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盤點下那些年我國瘋狂的戰機計劃

盤點下那些年我國瘋狂的戰機計劃

原標題:盤點下那些年我國瘋狂的戰機計劃

0 跟貼


殲教-1教練機是我國瀋陽飛機製造廠研製的亞音速噴氣式中級教練機。它是我國自行設計和製造的第一種噴氣式飛機,也是新中國自行設計和製造的第一種飛機,在新中國航空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我國仿製成功雅克-18初級教練機和米格-17高亞音速噴氣式戰鬥機的基礎上,航空工業局決定開始進行飛機的自行設計。1958年7月26日由時任空軍作訓部部長於振武(後成為我國第七任空軍司令員)駕駛首飛成功,從圖紙發完到首飛上天不超過100天。


到1958年10月殲教-1已經完成了3000米以下部分科目的飛行試驗。1958年國慶節後,2架殲教-1飛機在北京進行飛行彙報表演。在11月中旬飛回瀋陽時,其中1架的發動機出現故障。根據試飛結果分析,飛機的設計、製造是成功的。後因出現發動機葉片折斷、試製工廠無力顧及和空軍訓練體制,由初級教練-中級教練-高級教練的三級體制改為初級教練-高級教練兩級體制的原因而中斷研製。


「東風106」戰鬥機項目最後還是下馬了,但此型號延續和誕生後的新項目型號「雄鷹302」,也就是大家眾所周知的強5強擊機,最後裝備中國空軍。


「東風106」戰鬥機


雖然殲教-1沒有在實際中使用,但是它代表了我國航空工業發展階段上的技術水平,是我國航空工業史上的一個重要機型。


1958年初,中國成功設計「殲教1」第一款噴氣式戰鬥機後,開始著手設計中國第一款超音速戰鬥機,項目命名為「東風104」。當年4月,應中方的要求,蘇聯派出雅克夫列夫設計局的主管設計師馬爾道文來瀋陽飛機製造廠幫助審查殲教-1飛機的圖紙。在審查殲教-1飛機圖紙之餘看到飛機設計室想要設計超音速殲擊機也表示很支持,並建議採用一台米格-19殲擊機所用P11-95渦噴發動機作為新機的動力裝置。這種發動機的單台最大推力為2600公斤,加力推力為3250公斤。於是葉正明在馬爾道文的指導幫助下開始代號為東鳳104輕型殲擊機的方案設計。


這種中國獨立自主設計的一款新的輕型前線戰鬥機,使用三角翼布局,兩側進氣,就目前流出的模型照片來看,飛行員視野相當良好。設計最大速度為1.4馬赫左右,升限17000米,爬升率大於70米/秒,航程1000公里,續航時間1小時20分鐘。三角翼、兩側進氣的總體設計布局,在當時是屬於比較先進的機翼氣動方案,而且東風104飛機在機體結構上設計了很多的蜂窩構件,這樣就大大減輕了機體結構的重量,因此東風104飛空機重量不到400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也只有5000公斤。

在50年代,該設計大膽採用兩側進氣,機頭空間放置雷達,以及大攻角後掠翼等都是很超前的設計。後因該機在軍方和「大躍進」風潮中,設計指標要求一再被提高,後瀋陽飛機廠提出了東風107戰鬥機,而東風104戰鬥機項目的進度則因「不夠先進」而被擱置。


東風106方案是對米格-19戰鬥機進行改進,發展出一種兩側具有兩側進氣道,機頭空間被用作雷達及電子設備倉的戰鬥機。它幾乎和東風104同時被提出。設計前期由112廠進行,後來轉到南昌320廠,項目根據空軍的需求不斷變化,由於調整較多,最後根據空軍的需要設計調整為強擊機。



東風107戰鬥機


東風107是我國20世紀50年代的戰鬥機項目,由第一飛機設計室負責設計,哈軍工提供技術瀋陽飛機廠負責製造,瀋陽發動機廠負責動力系統,設計過程中得到了蘇聯的技術支持。

東風107計劃採用2台新研製的紅旗2噴氣發動機,總體布局上參考美國錢斯·沃特公司的F-8「十字軍戰士」艦載戰鬥機。該型飛機未投入生產,僅在製造了全尺寸模型之後項目即遭下馬。


中國航空工業在60年代初重整旗鼓,系統地建立一整套航空科研機構,從技術基礎工作抓起,老老實實地「摸透」殲7,從而在1964年開始設計高空高速殲擊機殲-8,才從東風107、113雙夭折的陰影中逐步走出來。



東風113殲擊機

「東風113」是國土防空和前線作戰兩用殲擊機,關於該機的設想最早始於1958年春。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開展勤工儉學活動過程中,空軍工程系師生提出「聯繫實際進行畢業設計,共同完成一種新式殲擊機」,這一想法得到院長陳庚支持和空軍司令員劉亞樓的贊同。


「東風113」最初的設計目標是,最大平飛速度達到2馬赫,升限20000米以上,後來根據科委的意見,改為2.5馬赫和升限25,000米——即「雙25」指標。其作戰對象為美國的F-104、F-105戰鬥機及B-58超音速轟炸機。要求在與上述兩種戰鬥機作戰時,佔有性能優勢,進而截擊轟炸機目標。



殲-9


殲-9為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所製造的截擊機,與殲-8為同期立項、平行研製的兩個項目。其設計方案幾經波折,最後因為指標要求過高,技術條件無法實現而於1980年取消計劃。採用一台WS6(910)型渦扇發動機,設計過程中提出的指標最高達速度2.8馬赫、最大升限28,000米,後來降為2.6馬赫/26,000米。


「殲-12戰鬥機是中國大陸空軍擺脫蘇聯制式飛機系列設計格局以後,第一代從機體設計到部件製造完全由中國人自行完成的輕型噴氣戰鬥機。儘管半路夭折,但是卻為中國大陸實施全面獨立自主地開發其戰鬥機裝備的研製計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並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因此,這是中國大陸航空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塊重要里程碑」。殲-12飛機在國內也曾是一個另人迷惑的角色。聲譽不低,但終未被列入裝備於1977年項目下馬。距離殲-12首次試飛30年之後的今天,也許可能對它進行更為客觀的剖析和評價。




強-6強擊機


強-6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一種支援型戰鬥轟炸機(強擊機),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種可變後掠翼戰機,主要仿製對象為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米格-23。


強-6最終也沒有逃過中途夭折的命運。導致強-6計劃夭折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如發動機的可靠性遲遲不過關、可變後掠翼技術、採用的複合材料的攻關時間過長等等最主要的,還是軍方裝備需要的改變,到了80年代中後期,軍方認為可變後掠翼布局並不是將來作戰飛機的主流。而強-6經此一擊,也就註定了最終下馬的命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鯤鵬講武堂 的精彩文章:

蘇聯的奇葩戰機:騎在加農炮上的E-216試驗機
真理只存在於火炮射程之中,全球自行榴彈炮Top5

TAG:鯤鵬講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