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宋趙構皇帝的書法《胡笳十八拍》配上李唐的國畫,太完美了

南宋趙構皇帝的書法《胡笳十八拍》配上李唐的國畫,太完美了

在台北故宮博物館收藏著一幅絹本《胡笳十八拍》,傳宋李唐所作。《胡笳十八拍》是一卷將敘詩和繪畫完美結合的一幅史詩般的連環畫作,氣勢恢宏、構圖精妙、筆法細膩,人物故事生動形象。這幅畫是如何誕生的呢?

南宋初年,宋高宗趙構在書房練字,抄寫的是唐朝詩人劉商為漢代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而寫的詩作,內容是描寫東漢才女蔡文姬的悲慘命運,情真意切,哀婉凄楚。

趙構深深地被詩的內容打動,因為,宋高宗趙構的皇家宗室與東漢蔡文姬一樣,曾經被虜。高宗趙構同情蔡文姬的坎坷遭遇,更被蔡文姬的堅強精神所感動。於是,他決心一定要找最好的畫家把這幅圖文並茂的畫卷畫好。

宋高宗趙構(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首任皇帝,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之弟。

大觀元年五月(1107年6月),趙構生於宮中,歷任檢校太尉、定武軍節度使等職,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其父徽宗,長兄欽宗被金人俘虜,北宋滅亡,同年,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為帝,重建宋朝,是為南宋。趙構在位時,迫於形勢起用岳飛、韓世忠等大將抗金,但大部分時間仍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後來甚至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在位三十五年的趙構禪位於皇太子趙昚,被尊為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紹業興統明謨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卒於德壽宮,時年八十一歲。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帝王之一,謚號曰聖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加謚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趙構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洒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著有《翰墨志》,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等。

趙構將整篇詩文寫完後,正好有人來拜見,此人正是宋代著名的大畫家李唐。趙構命李唐根據詩意將自己寫的這幅字畫成一幅畫,而且要限期畫好,一定要畫的與眾不同。

南宋皇帝趙構親筆書寫的唐人詩作配上李唐精緻的繪畫,這幅名畫《胡笳十八拍》可謂不可多得的國寶。

《胡笳十八拍》整篇詩文深情詠嘆,氣勢磅礴,表達蔡文姬骨肉離別、矢志歸國的悲壯心情。為了讓畫作《胡笳十八拍》更好地展現蔡文姬坎坷的命運,李唐決定以連環畫的方式來描述故事。

李唐的《胡笳十八拍》以一拍一畫的連環畫方式表達,從第一拍蔡文姬被匈奴人擄走,到最後一拍蔡文姬離別骨肉重返故鄉長安,使蔡文姬的整個坎坷命運的故事情節完整形象地表達出來。

胡笳十八拍第一拍,畫面上穿著藍色服裝的都是匈奴人,抬箱子的、扛東西的,一片混亂,詩文曰:「一朝虜騎入中原,蒼黃處處逢胡人。忽將薄命委鋒鏑,可惜紅顏隨虜塵」

雖然衣食無憂,但是深切的思鄉之情使蔡文姬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可以算是度日如年。胡笳十八拍從第二拍到第十一拍,都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蔡文姬對故鄉和親人的無限思念。

蔡文姬被擄匈奴十二年,終於盼到了要回到故鄉中原的這一天,可是此時的蔡文姬又面對著在胡地對她恩重如山、情深意切的丈夫左賢王,還有她的兩個未長大成人的親生骨肉。

回歸故土是蔡文姬此生最大的夙願,但回鄉之日,便是她與丈夫孩子別離之日。這幅宋代名畫《胡笳十八拍》是如何表現這段離別之情的呢?

《胡笳十八拍》在第十三拍中著重描述了這一生死離別場景,使這幅畫的故事情節達到最高潮。李唐選用塞外土嶺為背景,迷濛的遠山營造出蕭索的景象,到處展現著濃郁的離愁別緒。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駝車已經整裝待發,蔡文姬說不清是悲是喜,只覺得柔腸寸斷,別死生離——在漢使的催促下,蔡文姬在恍惚中登車而去,在轔轔車輪的轉動中,12年的生活,點點滴滴注入心頭,蔡文姬感慨萬千、淚如雨下。

在第十八拍中,蔡文姬離別骨肉回到故鄉家中,庭院仍舊是12年前被擄時的庭院,院內婦女們忙著迎接蔡文姬,門外大家在高興地交談、歇息,整幅畫作首尾呼應,非常完整。

《胡笳十八拍圖》第三、第五、第十三、第十八等圖與波士頓美術館所藏《文姬歸漢圖》殘冊的構圖和人物形象幾乎完全相同。據考證,後者為南宋初年作,此卷即為其摹本,成於南宋宋年。另外,日本奈良也藏有一卷完整的《胡笳十八拍圖》,構圖與人物形象也與此卷完全相同,可以推測出也是波士頓美術館所藏山頁的摹本。

《文姬歸漢圖》摹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藝在線 的精彩文章:

千古奇聯!上聯:好馬不吃回頭草!下聯非常經典
《九成宮醴泉銘》筆畫的變化與組合——連筆

TAG:名藝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