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伯溫李善長被朱元璋認為一張良一蕭何,為何俸祿相差足足16倍

劉伯溫李善長被朱元璋認為一張良一蕭何,為何俸祿相差足足16倍

李善長和劉伯溫都是朱元璋的開國功臣,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

朱元璋常將李善長比作蕭何,「這是上天將此人授朕。他的功勞,朕獨知之, 其他人未必盡知。當年蕭何有饋晌之功,千載之下,人人傳頌,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

朱元璋之所以說「朕獨知之」,是因為李善長從朱元璋起兵開始,一直隨他南征北戰,鞍前馬後,為朱元璋立下汗馬功勞。

(劉伯溫)

劉伯溫是朱元璋的第一謀臣,朱元璋多次稱他:「吾之子房也。」此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為朱元璋提出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路線。在朱元璋滅元的戰役中,功不可沒。

民間有贊:「三分天下諸葛亮 ,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

李善長是朱元璋的第一功臣,劉伯溫是朱元璋的第一謀士。二人的功勞在朱元璋的眼裡應該不分伯仲。按理,朱元璋在論功行賞,封侯拜爵時,應該差別不大吧。

洪武三年,朱元璋開始對有功之臣大肆封賞,一共封了六位公爵。他們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衛國公鄧俞、宋國公馮勝。李善長居第一位,沒有劉伯溫!

緊接著封了28位侯爵,大將湯和排第一位,仍然沒有劉伯溫!

一個月後,朱元璋封劉伯溫誠意伯!而且,在所有的伯爵中,劉伯溫排名最後。

關鍵是,這些封號是和俸祿匹配的。我們來看一看劉伯溫和李善長的俸祿差別。

李善長的公爵位,一年的食祿是4000石,而劉伯溫卻是240石。數學好的同學,可以算一算,足足相差16倍啊。還有更過分的是,同為伯爵的汪廣洋,食祿都有360石。

劉伯溫雖內心澎湃,但面如止水,他平靜地接受了。

(朱元璋)

朱元璋為什麼要這樣對待他的第一謀士劉伯溫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李善長是朱元璋的同鄉。

當初隨朱元璋起兵的老鄉,後來在朝廷抱團,形成了淮西集團,也就是老鄉會。

這些人以李善長為首,還包括徐達、李文忠、胡惟庸、常遇春等一大批名將。他們大都20歲左右就追隨朱元璋東征西討,南征北戰,為朱元璋的帝王江山立下赫赫戰功,朱元璋的一多半江山是這幾位打下來的。

所謂「苟富貴,勿相忘」(至少朱元璋封賜功臣時是這樣想的),對於這些老鄉,也為自己的聲譽著想,朱元璋自然不會虧待他們。

而劉伯溫從憤然辭去明朝官銜,到投奔朱元璋,不過短短几年,雖屢有奇功,但劉伯溫畢竟是個外鄉人,在朱元璋厚重的鄉土觀念里,自然沒有劉伯溫的份兒。

第二,劉伯溫曾是元朝舊臣。

當初,劉伯溫投靠朱元璋時,是因「軍功不錄」而棄官,對於一個曾經立誓要忠於元朝的儒者,與元朝並無大恨,但終究棄元投明,難保不會又生反叛之心。朱元璋對劉伯溫的過往是有所忌憚的。

第三,劉伯溫太過聰明,受朱元璋猜忌。

(李善長劇照)

朱元璋曾經就丞相人選徵求過劉伯溫的意見。

朱元璋想換掉李善長的丞相,問劉伯溫:「除了善長,誰能為相?」

「這種事非為臣者妄議。」意思是說,該皇上決定。

朱元璋又問:「憲(楊憲)如何?」

這明顯是老朱為劉伯溫下套,因為楊憲是劉伯溫一夥的,但聰明一世的劉伯溫居然沒看出來。

「憲有相才,但無相之氣量」。

朱元璋追問:「汪廣洋呢?」汪廣洋是朱元璋的老鄉。

「此人很淺薄」。劉伯溫如實回答。

「那胡惟庸呢?」朱元璋提出第三人,這人是劉伯溫的死對頭。

「譬之駕,懼其僨轅也。」劉伯溫說胡惟庸是一頭牛,而且容易翻車。

朱元璋笑著說:「看來丞相之位只有先生能勝任了。」

聰明的劉伯溫犯了少有的大錯,因為朱元璋是疑心極重的人。

第四,劉伯溫對於朱元璋並非缺一不可。

劉伯溫是謀士,文臣,打仗或不可缺,但治理國家,未必離了劉伯溫就不行。而且現在天下一統,人才盡為我所用,最不缺的就是人才。

而李善長則不同,智勇雙全,國家新定,平叛亂,掃餘孽,還需仰仗於他。

(參考資料:《明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生全歷史真相 的精彩文章:

為何安祿山史思明都被自己的兒子殺了?是什麼促使兒子下狠手
蕭何不懂打仗,韓信又從未打過仗,蕭何從哪裡看出韓信是將才

TAG:張生全歷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