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鞍山往事》-少帥故里

《鞍山往事》-少帥故里

鞍山交通廣播誠意巨獻《鞍山往事》欄目

本節目由鞍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宣傳部協助播出

愛鞍山,就來聆聽《鞍山往事》

張學良,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1901年6月3日出生於遼寧省鞍山市台安縣桓洞鎮鄂家村張家窩堡屯(舊稱桑子林詹家窩鋪),祖籍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東風鎮,國民革命軍將領,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中國近代著名愛國將領。1920年,畢業於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先於奉系軍中擔任要職,「皇姑屯事件」之後,繼任為東北保安軍總司令,拒絕日本人的拉攏,堅持「東北易幟」,為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做出了貢獻。後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後遭蔣介石父子長期軟禁。1990年,恢復人身自由。1995年,離台僑居美國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於檀香山,享年101歲。張學良積極主張抗日,反對內戰,曾同楊虎城將軍一起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有力地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在張學良身上,完整體現了愛國主義、英雄主義與自我犧牲精神。周恩來對其評價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1901年六月三日,就在張學良出生之時,為了躲避金壽山的偷襲,張作霖帶著自己的妻子打開了一條缺口,使得其家人安全逃出。就在逃跑的途中,一個嬰兒降生在大馬車上。他就是張學良。

雙喜是因為他的父親升官發財了,又加上他的出生,所以才叫他為雙喜。然而小六子的來歷更為有意思,因為算命先生說他命硬,在做完一些準備後,出門後有人喊出的第一聲就當為他的名字,然而出門後就聽到小六子,所以才由此得到小六子這個名字。這是歷史的巧合。張學良自幼天資聰穎、活潑頑皮、膽大妄為、善於觀察人物、喜愛寫作,所以在他幼年時就能下筆千言。張學良沒有進過正規的學校,接受的是家教,不僅有舊的文化功底,而且還受西方文化的影響。

張學良剛滿七歲時,張作霖便精心選聘了當時八角台地區的儒學名流崔名耀(又名駿生,台安縣四道河子人)擔任家庭教師,為張學良啟蒙。張學良在崔名耀的教誨下,潛心向學,積極進取。繼崔名耀之後,張作霖還聘請了台安籍的張錫齡(台安縣民集村人)為家庭教師,繼續給張學良及弟弟妹妹們施教。

在台安張學良一直住在趙明德家。趙家當時分三個院落,趙明德的宅院叫二東院,依次往西是腰院和西園子。據腰院趙才的女兒趙氏在九十歲時回憶:「我是1902年生,比張將軍小一歲,張作霖進入八角台和新民府的初期,張將軍和他母親一直住在張家窩堡屯趙家,一直到1905年才去了新民。

張將軍在張家窩堡屯生活了整整五年,我家和他們母子住處只隔一道矮牆。幼年時,我們常在一起玩耍,有時吃雞蛋,他讓我吃蛋清。童年的張學良聰明伶俐,用台安縣的土話來講,就是『鬼』,『心裡有沫』,人小心眼可不小,因而人們又叫他小嘎子。與同齡人玩耍,他總能占著先,像扯拉拉狗(有的地方叫『老鷹捉小雞』),他在後尾,怎麼也抓不住他,他去抓人,虛實相濟,又很容易把尾人抓住。打瓦(用石片製成的圍砣)他扔的總是很准。玩摳高粱秸稈,一節一根,每人出多少,堆成一堆,別人有的打空,有的能打出幾根,他總能把成堆的秸桿摳出大半。大夥都很氣憤,說總是讓他贏不行,一商量想出主意,他參加玩得多出幾根,即使這樣,結果還是他贏得多。至於捉蛤蟆、捉螞蚱,他更是能手。他的腳步又輕,手眼又准,抓得又多又好。我小他一歲,又是個女孩子,跟他出去抓不住幾個。這時,他總是樂呵呵地說:『別著急,我給你抓。』以後一出去我就替他拿著。每當我們從村邊坑泡或野甸上回來,總是他扛著杆子,我提著一串戰利品,好像打了一場大勝仗似的。」

據張學良將軍在離開八角台近一個世紀後回憶說:「我父親被招安後不久,我四五歲時,父親歸朱子橋管,已當上管帶了,統領二百多人馬,駐防在新民府,訓練士兵。我是在新民府長大的。」隨著張作霖的升遷,張學良離開了八角台,從此再也沒有回來,但是他的心還在八角台這片土地上。

當張學良怯生生地來到老大帥府那面闊三間的舊王府式門前時,看見門對面有一座大照壁,大門兩側有石雕抱鼓石,其前有一對栩栩如生的石獅子。青石鋪墊的門階,使人感到寬敞整潔;滾圓挺實的高聳廊柱,撐著遮陽生陰的青瓦屋檐;朱漆雕花鏤空牙子,又增添了一股細秀的靈美。

張學良不禁暗暗讚歎,他心想:這不跟畫上看到的那些王公貴族之家一樣嗎?是的,父親是個很能幹的人,或者也可以說是個英雄,但他怎麼升得這麼快?曾幾何時,他不是還出沒于山林草野間,後來成為官軍,也不過是個級別不高的管帶嗎?怎麼轉瞬間就平步青雲,有了如此顯赫的權勢呢?總之,這時的張學良一方面發現,這個新家與往日的那個在八角台一帶的家是不大相同了,另一方面腦子裡也出現了一些問號。

如果說,兒時的記憶還比較單純幼稚,那麼,隨著年齡的增長,張學良的疑慮和不安也就日益明顯。因為最初的新鮮、新奇感沒有了,生活的優裕彌補不了心靈上的孤寂與空虛。特別是父親家法嚴,在家裡,他一言九鼎,什麼事都得聽他的,他的話就是金科玉律,所以張學良感到壓抑,總覺得沒有過去那麼自由了。

從前,張學良跟母親在一起,有母親的撫愛、鄰里的關心,他可以隨便跑到外面去玩,可以上樹,可以到河溝裡邊去。可現在他不能隨便出去,也不能隨便與外人接觸,甚至出門必坐汽車,還有勤務兵護送,直到重新返回這門禁森嚴的幽深宅院。所以那時他常想:這不成了關在籠子里的金絲鳥了嗎?

天性好動、喜歡海闊天空的張學良不甘寂寞,就開始動腦筋,變著法兒破常規,想要給這個聲威顯赫、但卻缺少生氣的豪宅「透點新鮮空氣」。

這就是張學良,整個少年時代都找不到相似身影的張學良。

張學良是張家的長子,他從小就性格開朗,活潑好動,他雖然也愛讀書,但玩起來總是別出心裁,樂而忘歸。張學良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在家庭中處處體現著長子長兄的言行與氣度,處處關心自己的姊妹,而且從出身綠林的父親身上潛移默化了剛毅果斷,在心與靈性里有了藏不住的堅強。成長在這樣複雜而沉悶氛圍的家庭里,張學良非但沒有成為簡單的「書獃子」,反而成為這個沉悶家庭里的一股活潑空氣。一個天資聰穎的少年在風雲莫測、戰亂頻頻的年代裡逐漸成長起來。

民國時期,幾大軍閥呈現出割據狀態,其父統領奉系軍閥,掌管奉天的軍事重任,張學良的童年就生長在這種環境下,張作霖整日忙於公務之事,張學良就在府上整日瞧著父親與各種各樣的官員、政要打交道,耳濡目染自然胸懷遠大的抱負,期望有天能比他爹還要厲害。1917年在其父張作霖軍中服役,算是他爸爸帶領張學良真正走進軍營接觸軍事的第一步,1919年就讀於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在這裡他結識了戰術教官郭松齡,郭松齡雖然年紀比張學良大很多,但是學識淵博對事很有自己的見解,兩人成為忘年之交。1920年後以炮兵科第一名畢業,負責保衛張作霖人身安全,以及維持奉天的治安。

1928年6月,其父張作霖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後,他由奉系元老推為首領,出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1928年12月,不顧日本和國民黨「親日派」的阻撓,宣布東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任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等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使日軍很快侵佔東三省。張學良面對既不能抗日復土,而「圍剿」紅軍又屢遭失敗的嚴峻現實,逐漸對蔣「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有所覺悟,於1936年12月12日,發動了著名的「西安事變」,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全國走向抗戰奠定了基礎。

(張學良出生地紀念館)

台安縣是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千古功臣」的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將軍的故鄉,台安人民政府於1990年,在張學良將軍90華誕前夕,將他當年出生後在張家窩堡度過童年時光的舊居按原貌進行復建,闢為張學良出生地紀念館,著名書法家沈延毅題寫「張學良出生地紀念館」 匾額。並在他生日那天由台安縣人民政府主持舉行了舊居落成典禮。邀其親友及舊部署——張學良的八弟張學銓、弟媳謝雪萍、侄孫李大壯、外孫女王秦、內弟趙國瑋等人出席了典禮。現存張家舊居青磚草房4間,紀念館佔地600平方米,共有三個展廳,西展廳陳列著少帥童年時用過的生活用具,諸如煤油燈、燭台、茶葉盒、量升斗等以及400幅反映少帥叱吒一生的照片。皇姑屯事件、東北易幟、西安事變、幽禁台灣等重大事件,均歷歷在目,睹物思人,令人頓生敬仰之情。中間展廳擺放著少帥童年時用過的傢具。東展廳掛滿了少帥親友謝雪萍、張居信,部下高存信、郭維城,以及社會名流參觀紀念館時所題寫的墨跡,其中尤屬張學良弟妹謝雪琴女士題寫的「振興故里,待大哥來」最為情真意切,令人感懷。室內擺放著的老式桌椅、炕琴櫃、老飯桌等少帥童年時代的老傢具。

(張學良出生地紀念館)

1993年張學良出生地紀念館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因台安是張學良出生地,人們親切的稱台安為帥鄉、少帥故里。

節目編輯:琳 琳

節目錄製:琳 琳

文字編輯:琳 琳

微信編輯:許 媛

資料提供: 張毓春

(版權所有,違者必究)

鞍山交通廣播榮譽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鞍山交通廣播 的精彩文章:

直面生活的平淡,學會和孤獨相處!——石田衣良《孤獨小說家》

TAG:鞍山交通廣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