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魏延守漢中十多年不失,姜維率軍時,漢中很快就丟掉了

為何魏延守漢中十多年不失,姜維率軍時,漢中很快就丟掉了

魏延是劉備很看重的,讓他鎮守蜀漢北面重鎮漢中十多年,漢中安然無恙。不過諸葛亮上台後,卻瞧不上魏延,他信任的人是姜維。可為什麼姜維守漢中,一個月就丟了呢?

話說公元219,劉備親率大軍,經過近兩年艱苦卓絕的鏖戰,終於攻下了漢中,劉備自立為漢中王。

漢中作為蜀漢的戰略要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魏軍伐蜀地圖)

《三國志》載:「漢中府北瞰關中,南蔽巴蜀,東達襄鄧,西控秦隴,形勢最重。」

楊洪也曾對諸葛亮說過:「漢中則益中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

這麼重要的戰略要地,劉備當然會甄選良將扼守,該選誰呢?

首先排除關羽,因為他駐守荊州,荊州和漢中同樣重要;趙雲有勇有謀,忠心耿耿,似乎是一個合適的人選,但趙雲的主要任務是「掌內事」,也就是劉備的貼身保鏢,負責保衛成都;馬超倒也威猛,但畢竟是降將,劉備不放心;黃忠是個老人,精力早已不濟。

剩下的就只有張飛和魏延了。

張飛鎮守漢中的呼聲最高。「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張飛是劉備的結拜兄弟,鎮守漢中就是封疆大吏。按理,張飛是最合適的人選,但最後,劉備卻將漢中交給了魏延。

(魏延劇照)

劉備一向善於識人用人,陳壽對他的評價是「知人待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就是他「知人」的顯著體現。另外,劉備在臨終前,反覆叮囑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請君察之」,結果不幸言中。

魏延雖桀驁不馴,但作戰勇猛,關鍵還屢有奇謀,劉備對此深有體會。劉備曾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張飛有一個致命弱點,不能善待部下,經常醉酒並鞭撻士卒,而且,就謀略而言,張飛是不如魏延的。

魏延到任漢中後,採取了正確的戰略方法,那就是「錯守諸圍之法」。

他利用漢中的有利地形,將蜀軍分散布置在每一個險要關口,於駱谷、斜穀道、子午道等地駐重兵,其餘兵馬留守漢中城內。也就是說,魏延採取的是防守策略,將防線布置在漢中外圍,分兵固守,形成一道鐵壁銅牆般的屏障,且互為犄角,魏軍無法輕易攻破。

後來王平守漢中時,沿襲了魏延的策略,固守待援。因此曹爽久攻不下,才罷兵回朝。

事實證明,劉備的選擇是正確的。魏延駐守漢中十幾年,漢中固若金湯,牢不可破。

(姜維劇照)

後來,諸葛亮上台後,非常信任姜維。諸葛亮去世,魏延被殺後,姜維親守漢中,但漢中很快就丟掉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是姜維改變了魏延的戰略。

姜維採用的戰略是「斂兵聚谷之法」。

他認為魏延過於保守,雖可禦敵於漢中城之外,保漢中不失,但不利於蜀軍出擊,更無法消滅來犯之敵。於是,他將魏延部署在各關口的軍隊撤回來,集中在漢城和樂城兩處,外圍只留少部分偵查兵。一旦魏軍來犯,就故意將魏軍引入平坦之地,聚而殲之。

但關鍵的是,因為外圍失去屏障,魏軍來犯時,鍾會不費吹灰之力,就兵臨漢城和樂城。加上陽平關守將蔣舒投降,魏軍輕易地就攻破了關口,直抵劍閣,最終導致漢中失守。

其次是蜀國孱弱的國力和腐敗的朝政。

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多次北伐,蜀國國力早已空虛,且人才凋零,姜維獨木難支。朝政又被黃皓把持,姜維遭受排擠。實際上姜維早已知曉的魏軍即將伐蜀的消息,但黃皓隱匿不報,導致蜀國被打蜀國一個措手不及。姜維為求自保,不得已才屯田自給自足,致使魏軍進攻時,姜維不在漢中城內。

所以,漢中的失守,原因是多方面的,責任不該只由姜維一人承擔。

(參考資料:《三國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生全歷史真相 的精彩文章:

張俊是岳飛老領導,曾非常欣賞岳飛,為何最後成陷害岳飛急先鋒
武士彟娶一個快到更年期的女人為妻,因此生武則天,他算過嗎

TAG:張生全歷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