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讀印:趙之謙的「丁文蔚」究竟好在哪兒?

讀印:趙之謙的「丁文蔚」究竟好在哪兒?

對於整個中國篆刻史,趙之謙是一位無論如何也不能錯過的大師級篆刻家,他詩、書、畫、印「四絕」名聲遠播,但我們翻看趙之謙年譜,他曾售書、售畫,卻沒有售印的記錄,可見,他對自己的篆刻作品是極珍視的,他自己也說:「生平藝事皆天分高於人力,惟治印則天五人五」,他自認其他藝術門類,自己所依憑的多是天分,而在篆刻一道,他是下了相對較多的功夫,做了相對較多的後天努力的。韓天衡先生稱「他存印大致不出三百方,按趙氏在京兩載,僅刻印二十,其四十後又極少奏刀,可見一生治印無多。」(《天衡印譚》)據舒文揚《趙之謙經典印作技法解析》中稱:「他刻印的總數約在360方左右,其中他的自用印大概在97方左右」顯然,他一輩子下來,刻印不多,比早一點的一生刻印萬計的吳讓之差得遠,比後來民國時期的陳巨來一生刻3萬方(不知道怎麼完成的,怎麼算也不好完成)來說,更是只是百分之一的量。

(趙之謙和他的「丁文蔚」)

但儘管如此,趙之謙一生印作幾乎方方都是精品,跟他的書法不一樣,他的印甚至不存在褒貶毀譽問題,幾乎不論什麼人,「都異口同聲讚美,許為明清以來翹楚」(馬國權先生語)。

今天我們就來讀趙之謙的一方印,就是下面這方「丁文蔚」:

(趙之謙刻丁文蔚及邊款)

這方印的邊款所記為:「藍叔臨別之屬,冷君記。頗似《吳記功碑》。己未十二月。」據邊款載,這方印刻於咸豐九年十二月,即1859年,這一年趙之謙31歲,還沒有經歷喪妻喪女的家難,還有血氣方剛橫空出世的探索勇氣。這方印現藏上海博物館。

1、刀法上的單刀沖。這方印是趙之謙的創新白文印,它的最大特徵就是單刀沖刻,走刀大膽而爽利。這種做法,在前人的印作中極少見,而31歲的趙之謙以十足的創新精神開創了單刀制白文印的先河。要知道,趙之謙最初學印,是學浙派入手,多用切刀,這方印卻不單用沖刀,還用了單刀沖刀,當然,這方印也沒有全用單刀刻成,「文」字的末兩筆與「蔚」字基本上系用雙刀沖刻完成,也正因此,更加烘托出印面右半部丁字勁峭猛利的單刀效果,這種對比,當出自趙之謙精心的安排,而不是完全出自偶然,「丁」字以及印面效果呈現出來的效果,趙之謙說「頗似《吳記功碑》」,顯然,這是他刻意追求的效果。這種刻法在趙之謙可能只是一種嘗試,可是對整個篆刻史來說,這種單刀沖刻的方法到了齊白石(齊白石學印先學浙派,後學趙之謙)手裡,他大受啟發,猛力探索,最終以單刀沖刻的刀法開宗立派,趙之謙這種刀法對齊白石的啟迪作用是明顯的,其影響是深遠的。

趙之謙用到《吳紀功碑》體勢的還有的另一方印,就是這一方:

(趙之謙和他的「元祐黨人之後」)

「元祐黨人之後」,字法同樣是《吳紀功碑》體勢,所不同的是這方印刀法上是用雙刀完成了所有筆畫,足見在字法上,他用《吳紀功碑體勢》並不是沒有深入思考。

2、字法上的「印外求印」與《吳紀功碑》。趙之謙這裡說的《吳紀功碑》全稱叫《吳天璽紀功碑》,是三國時期吳國刻石。相傳東吳天璽元年(即公元276年),東吳末帝孫皓為維護統治,製造「天命永歸大吳」的民間輿論,偽稱天降神讖而刻此碑,故此碑又稱《天發神讖碑》。這個碑在篆刻史上非常有名,它通體篆書。陰刻21行224字。因石斷為三,俗稱「三段碑」、「三擊碑」(一說是分刻於3段石碑上),印面字體篆體方整,有隸書之意(這個時期正是篆書向隸書發展的重要時期),筆力雄健。相傳為東觀令華覈撰文,書法家皇象所書。原石立於建業城南岩山斷石崗上,後幾經遷徙,置於上江兩縣學宮(今夫子廟)尊經閣。清嘉慶十年(1805)毀於火災,煦園夕佳樓西側圍牆尚有晚清重刻的碑文。說它有名,是因為這個碑中碑文的體勢除了有趙之謙的這方印之外,還跟另兩位大篆刻家徐三庚和齊白石相關。

(《吳紀功碑》局部)

要知道,在趙之謙之前有兩種篆刻創作方法,一是「印中求印」(鄧石如前),一是「印從書出」(鄧石如後),而趙之謙直接從碑文中獲取資源以及體勢來制印,即「印外求印」的新思路。關於《吳紀功碑》,值得說的有兩個人,一是齊白石受趙之謙影響的不僅是上面所說的單刀沖刻,還有趙之謙給他的《吳紀功碑》的提示,齊白石把《天發神讖碑》的碑文篆書體勢發揮到了極致;二是徐三庚的篆書風格也得益於《天發神讖碑》,而其創作方式是「印從書出」,由此他的篆刻風格自然也是《天發神讖碑》風格的,可以說,徐三庚自家面目突出的篆刻風格由於是基於《天發神讖碑》的。

(印與碑文字體勢的關係)

「印中求印」的創作模式,即「出入秦漢,繩趨軌步,一筆一字,胥有來歷」(葉銘《趙撝叔印譜》序),而「印從書出」則相對依賴印家通過個人努力所能達到的篆書水準;而趙之謙的「印外求印」,更需要掌握豐富的金石資料(包括碑),這種創作方法不是從金石資料中找文字資料,而是消化金石資料中的文字體勢,這需要非常高的金石修養。也是更高級的創作思維,在這一點上,趙之謙是開路人。

3、章法上的疏密。強調疏密對比,是趙之謙從鄧石如處繼承來的,「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密處使之更密,疏處使之更疏,甚至成為趙之謙篆刻章法的基本原則,被趙之謙認為是「無等等咒」。這一方印,三字中「丁」、「文」二字天然稀疏,「蔚」字字形天然繁密,如果是漢白文式的常規安排,應當是「丁」、「文」佔地小,而「蔚」字佔地大,但趙之謙偏偏一反常規,讓稀疏的「丁」字獨佔一行,文與蔚組合占左半印面,由此形成了強烈的疏密對比,特別是印面下部的疏密對比,這種視覺衝突,增加了印面審美元素。

4、章法上的呼應。除了疏密,這方印里還有一組呼應關係,也非常巧妙,即「文」字上部斜肩形成的兩個三角形留紅,與「丁」字下部形成的兩個三角留紅的呼應,這造就了這方印在用刀猛利、體勢猛利之外的平衡與和諧。如果沒有這個呼應,這方印的印面就過於險勁,而缺少安穩。

(兩處留紅的呼應)

趙之謙是晚清最重要的印人之一,他的學印經歷足為後人法則,他的好友胡澍在《二金蝶堂印存》的序言中說:「初遵龍泓,既學完白,後乃合徽、浙兩派,力追秦漢……」,這對於初學篆刻的朋友來說,是一條完美的學印路線,他的印外取法能力之強以及作品的精彩之處,我們會在以後陸續說到,好在這位天才印人的印作並不多。

(【布丁讀印】之13,部分圖片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個小布丁 的精彩文章:

讀印:浙派篆刻大師丁敬和陳豫鍾的「文章有神交有道」都好在哪兒
盛唐氣象,從李白的這首詩開始!

TAG:三個小布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