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寧德時代的德國工廠,是良機還是坑?

寧德時代的德國工廠,是良機還是坑?

(如想加入無人駕駛微信圈,有國內整車企業和科技公司無人駕駛研發負責人,請加車評君的微信號,具體微信公號里有,麻煩註明「姓名」和「公司」。)

2018年7月9日,寧德時代(CATL)與德國圖林根州政府簽署了投資協議,宣布在埃爾福特建立電池工廠,投資2.4億歐元,計劃於2021年投產,2022年達到產能14GWh。

與此同時,寧德時代得到了豪華車巨頭寶馬公司40億歐元的採購訂單。

這個合作在中德兩國引發極大的關注和反響。

在中國,寧德時代作為首個在歐洲建廠的動力電池製造商,收穫了熱烈的掌聲,帶動股價節節攀升。

但在德國,受到的境遇則截然不同:遭到一些當地媒體的唱衰,並質疑其能否盈利。

同時,寧德時代在德國圖林根建廠事件中,存在著諸多的反常之處,包括2.4億歐元的投資居然就能建成14GWh的產能。相同情況下,哪怕是在匈牙利、波蘭這樣的中東歐國家,建設相同產能所需要的費用都將達到15億歐元左右。

此外,一個14GWh產能的動力電池工廠,只創造600~1000個工作崗位也很神奇。通常情況下,在中國國內需要3000人左右。

還有一個關注點是,儘管德國是全球汽車製造中心,但此前的LG化學、三星SDI以及SK等亞洲動力電池企業在歐洲的工廠均繞開了德國。以至於在偌大的德國全境居然沒有一家動力電池工廠。所以寧德時代在中國境外的第一個工廠,也就成了德國唯一的動力電池工廠......

德國,電池廠的噩夢

三年前,德國汽車的柴油危機還沒有爆發,戴姆勒CEO蔡澈認為,鋰離子電池全球產能已經過剩,並關閉了戴姆勒在薩克森州生產鋰離子電池的子公司Li-Tec。他接受採訪時說:「戴姆勒曾是德國唯一一家自己生產電芯的公司,可我們今天意識到,我們完全可以在全球採購它!」

亞洲的電池生產技術領先,於是德國的汽車廠商——大眾、戴姆勒、寶馬都從亞洲採購電芯,自己再把電芯組裝成電池包,用於電動汽車生產。

是否在德國生產電芯,已成為一場曠日持久的爭論。

不想當化學家的車廠不是好車廠。德國最大的行業工會金屬工會(IG METALL)公開要求政府出面把汽車廠商和供應商聯合起來自產電池,甚至點名奧迪和寶馬,建議他們在巴伐利亞州建立電池工廠。

儘管政府和工會言之鑿鑿,德國工業界卻響應寥寥。

2017年,德國本土的一家初創電池公司BMZ牽頭,聯合多家中小電池商,扯了一面大旗,共同建立電池工廠「TerraE」。工廠計劃投資40億歐元,創造3000個就業崗位,在2028年達到年產能34GWh。按計劃,工廠本該2018年開始運營,卻沒有了下文。

3月,汽車零部件巨頭博世(BOSCH)宣布:放棄自主生產動力電池。考慮到亞洲供應商的先發技術優勢,博世慎重評估後得出結論:需要投資200億歐元才能在2030年取得20%的市場份額,投入大,產出小。

另一大汽車供應商大陸計算了電費、人力成本和技術投入,「波蘭和匈牙利的電費比德國便宜50%」,在德建廠至少需要30億美金,並喊話政界和工會:「我們需要支持,需要合作夥伴。」

從特斯拉出走創業的彼得·卡爾松(Peter Carlsson)認為,把電池工廠Northvolt建在瑞典才有競爭力,因為瑞典電費是德國的十分之一。

韓國的三星、LG化學和SK,不約而同地被招攬到中東歐國家匈牙利和波蘭。

唯一的響應者是伊隆·馬斯克,他剛剛在中國簽完上海建廠協議,又開始和位於德國的幾個聯邦州商談在德建廠。

松下,作為為特斯拉提供動力電池的唯一供應商,為馬斯克在美國的超級工廠投資了幾十億美元,從財務到人力資源深度綁定。松下曾表示:「我們目前沒有計劃在歐洲建廠。」

松下把重點放在了中國,這裡雖有競爭,但卻更有市場。2018年3月,松下大連工廠開始量產供貨,主要生產方形電池。原有在蘇州和無錫生產消費級鋰電池的工廠,也將量產動力電池。

寧德時代的歐洲戰略,經過一年半的考察,為什麼在最後一輪的三個候選地之間(波蘭、匈牙利和德國),選擇了「被剩下的地方」?

歐洲,兵家必爭之地

歐洲是寧德時代海外戰略的必爭之地。一方面,歐洲是繼中美之後最需要的鋰電池的市場。據德國商報預測,到2030年中國的鋰離子年需求約為500GWh,德國、法國、英國的需求共計約140GWh,這就意味著需要10個年產能14GWh的工廠。另一方面,寧德時代CEO曾毓群「更及時地響應客戶需求」的表態,不僅僅是句漂亮的公關發言,還是剛需。

在歐洲建廠、靠近客戶、近距離了解客戶需求,可以儘快反應,儘早融入歐洲的電池製造技術。更有利於提供電芯供應以外的其他解決方案,深化綁定合作。

2014年,在成為國內外車企的「網紅」電池供應商之前,寧德時代就在德國慕尼黑建立了全資子公司。不同於其他的海外時代處於香港時代的大傘下,德國時代為寧德時代100%控股的直屬子公司,在盈利性上也是一枝獨秀,跑贏其他虧損的海外時代子公司。

David Huang,同時作為德國時代和法國時代的CEO,認為是德國的數字化基礎、穩定的政治環境和經濟實力吸引了寧德時代。他表示,寧德在德工廠將是非常現代化的Smart Factory,這樣可以減少人力成本。

一個年產能14GWh的工廠,初期創造就業崗位600人,後期增加到1000人,的確需要高度自動化。相對比而言,國內一個產能相當的工廠所需的人手約為3000人。

埃爾福特項目第一個階段是建立起集散中心、研發實驗室和廠區。接下來的階段再擴大產能。除了自動化生產電池以外,新電池技術的研發、質量控制和服務也發揮著重要角色。

曾毓群在簽約時強調,圖林根只是歐洲投資的第一步,他們志在向歐洲所有OEM近距離供貨。德國車企雲集,是名副其實的汽車大國,而且位於歐洲中部,方便輻射到法國、義大利等歐洲車企。

到2022年,寧德時代肯定會增加投資額,雖然沒有透露具體金額和計劃,但曾毓群談到,除了在埃爾福特的70公頃面積的工廠以外,更大規模的投資,包括其他的工廠也都在計劃中。

圖林根州力促

為了能推動寧德時代落戶埃爾福特,一年多來,圖林根州的經濟部長Wolfgang Tiefensee動用了政府補貼、經濟支持和德國中心地帶的70公頃土地作為誘餌來遊說寧德時代。

他代表了政府和工會的立場,認為如果德國企業不自己建動力電池工廠,那至少在德國境內應該有一家工廠,以免對亞洲供應商過度依賴。

Wolfgang Tiefensee認為該項目「意義不容小視,是圖林根州近十年來最重要的投資決定」。他希望,寧德時代先進工廠落戶埃爾福特十字工業區,能帶動「圖林根製造」,使圖州有機會成長為歐洲電池技術的重要基地。

以前,因為地處東德,圖州的主要優勢是勞動力成本相對西德較低。圖林根政府希望在電池技術方面建立區位優勢,吸引更多供應商公司落戶,改善區域經濟結構。

所以,圖林根快速行動,根據歐盟促進地區經濟的規定,幫助寧德時代從區域經濟結構促進會(GRW)的資金中,申請到750萬歐元補貼。寧德時代還有希望獲得德國聯邦政府促進項目的補貼。圖林根建設銀行會為工廠建設提供貸款支持。

關鍵是,2.4億歐元投資產能14GWh的工廠絕對是筆好交易。

在波蘭和匈牙利的韓國電池廠,得到的政府稅收、政策、土地等支持不盡相同,雖然不方便蘋果比蘋果,橘子比橘子,但從下表粗略看來,LG化學在波蘭的電池工廠預計產能和寧德時代差別無幾,投資額卻高達13億歐元。

三星在匈牙利的工廠,從一個舊電視機廠改造而成,投資金額3億歐元,預計產能只有2.5GWh,也只能算歐洲動力電池的一個小供應商。

戴姆勒的電池供應商之一SK創新,在匈牙利一個小城的44公頃土地上,預計到2020年生產動力電池7.5GWh,投資額6.5億歐。

Northvolt的瑞典工廠,預計投資40億歐元,達到32GWh的產能。最近剛剛開建的一條測試生產線就花了一億歐元。可惜,雖然有西門子等大公司參與,籌資方面,不被資本市場看好,是否能達成初期的投資15億歐建成8GWh的產能目標,要畫一個大大的問號。

寧德時代的投資額不是算錯了,只是因為得到了很多支持。除了政府的,還有大客戶的

大客戶寶馬助攻

寧德時代在德國建廠,離不開寶馬的助攻。

回溯到2011年,華晨寶馬接納寧德時代為之諾1E的供應商,成為其第一個車企客戶。之後雙方互相磨合,寧德時代常常談起,因為吃透了寶馬的七八百頁德文電池標準後,逐漸成長為一匹黑馬。

寧德時代宣布要建的德國工廠,寶馬也是第一個客戶。

為了吸引寧德時代落戶德國,寶馬拋出40億歐元的電池採購訂單,其中15億來自埃爾福特工廠,剩下的25億來自中國。

寶馬有很多理由希望寧德時代能夠在德國建廠,首先是物流。

電池重量較大,不容易長距離運輸,運輸過程中還有安全問題,電池工廠最好跟汽車生產廠距離較近。寶馬計劃的物流路線是:埃爾福特生產的電池運到400公里開外的丁格芬工廠,裝配成電力驅動系統,然後運往萊比錫的電動車工廠。

此外,寶馬為了這個工廠的落成,不僅出訂單,還親自掏錢購買設備。

雖然沒有公布細節,但寶馬前採購董事馬庫斯·杜斯曼(Markus Duesmann)確認,寶馬參與了寧德時代的在德工廠建設。德國時代的CEO David Huang也提到寶馬會支持生產線和機器等。這可能是寧德此次投資能以小博大的重要原因。

已經在電動車領域投下重注的寶馬,也得到了明確的回報。

該公司計劃於2021年發布的BMW iNEXT車型可以採購到更優惠的電池。寧德時代同意在後續實施境內或境外股權融資時,華晨寶馬有權對公司進行股權投資,雖然設置了投資上限金額,但寶馬可能是入股寧德時代的第一個外資背景車廠。

屆時,寶馬會更加歡迎其他汽車廠商採購寧德時代的電池,規模效應能降低電池單位成本,優化寶馬汽車的成本結構;還能以小股東的身份從電池銷售的利潤中分一杯羹。

寶馬沿著供應鏈向上,自主簽訂鋰離子電池的重要原材料--鈷礦的供應合同。從2020起,寶馬自採的鈷原料可以供給寧德時代和三星的歐洲工廠。這樣,可以更好地控制生產質量,應對價格波動和供應瓶頸。

戰略上的勤奮,讓7月的寶馬,也和寧德時代一樣,春風得意馬蹄疾。和長城合資敲定,並隨著合資車企股比限制的鬆動,有望成為中德合資車企中第一個控股股東。

一系列上下游縱橫捭闔,讓人相信,寶馬計劃的電動車產量將進入一個新的量級。

前景,輝煌 or 黯淡?

在寧德時代以前,中國企業對德投資以收購德國的中小型企業為主,尤其是在某一領域擁有技術優勢但經營不善的企業。因此,一度遭到德國輿論對於中國企業「偷」技術的質疑。

這次寧德時代工廠落戶其他電池廠不敢來的德國,曾毓群難掩驕傲,「我們把先進技術帶到歐洲」。問題是,在完全競爭的無補貼歐洲市場,寧德時代是否能掙得更多市場份額?

先不考慮技術和工藝一致性問題,至少,在寧德時代2021年投產前是不可能的。

LG化學早已開干,他們在波蘭的電池工廠,是歐洲大陸第一個動力電池工廠,從2018年起,就可以服務歐洲車企。原本計劃的上億歐元的投資額悄悄增加到十億級別,2017年歐洲市場銷量第一的電動車雷諾ZOE,動力電池來自LG化學。

三星的匈牙利工廠一年前就建設完工,並在今年第二季度投產。兩個月前,三星展出了新型的高容量電池產品,將帶來超過「快充20分鐘,最大續航里程600公里」的續航能力。寶馬的i3的電池來自三星。

同在匈牙利的SK創新工廠為戴姆勒而建,已於今年3月破土動工。配合2020年不來梅工廠的賓士EQ系列電動車,2020初生產。

賓士已經宣布,EQ系列電動車會採購LG化學和SK創新的動力電池。以奧迪e-tron領頭的大眾集團汽車電動車們也會採購LG化學和三星的電池。寶馬在尋找除了寧德時代和三星以外的第三家供應商。

從現在起到2021年,韓國企業可以盡情地和歐洲車企客戶切磋技藝、方案對接、充分測試,持續不斷地提升彼此間穩定的合作關係。

這期間,寧德時代將飽受德國乃至歐盟的法律監管規範、勞資關係、財務稅務、管理文化方方面面的挑戰。比如:

在德國生產電池使用的工業用電必須100%來自可再生能源。德國電力市場有1000多家電力公司在運營,其中四家大型跨區的電力公司,包括近期中國國家電網公司想要收購其20%的股份50Hertz,寧德時代跟哪家或者哪幾家組合能獲得最惠電價?

電池生產原料鈷和鎳,約50%應該來自舊電池回收,目前還沒有足夠多的汽車電池被回收,這些原料首先從舊手機和舊電器中來。寧德時代能從中國子公司進口採購,在德國當地採購還是申請再生資源回收許可?

根據寧德時代的招股說明書,在材料、電芯設計等領域擁有907項境內專利和17項境外專利。為了保護這些研發成果,哪些需要在德國申請專利?需要多久?

在德國,技術許可協議不需要在專利或商標局註冊,一般根據單件銷量計算費用。寧德時代準備按照銷量付費還是商定每年最低使用權費?

員工的薪資和休假,寧德時代能否和工會達成一致,生產環境條件和變化能否和員工組成的勞資委員談妥?習慣了小範圍領導決策,以什麼態度處理員工經濟委員會提出的經營管理意見?

中方員工的德國簽證、工作許可和保險,是否一直可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不受到當地工會或行業遊說組織的影響?

江湖夜雨十年燈,何日功成名遂?誰能為上下游創造更多的價值,誰就更成功。

「Stay Humble」,對投資德國保持謙虛心態,藉助專業人士的力量,積極適應當地就業和經濟環境。

「Stay Humble」,對客戶要求保持謙虛心態,為其創造更多價值,讓其他供應商一直只是備胎。

「Stay Humble」,對下一個可能的「寧德時代」。

博世放棄了自產鋰離子電池,卻開始了研發鋰空氣電池。

寶馬在慕尼黑投資2億歐元研發電芯,如果未來出現新技術,比如燃料電池代替鋰電池技術,寶馬也會親自投身生產。

大眾投資1億歐元到斯坦福背景的創業公司Quantumscape,研發固態電池,接棒鋰離子電池,目標是2025年量產固態電池。

一旦成功,工廠可能會在歐洲,也可能會在德國。

本篇文章參考信息來源:《世界雜誌》、《德國商業報道》、《德國經理人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建約車評 的精彩文章:

菲亞特克萊斯勒CEO馬爾喬內因病去世
中國唯二的打通電池和造車產業鏈的造車新勢力

TAG:建約車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