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代的那些球類運動

中國古代的那些球類運動

中國古代也有足球嗎?有球類運動嗎?回答當然是肯定的。

中國古代的足球

站在體育發展史的立場,當人類在進行身體活動遊戲時,如果知道再加上一些道具以提高遊戲的效果和複雜性,那一定是體育已發展到較為高級的階段。在中國,用腳踢球的遊戲最初出現在戰國時期。《戰國策·齊策一》說:「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其中的蹋鞠,就是用腳踢球的遊戲。蹋鞠,在後來古漢語中常被稱為「蹴鞠」。蹴,意為踢;鞠,就是球。「蹴鞠」,就是中國古代足球。它是關於世界用腳踢球遊戲的最早記錄,因而在2005年5月,國際足聯主席向世界宣布:世界足球的起源地在中國,在中國山東臨淄。由此,中國成為世界足球的故鄉。

中國古代足球的「鞠」,開始只是一個實心球。它用皮革縫製,裡面塞以毛髮。足球比賽是在一個四方的場地上進行,兩邊各有六個球門(這裡的門實際是洞穴,因為實心的足球只能沿著地面滾動),雙方各有六個隊員,共有十二人在場地上進行一對一的對抗。比賽時,雙方隊員是在身體直接對抗的條件下用腳踢球,與現代足球規則允許下的身體對抗不同,當時的身體對抗是可以摔打的,通過拳打腳踢以搶球和進門,比賽比較激烈甚至還有些殘酷。因此,西漢學者劉向在《別錄》中說:「蹴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表象上看是足球比賽,實際需要的效果是練兵打仗。這就是漢代為什麼將足球列入訓練軍隊手段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漢書·藝文志》中,「《蹴鞠》二十五篇」被列入「兵技巧類」書中。

中國古代足球發展到唐代時,隨著充氣球的出現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唐代的足球也是用皮革縫製,但裡面則有一個用動物膀胱做成的內膽,這和今天足球製作的基本理念一致。

由於充氣的足球既可以在地上滾動,也可以騰空而起,因而帶來了一系列足球技術和活動形式的變化。在技術方面,除了可以用腳踢以外,還可以用膝蓋、用兩肩、用頭頂球等等。在活動形式方面,則既可以是有球門的比賽(真正意義上的球門),也可以是無球門的比賽(稱「白打場戶」);既可以是雙球門的直接對抗,也可以是單球門的間接對抗。特別是無球門的遊戲方式,使唐代蹴鞠在民間獲得了廣泛的活動基礎,並傳播到日本。

中國古代的馬球

中國古代的馬球運動通常稱之為「擊鞠」,也稱「打毬」。擊鞠一詞最早見於曹植的《名都篇》:「連翩擊鞠壤,巧捷惟萬端。」唐代時,中國的馬球運動曾盛極一時。在唐代章懷太子李賢墓中,曾發現有《擊球圖》大型墓道壁畫一幅,其中的唐人打馬球運動場面被表現得栩栩如生。

在唐人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中,記載有李隆基等人與西藏馬球隊比賽的場景。那是在公元709年唐中宗李顯的時候,西藏派遣使者來大唐迎娶金城公主入藏,同時帶來了一支馬球隊。他們技藝高超,曾戰勝了唐代著名的宮廷皇家馬球隊(宮廷皇家馬球隊由唐代宮廷中專職馬球隊員組成,他們被稱之為「打毬供奉」),使唐中宗覺得很不是滋味,於是下旨要求由臨淄王李隆基、嗣虢王李邕、駙馬楊慎交、武延秀等人,臨時組成皇戚馬球隊,再次與西藏馬球隊比賽。結果由於李隆基馬球技藝的嫻熟與高超,「東西驅突,風回電激,所向無前,吐蕃功不獲施」,最終戰勝了前來迎親的西藏馬球隊,從而為大唐挽回了面子。雙方都得到了唐中宗李顯豐厚的獎賞。

在唐代,文人的馬球活動也很活躍。唐代進士入第後通常要組織三大慶典活動,包括「慈恩塔題名、曲江游宴、月燈閣打毬」。其中的月燈閣打毬就是組織新科進士相互較量的一場馬球比賽活動。在公元877年的月燈閣打毬會上,據說曾有一位名叫劉覃的新科進士,以其高超的馬球技藝挫敗了幾名打毬神策軍將(皇城衛戍部隊馬球隊員)的銳氣,讓現場觀眾歡呼不已。唐代女性也打馬球。所謂「兩番供奉打毬時,鸞鳳分廂錦繡衣;虎驟龍騰宮殿響,驊騮爭趁一星飛」描述的就是唐代宮女打馬球。

古代的馬球場為四方形,邊長一千步,三面置有短垣;球場東西各有球門,球門有一丈高、一馬寬。唐朝在長安大明宮含光殿建有專門的馬球場。五代時則建有「燃十圍之燭擊球」的燈光馬球場。球的大小如拳,由贅木做成,染成紅色。球杖的頂端彎如弦月,馬的尾巴被紮起來。

中國古代的捶丸

捶丸,類似於現在的高爾夫球,出現在我國宋代。它是在唐五代「步打球」(不用馬打馬球)的基礎上而創新發展出的一種擊球入「窩」的運動。元初署名寧志齋老人編寫的《丸經》一書,曾對捶丸的運動方式、場地設施、器材規則等,作了全方位的介紹。從運動方式看,捶丸是在正對球窩的地方劃定擊球點,叫「基」(基的大小一尺見方),然後在距離「基」幾十步至百步的範圍內,建有若干的球窩。球窩設在地下,旁邊豎有彩旗。比賽時以棒擊球,以球入窩為勝,即將球從「基」擊進球窩。凡能在三次擊球內將球送入各自選擇的「窩」者,可得一籌。

捶丸的場地一般建設在野外,地形要求凹凸不平、高低不等。擊球的球棒長數尺,下端呈彎月形。根據不同的擊球需要,將球棒分成杓棒、撲棒、攛棒、單手、鷹嘴等不同名稱。所有球棒加在一起,通常為十根棒;但也有只用八根棒的,稱為「中副」;如果使用八根棒以下的,則稱為「小副」。

擊球時有頭棒、二棒的不同要求。頭棒是先安基、再擊球;二棒則是球在哪,便在哪擊,不得另行安基。捶丸比賽根據規模大小有不同的記分方法。如大會賽,以得滿二十籌為界;中會賽,以得滿十五籌為界;小會賽,以得滿十籌為界。最後評定勝負是以得籌碼多少來決定的。比賽時如有違規者,判輸一籌;嚴重違規者,則加罰一籌。

中國古代的捶丸與西方的高爾夫球可能存在著一定淵源關係。這不僅表現在場地設施、基本玩法有著極高的相似性,也反映在這項運動出現的最早時間上,捶丸要先於高爾夫兩百年問世。此外,還有研究認為:在專業用語上兩者之間也有高度的吻合性,如高爾夫的「撲拉西」與捶丸的「撲棒」,其叫法幾乎完全一樣。

本文作者羅時銘(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教授),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苦澀味與茶的品質有什麼關係
善讀要做到「惜時」與「用巧」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