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我們如此熱衷於電影,一位南寧導演交出了他的答案!

為什麼我們如此熱衷於電影,一位南寧導演交出了他的答案!

2017全年,中國電影市場共產齣電影970部,幾乎每一天就會有3部電影被製作出來。標榜著「XX巨制」的大片與孤芳自賞的小眾文藝片輪番登場,佔滿了中國大小影院的屏幕。

為什麼人類如此熱衷於電影呢?

如果從傳媒學的角度來解釋,媒介延伸了人類身體機能。電影中人的喜怒哀樂是創作者情感的延伸,將創作者的所思所想呈現與鏡頭之上,是另一種向世界發言的方式。

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則是人類對於「不朽」的本能衝動,而這種不朽或許是為了某個人物,或是為了某一段時光,又或者只是為了保存一種特殊的感覺。

如果是讓電影工作者來解釋,大概只是因為——喜歡而已,自己喜歡或者別人喜歡。

對於這種喜歡,有人草草敷衍了事,也有人精益求精仔細雕琢。

例如最近炙手可熱的《我不是葯神》,就用了兩年多時間來籌備劇本,整個團隊反覆打磨,直擊無可避免的社會問題,成就了豆瓣上又一個「9.0+」。

身居紛繁與喧囂的鬧市,常常會讓人迷失自我,在浮躁的世界裡亦步亦趨,忘了什麼才是真正想要的。即使口口聲聲說著要追求夢想逃離禁錮,實際上行動卻只停留在說說而已。

快節奏的時代里,依然有人秉承著對電影藝術的熱愛,懷揣著一顆赤子之心探尋電影語言新的表達形式。

在誕生過《血戰台兒庄》、《一個都不能少》、《長征》、《我的父親母親》等經典影片的廣西,在走出過張藝謀、何群等中國第五代導演的南寧,一個本土的年輕導演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追尋的前輩們的腳步,探索自己的藝術道路。

(《赤竹》導演,楊亮)

楊亮,一位攝像師出身的本土導演,在拾起攝像機的同時也邁出了探索電影語言表達方式的第一步。

在此之前,他與許多電影人一樣,在錄像廳和電視上見證了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看著中國第四代、第五代導演的作品長大,好萊塢、寶萊塢甚至歐洲文藝電影都曾被他反覆咀嚼。

135mm膠捲上呈現的別緻色彩在他心中埋下一顆小小的種子,在眾多優秀作品的澆灌下,逐漸長出名為「電影」的花。

(《赤竹》拍攝現場)

兩年前,他開始籌備屬於他自己的第一部長篇電影。在這條逐夢與築夢的道路上,他深居簡出潛心打磨故事,處處親力親為,沒有任何收入。

楊亮將自己想要說,想要吶喊,想要展現的話語,全部交由電影來呈現。他嘗試著將自己的情緒通過鏡頭語言來傳達,將電影帶給他的力量傳達給更多的人。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南寧人,他也在嘗試用這種方式,喚醒年輕一代的本土意識,為廣西電影文化做一些事,留下一段回憶。

(《赤竹》拍攝現場)

精雕細琢

打磨每一個細節

劇本

劇本是一部電影立足的根本,在籌備《赤竹》之初,楊亮與他的主創團隊就在國內外的劍道館、劍道道場中進行了多次調研,全面了解劍道文化。他們發掘出日式劍道與中國傳統武術里的共通呼應,從不斷的碰撞嘗試中汲取故事靈感。在數易其稿的艱難創作過程後,《赤竹》的故事終於有了自己的「骨」,而電影繪製分鏡的本子已經積了厚厚一疊。

(《赤竹》劇情片段)

(《赤竹》電影分鏡手繪稿)

團隊

獨木不成林,當他決定要自己拍攝一部電影時,首先想到的就是那幫以前一起流過汗的夥伴。一通通電話之後,當年一起扛過腳架、舉過反光板的兄弟從天南地北回到南寧。

(《赤竹》拍攝現場)

(《赤竹》拍攝現場)

隨著拍攝進度不斷向前,他們心中那團名為「電影」的火焰又燃燒起來,臨時組建的團隊成了風雨兼程的固定班底,原先從大城市回家探親,順便來幫忙的朋友也留了下來。

(《赤竹》工作人員和演員)

被《赤竹》主創團隊的誠意打動,電影製片廠的「老司機們」倍感欣慰,在設備和技術上給予了很大的支持,為的就是支持本土電影人的創作,為廣西的電影文化出一份力。

演員

縱觀中國電影史發展百多年來,無數的例子證明,合適角色的演員比「明星」更能還原出導演與編劇的創作意圖。《赤竹》的主創團隊並沒有一味追求「名氣」,而是從電影文本出發,尋找最貼近故事本真的形象。

(《赤竹》團隊)

(演員在現場)

在導演的眼中,模式化的表演方式或許能更快的完成故事展現,但是缺乏了真誠質樸的情感表達。因此他一反常態的選擇跨界選角,能與故事產生共鳴是他唯一的選角要求。

劇中一對愛恨交織的兄弟佔據了大量戲份,由於角色的特殊設定,演員的選擇一度讓導演頭疼不已,幾次組織試鏡都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或許是天無絕人之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他在看見一段演出視頻後覺得這就是他想要的形象,經過了解,楊亮得知視頻里的團隊是一個名為B-ONE的南寧本土組合。

然而當導演輾轉多方聯繫上B-ONE男團時,對方卻婉拒了他的邀請,言語中隱隱透露並出不相信本土能有人潛下心來做個好電影的意思。他並沒有放棄,而是將自己的構思與B-ONE男團反覆溝通,向他們展示自己為了這部電影所做的計劃與準備。終於在第三次長談會後,導演的誠意打動了團隊成員,讓他們決定跨界出演《赤竹》這部本土電影。

(《赤竹》電影開機儀式)

場景

在籌備期間,主創團隊走遍西南各省,反覆比對四時風光,尋找與故事劇情匹配的外拍場景。那些在招貼畫、風情片中秀美的青山綠水成了電影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在鏡頭裡,光風霽月的南國景緻有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味道,質樸淡雅,如同蒙了一層煙雨,又像罩著毛玻璃,讓人彷彿看到了侯孝賢那部燈火與美色輝映的《海上花》。

(《赤竹》外景地)

(《赤竹》外景地)

偶然與電影的監製聊起電影畫面所呈現的別緻效果,他竟大吐苦水起來,是導演「苛刻至極」,且不說具體到光影角度,光是外景地的水源榮枯、植被長勢都要考量在內,把電影畫面細節都掰碎來打磨。與其說是拍電影,實則更像用鏡頭來畫畫,幾乎都要到「只等一朵花開」的地步。

(《赤竹》外景地)

光是劇中師兄妹在山林間練劍的畫面,為了等到畫面中的那道飛天流瀑水勢最大,瀑布形態最美的時刻,劇組團隊前後去了三次才拍到了導演滿意的場景。

道具

雖然沒有像陳凱歌拍攝《妖貓傳》那樣大手一揮就在襄陽建起一座「長安城」,也不像姜文拍攝《邪不壓正》那樣,為了還原童年記憶,在雲南修了一座「北平城」,但主創團隊在拍攝電影《赤竹》時也在道具上下足了功夫。

(《赤竹》內景道具)

全組人一起布置的道場、陳舊的老式林肯轎車、只出現了一個鏡頭的綠皮火車、一閃而過的舊船……每一個場景的設置都可謂是用心良苦,只為了更好的詮釋這個故事。

(《赤竹》內景搭建過程)

海報

就連拍攝中途的作為宣發物料的海報,導演也希望能夠精益求精,與大米傳媒的創作團隊及攝影機構磨卡視覺反覆碰撞,從交纏的劇情線中提煉出最具代表性和故事性的台詞搭配每位演員的形象勾勒,呈現出視覺衝擊力極強的畫面,自微小之處就能看出導演與主創團隊的誠心誠意。

(《赤竹》宣傳海報)

一張好的電影海報是電影歷史的浪花,也是一幅獨立的藝術作品。它不僅應該激發觀眾前去了解的興趣,更應該成為電影故事縮影的搭載渠道。

大米傳媒的設計團隊把每個角色的經典台詞與藝術化的文字表現集合,即使是簡單的黑白金三色也能在設計師手中呈現強烈的視覺衝擊力,讓觀眾在現代設計思維下,依然能夠回溯到黑白默片時期的藝術風潮。

首波台詞主題海報放出後引起廣泛關注,後續還將有更多創意與誠意兼具的主題海報逐步透露。

(《赤竹》宣傳海報)

目前電影已經完成全部拍攝內容,進入緊張的後期製作程序,3分多鐘的預告片呼之欲出,這部融合時下流行的劍道元素與本土意識的動作電影將成為楊亮實現電影夢想的第一步,或許本土文化意識復甦之火的燎原之星,就在這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聞先知道 的精彩文章:

TAG:新聞先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