醫認為如果膽經鬱結住了,全身的氣機都會不順暢。

膽經不通會出現以下幾大癥狀:頭髮油膩(無法分解油脂),早生白髮(營養不足),面部長斑(毒素堆積),膽囊結石膽囊息肉,脂肪肝等肝臟問題(排毒不暢)

膽經艾灸常用穴位:膽經原穴丘墟穴,膽經背俞穴膽穴,膽經募穴日月穴,膽經的母穴俠溪穴,膽經的子穴陽輔穴(用於膽經實證)。


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無時不在傳輸邪毒,而其他排毒通路皆是局部分段進行,且最後也要並歸膀胱經。膀胱經不通則影響人體的排毒,毒素積累將危害健康。

膀胱經不通的典型癥狀:惡風怕冷,頸項不舒,腰背肌肉脹痛;腰膝酸軟,靜脈曲張,尿頻,尿多;尿黃,前列腺肥大。

膀胱經艾灸常用穴位:膀胱經原穴京骨穴,膀胱經背俞穴膀胱俞,膀胱經募穴中極穴,膀胱經的母穴至陰穴,膀胱經的子穴束骨穴。


易過敏、有宿便。青筋暴流(手心,手腕,雙側太陽穴有青筋外露)。長斑、起痦子。頭疼、牙疼、口乾。肩周炎,頑固性咽炎。腸胃功能減弱,(腹瀉、便秘)。

大腸經艾灸常用穴位:大腸經原穴合谷穴,大腸經背俞穴大腸俞,大腸經募穴天樞穴,大腸經的母穴曲池穴,大腸經的子穴二間穴。


小腹繞臍而痛心翳悶頭頂痛;手腳冰涼容易拉肚子;吸收不良身體虛胖;肩周炎。

小腸經艾灸常用穴位:小腸經原穴腕骨穴,小腸經背俞穴小腸俞,小腸經募穴關元穴,小腸經的母穴後溪穴,小腸經的子穴小海穴。


三焦理周身之氣,是人體五臟六腑的首領,三焦與人體內分泌系統和微循環血管網有密切聯繫。三焦不通,是各種慢性病根源。

典型癥狀:偏頭痛頭暈耳鳴上熱下寒; 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膚容易過敏; 肌肉關節酸痛無力食欲不振。

三焦經艾灸常用穴位:三焦經原穴陽池穴,三焦經的背俞穴三焦俞,三焦經募穴石門穴,三焦經的母穴中渚穴,子穴關沖穴。


任脈循行於腹部正中,腹為陰,說明任脈對一身陰經脈氣具有總攬、總任的作用,為「陰脈之海」。任脈不通可表現為月經不調,經閉不孕,帶下色白,小腹積塊,脹滿疼痛,遊走不定,睾丸脹痛,疝氣等癥狀。

任脈艾灸常用穴位:中脘調脾胃,天突穴治療咳嗽、關元穴溫補元陽、神闕穴溝通中焦上下。

督脈屬於人體的奇經八脈,是人體重要的經脈之一。督脈主要在背部,背為陽。這說明督脈對全身陽經脈氣有統率、督促的作用,所以又有「總督諸陽」和「陽脈之海」的說法。

一旦督脈不通,引發的疾病將遍及全身,頭腦、五官、脊髓及四肢都會受到波及,如頭風、頭痛、頭重、頸部發硬、頭暈耳鳴、眼花、嗜睡、癲癇、腰背僵痛,還包括手足震顫、抽搐、麻木及中風,可見性命攸關!

督脈艾灸重要穴位:命門穴:強腰、補腎、壯陽氣。百會穴:昇陽舉陷、回陽固脫。大椎穴:統率和振奮人體全身陽氣。身柱穴:小兒百病之灸點。


最新文章推薦

艾灸用對五輸穴,治病養生妙無窮!

中醫稱這個穴位為「救心丸」,5大功能讓你刮目相看!

五輸穴分論一:人體十二正經之肺經的五輸穴詳解

搞懂了子母補瀉法則,艾灸治病選穴不再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艾灸 的精彩文章:

艾灸妙療之月經篇
艾灸如何治頸肩腰腿痛?

TAG: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