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拼多多上市以來麻煩不斷,到底還能「拼」多久?

拼多多上市以來麻煩不斷,到底還能「拼」多久?

7 月 26 日晚,拼多多在上海和紐約兩地同時敲鐘,以股票代碼「PDD」在納斯達克上市。 成立不到三年的「新電商第一股」拼多多,發行價取發行區間上端19美元/ADS,開盤報26.5美元較發行價大漲近四成,並維持一整天以 26.7 美元/ADS (+40.53%)收盤。盤後交易,拼多多繼續上漲,市值近300億美元,相當於 2/3 個京東。創始人黃錚也憑此,身價超過劉強東。

上市才一周,就經歷了少有的跌宕起伏,除了上市首日暴漲40%之外,多個交易日連續下跌。7月31日,其股價每股20.59美元,相比較上市當日最高300億美元市值,已跌去了50億美元。

美東時間8月1日開盤,拼多多跌逾14%,最終報收每股20.31美元,下跌10.09%。截止8月1日,已累計下跌24%,盤中一度跌破19美元的發行價。拼多多的市值繼續蒸發,降至225億美元。

市場監管總局約談拼多多:嚴格履行主體責任 規範平台經營行為

從創立到上市僅用時2年11個月拼多多上市,刷新了中國互聯網企業最快上市紀錄。樹大招風,緊接著拼多多就迎來了諸多質疑。

「假貨」、「山寨」、「消費降級」、「低線城市」……一個個標籤伴隨著拼多多成長,吐槽拼多多,儼然已成為一場「政治正確」的狂歡式社會活動。

2018年8月2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網監司牽頭召開行政約談會,要求拼多多平台經營者嚴格履行主體責任,加強對入駐平台經營者及商品的管理和審核,積極配合各地各級市場監管部門調查檢查,維護公平競爭秩序,真正做到為消費者謀福利。

約談會上,網監司負責人強調,拼多多要正確對待媒體監督和消費者投訴,正視問題,不以任何理由推卸責任,縱容和支持假冒侵權者,堅守法律紅線和道德底線;要積極配合各地各級市場監管部門的調查檢查,及時提供涉嫌違法網店經營者主體信息、經營資質信息,以及交易記錄和宣傳內容;要認真查找自身存在的問題,切實承擔平台主體責任,舉一反三,加強對平台內刷單炒信等其他違法經營行為的自查自糾。

拼多多董事長黃崢表示,拼多多將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扎紮實實解決問題,認認真真全面整改。同時,主動與監管部門溝通,爭取法律指導,主動配合市場監管部門的調查檢查,不推卸責任。拼多多將以此次輿情事件為契機,加強平台管理,謀求企業長遠發展。

拼多多在美遭集體訴訟

上一波被指責售假、以及被點名的風波還未平息,拼多多又迎來另一場危機。據媒體報道,美東時間8月1日,包括羅森律所、Pomerantz LLP、霍華德史密斯律所、Faruqi & Faruqi LLP、紹爾律所和Bronstein, Gewirtz & Grossman LLC在內的六家美國律所宣布,將代表拼多多投資者展開對公司的集體訴訟,以追回投資者們蒙受的損失。

各家律所都在其聲明中附有表格鏈接,邀請購買了拼多多股票的投資者們加入集體訴訟。股民只要打開網頁,簡單填寫個人信息和聯繫方式,就能作為原告之一參與到對拼多多的訴訟當中。

上市5個交易日就遭遇集體訴訟,也使拼多多成為中概股首例。

一位行業內人士指出,此次拼多多在美國遭受訴訟,或與其股價大跌導致投資者利益受損有關。此前,拼多多剛上市的時候,市值接近300億元,但隨著假貨的輿論興起以及國家有關部門的點名,股價一路下跌,一度跌破發行價。「這意味著參與了拼多多上市股票認購的投資者手中所持有的股票價值已經大幅縮水。」

據諾德保險經紀公司數據統計,國內公司赴美上市集體訴訟索賠10大主要原因包括,1、未能披露重大事實或不利事實;2、財報報告誇大敘述;3、擁有明顯的內控缺陷;4、缺乏合理的正面陳述基礎;5、不正當收購/兼并;6、IPO Laddering;7、賤價出售公司;8、挪用公司資金;9、售賣公司獲得非法收益;10、環境問題。

行業人士表示,美股的機體訴訟制度能夠最大限度保護投資者的利益,並最大限度懲罰違規的上市公司。參照以往的集體訴訟案例,拼多多如果敗訴,有可能面臨巨額的罰金,承擔極大的風險。

拼多多未來在哪裡?

拼多多3年就上市,市值上約等於4個新浪、20個搜狐、80個聚美優品。它是個孩子,但已經是個足夠強大的孩子。

招股書披露的信息顯示,截止2018年3月31日,拼多多平台活躍買家是2.95億,2017年年底這個數字還是2.44億。2017年全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總訂單量分別為43億單和17億單;2017年全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GMV分別為1412億元人民幣與662億元人民幣。根據預計,拼多多2018年全年GMV有可能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

核心財務數據方面,其2016年收入為5.05億元人民幣,2017年全年收入為17.44億元人民幣,2018年Q1收入已達13.85億元人民幣。

對於未來,在拼多多上市前夕,黃崢接受媒體群訪時表示: 選擇現在上市是因為拼多多現象已經變成一個社會現象,需要承擔社會影響、社會責任,也是希望能夠把拼多多放在更強的監督之下。「通過上市也能夠一定程度上讓拼多多更加透明。作為這個形態的公司,如果再過三年、五年也沒有太大差別,還不如把這個公司放到監管之下。」

拼多多用僅僅3年,做到了淘寶5年、京東10年的GMV數字,成為了社交電商「新大佬」。另據極光大數據顯示,拼多多在今年3月滲透率達22.4%,僅次於淘寶,環比增長15.6%,增長率遠高於淘寶和京東。

那未來呢?拼多多會不會成為淘寶、京東之後的第三個巨頭?

目前,拼多多的商業模型,已從自營轉向平台,類似於阿里。2016年拼多多上線之初,曾以自營為主,賺取商品進銷差價。2017Q1之後徹底拋棄自營業務,逐步將在線營銷服務作為主要收入來源,僅收取較低平台交易傭金(0.6%)。2016年自營商品收入佔比達90%,而到了2017Q1平台交易傭金收入佔比達92%。如今在線營銷收入佔比不斷提升,從2017年的69%,升至2018Q1的80%,成為收入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然而,僅靠0.6%的手續費顯然是不行的,提升貨幣化率是拼多多考慮長期發展的必要路徑之一。貨幣化率(take rate=net revenue/GMV)是考量平台型電商的核心指標。據方正證券計算,拼多多2017年和2018Q1的貨幣化率分別為1.2%和2.1%。如不考慮GMV統計口徑的差異,拼多多2.1%的貨幣化率和阿里的3.7%、京東的5.6%仍然有一定差距。

另一方面,創始人黃崢在很早就說過,希望把拼多多打造成「Costco」和「迪士尼」的結合體,它不光提供超高的性價比,更將娛樂性融入每個環節,是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有機結合。

現在拼多多離這個願景還有很長一段距離。特別是在質優價廉這一部分,為保持客戶粘性,「極致低價」無疑會致使商戶盈利能力低下,劣質低價將成為頑疾。如果明知平台上的商家涉嫌違反知識產權、商標法,依然縱容,更是劣幣驅逐良幣,以「消費升級」之名,行「消費降級」之實,這也是眾多媒體詬病拼多多最根本的原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斯多克財經 的精彩文章:

不在沉寂!因這項業務強勢崛起 微軟股價盤後大漲!

TAG:斯多克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