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抗倭第一名將不是戚繼光,而是此人,三千人擊敗三萬日本倭寇

明朝抗倭第一名將不是戚繼光,而是此人,三千人擊敗三萬日本倭寇

作為學歷史,我們覺得有必要認真讀一讀明史。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留下了很多故事。明史里有稀奇古怪的皇帝,有匪夷所思的案子,還有可泣可歌的文臣,以及個性使然的武將。所以說,明史值得一讀。

當然,關於明朝的各種作品很多,也有各種解讀,不過大多都是固定的思維模式,而講故事也都是固定的觀點。缺乏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最近翻看明朝武將史。發現明朝留下的名將其實挺多的。比如常遇春、徐達、藍玉、傅友德、王守仁、戚繼光、俞大猷、李成梁、袁崇煥等等。

明朝抗倭第一名將不是戚繼光,而是此人,三千人擊敗三萬日本倭寇

當然,在眾多的名將,我們一直認為戚繼光是抗倭第一將。其實,俞大猷的無論是功績、戰功,還是個人能力,都不比戚繼光差。既然俞大猷不比戚繼光差,那麼,我覺得下面這個人更不比戚繼光差,甚至一定程度上,他才是抗倭第一名將,那就是李如松。

李如松是個典型的將二代,他的父親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成梁。史書上說李成梁「英毅驍健有大將才。」

明朝抗倭第一名將不是戚繼光,而是此人,三千人擊敗三萬日本倭寇

成梁四十歲進入軍隊序列後屢建軍功,不斷升遷。萬曆六年,封為寧遠伯。所以,虎父無犬子。李如松堪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事實上,李如松跟我們想像中的名將不一樣,李如松不是什麼善類,意思是他很狂。跟當年的周亞夫一樣,周亞夫是堅持原則,因為原則而眼中差一點不把皇帝放在眼裡。皇帝進軍營都要通報。而李成梁可能是自命不凡,而且出身將二代。

因為有家底,所以,李如松的人生很順。他34歲就當上了山西總兵,38歲被任命為宣府總兵,鎮守明朝四大要地之一。

明朝抗倭第一名將不是戚繼光,而是此人,三千人擊敗三萬日本倭寇

優越的家底,加上順利的人生,而且又是武將,所以,李如松很狂妄、特囂張,好像天地之間都容不下。

據說他在當宣府總兵的時候,有一次巡撫大人過來,官比李如松大。李如松見巡撫大人也沒放在眼裡,直接坐到了人家旁邊,照禮制,這是很犯上的,明朝以文制武,文官比武將地位高多了。所以就有人想讓他坐到一邊兒去,結果可想而知,李如松被激怒,一腳把凳子踹開,拉開架勢要揍人。

當然,狂也是有資本的,這就跟周亞夫很像,周亞夫也很狂、原則性很強,周亞夫是有資本的,他三個月就平定了七王之亂,挽救了大漢王朝。那麼,李如松呢?

明朝抗倭第一名將不是戚繼光,而是此人,三千人擊敗三萬日本倭寇

而李如松也是一名軍事天才。他智勇雙全、頑強無畏,在所有的戰鬥中,他始終是身先士卒,衝鋒在前的。在短暫的一生中,他擊敗了敵人,保衛了國家。

而李如松最輝煌的戰績就是抗倭。

16世紀末,日本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日本列島後,執其野心也隨之驟然膨脹,居然異想天開地制定了佔領朝鮮,征服明朝,進而向南洋擴張的軍事侵略計劃。狂妄的豐臣秀吉甚至宣稱「讓自己的義子當中國的關白」。

明朝抗倭第一名將不是戚繼光,而是此人,三千人擊敗三萬日本倭寇

公元1592年4月,豐臣秀吉調動了15萬人,以傾國之力向朝鮮發起進攻。當時的朝鮮,武備廢弛,「人不知兵二百餘年」,軍隊戰鬥力嚴重下滑,在精心準備的日本軍隊面前不堪一擊。

日軍一路攻勢凌厲,勢如破竹,短短兩個月的時間,朝鮮三都(京城、開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日軍一直挺進到鴨綠江南岸。

面對即將亡國的絕境,朝鮮向明朝緊急求援。消息傳來,明朝朝野震驚。經過短暫的爭論,明神宗也就時萬曆皇帝決定出兵朝鮮,幫助他們抗擊日本。

明朝抗倭第一名將不是戚繼光,而是此人,三千人擊敗三萬日本倭寇

不過明朝第一次派遼東副總兵祖承訓援助,由於沒有搞清楚狀況,所以,慘敗,幾乎全軍覆沒。之後萬曆皇帝起用李如松。以東征提督的身份,統領薊、遼、冀、川、浙等軍隊,約4萬餘人前往朝鮮。

李如松前往朝鮮之際,一方面假裝派人與日倭主將小西行長虛與委蛇,談判。另一方面則排除大軍偷襲平壤的日軍。結果小西行長還沒在朦朧之中的時候。李如松大軍已經兵臨城下。

明朝抗倭第一名將不是戚繼光,而是此人,三千人擊敗三萬日本倭寇

平壤大戰隨即展開。李如松這次不僅帶來了大將軍炮、佛郎機炮、虎蹲炮,全力轟擊日軍陣地。李如松還讓部分士兵偽裝成朝鮮軍,潛伏在南面,故意示敵以弱。同時命令諸軍留下東面不攻,給敵人留一個逃跑的缺口,擾亂敵人軍心。

經過半日大戰,明軍打的日軍紛紛抱頭逃竄,中朝軍士凱旋人城。平壤戰鬥共殲敵1萬多名,俘虜不計其數,使日軍聞風喪膽。

明朝抗倭第一名將不是戚繼光,而是此人,三千人擊敗三萬日本倭寇

據《日本戰史》記載,平壤之役後,小西行長部減員11300餘名,僅餘6600人,減員近三分之二,完全喪失了戰鬥力。據《朝鮮史》記載,此戰共殲滅日軍一萬餘人,燒殺溺斃無數,逃散者不及總數的十分之一。《萬曆三大征考》記載,平壤之戰「斬獲倭級一千五百有餘,燒死六千有餘,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餘」。

總之,這一戰奠定了李如松在中國歷史上一代名將的歷史地位,也奠定了他第一抗倭明軍的地位。

明朝抗倭第一名將不是戚繼光,而是此人,三千人擊敗三萬日本倭寇

平壤之戰後明朝軍隊在碧蹄館與日本軍隊又展開一場血戰。碧蹄館一戰,3000明軍與十倍的日軍激戰。日軍企圖以絕對的優勢兵力將這支孤軍深入的明朝軍隊消滅,扳回一局。可惜,日本軍隊依然打錯了算盤。

最後日軍經過一晝夜激戰又是傷亡慘重,不得不撤退。碧蹄館大戰是中日壬辰戰爭中明軍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明軍強大的戰鬥力極大震懾了日軍,使其徹底喪失了與明軍作戰的信心。

最終李如松在短短四個月時間裡,掠地千里,橫掃半島,收復平壤、開城、王京(漢城)三都,打出了大明王朝的赫赫聲威。

明朝抗倭第一名將不是戚繼光,而是此人,三千人擊敗三萬日本倭寇

最后豐臣秀吉不得不與明朝和談。李如松挫敗了豐臣秀吉征服明朝的計劃,之後鬱鬱而終。而朝鮮之戰後,李如松回國因功陞官受封。

不過沒幾年,李如松卻迎來了生命中最後一戰。

公元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李如松升任遼東總兵官。次年四月,韃靼土蠻犯遼東,李如松率輕騎追擊,與數萬韃靼騎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餘人浴血奮戰,陣亡於撫順渾河一帶,卒年五十歲(一說49歲)。一代名將,血染沙場,馬革裹屍,戰死沙場,可能這是戰神、英雄最好的歸宿吧。

明朝抗倭第一名將不是戚繼光,而是此人,三千人擊敗三萬日本倭寇

而就是在同年,豐臣秀吉去世,這對冤家黃泉下大戰吧。

縱觀李如松的一生,他桀驁不順,但有勇有謀,這怎能不是名將呢?所以,大明抗倭第一名將,李如松實至名歸。

朋友,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顏威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史上死的最冤枉的4個人,第1位手裡一個兵都沒有,卻被冤枉說造反
史上最怕老婆的3個宰相級人物,第3位怕老婆留一個流傳至今的詞語

TAG:顏威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