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偷家族,共享家人

小偷家族,共享家人

今年上海電影節的時候,我撿到一張「小偷家族」的電影票。剛開始,我並不知道這部片子拿了今年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宣布得獎後觀眾給予了長達9分鐘的掌聲,也不知道它在日本上映一周票房就超過十億日元,更不知道拍這部電影,導演醞釀了十年。決定去看,主要因為是枝裕和導的,他的電影我始終喜歡不起來,不明白為何呼聲如此高,想最後探個究竟。

是枝裕和的電影是粥系的:綠豆粥、小米粥、皮蛋瘦肉粥,偶爾加點肉鬆榨菜鹹鴨蛋,不會再多了。看他電影最好在家,大夏天空調房、啃西瓜喝啤酒,總之得邊干點什麼邊看,不然容易昏睡過去(電影里食物鏡頭太多,會餓)。

介於首映在電影院、又是早晨,我起床迷迷糊糊裝了一壺酒就去了。

是枝裕和的電影還是蠻下酒的

首映後的見面會,導演演員都來了

說說觀後感。長文無圖。

細野晴臣的原聲,給電影加了很多分

「小偷家族」是怎麼樣的(含少量劇透)

簡單來說:五個沒有血緣關係的日本人拼房,以家人互稱,以偷盜為生;有一天他們冒著拐賣兒童的罪名收留了一個小女孩,大伙兒其樂融融了一陣子,還是被警察發現了,「家庭」瓦解。

一個慘兮兮的故事,像長卷一樣平緩鋪開。導演以陳述的口吻,不斷向你發問——

① 有血緣關係的人,才叫家人么?

這家拼房的人,在我看來像合開了一個公司。

奶奶是總裁,提供流動資金和不動產——她的養老金是一家人的主要收入來源,房子為一家人提供工作場所。

爸爸和兒子是「採購」——他們時常去超市偷竊,獲得一家人的生活用品。

媽媽是財務——有收入微薄的固定工作,洗衣做飯,打理家務。

姐姐是秘書——最受奶奶寵愛。

撿來的小女孩則像大家的寵物。

他們保持著恰好的距離,各取所需,各司其職。他們感情的平衡建立在需求與被需求上,每個人都心知肚明,大家生活在一起,就是利益的交換。固然有情感,然而情感也是利益的籌碼——比如爸爸工傷骨折,媽媽竟然很高興,因為能拿到保險賠付,對整個「公司」來說是一筆額外的大收入;又比如奶奶去世, 爸爸媽媽表露出的階梯式複雜情感:首先是得知身邊人死亡的最直接的難過,其次是對於失去經濟來源的難過,最後是拿到最後一筆大額養老金的愉悅。

以上新聞,如果披露在微博微信上,一定會跟周立波、疫苗、和尚事件一樣引起大量的討論,群眾的站隊隨著不斷浮出水面的」真相「變化。然而真相從來不是以線性的方式出現的,它們必然是交織的狀態,只不過以線性的方式傳到了聽眾那兒。就拿奶奶去世來說,夫妻倆把她埋了拿養老金,按理說是板上釘釘的騙養老金命案,夫妻倆罪不可赦。然而放在電影里,在看到了導演所呈現的來龍去脈後,你可能不會這麼快下判斷。

回到血緣關係的問題。有多少親人,以「血緣關係」為要挾,對你進行過感情勒索?

比如——

因為我是你媽媽,我做的所有事都是為了你好,所以就算不合理,你也要接受。

因為我是你爸爸,給你提供經濟來源,所以你必須按照我的意願作出選擇,學業、事業、另一半,我的意見都很重要。

因為我是你們的親生骨肉,所以你們要愛我。

兒女在沒有選擇能力的情況下來到這個世界上,有些父母卻讓他們感到生來就負了債,需要長大後用愛或金錢來償還。

夫妻從兩個獨立的個體變得有聯繫、甚至是exclusive的聯繫。承諾有且僅有彼此的陪伴,不得三心二意。

我想到阿蘭·德波頓在「The Course of Love(愛的歷程)」中提出的問題——為什麼愛人之間,一方愛上了第三者、或發生了肉體關係,就是不可饒恕的背叛,而此人和別人打羽毛球、打牌、下棋,就絲毫不會引起嫉妒、更無道德指責?

他又問——為什麼兩個人有了情感和肉體連結後,常常會發生容錯率降低的情況?你不會因為朋友來你家吃飯沒幫你洗碗而對他失望,卻時常容易因為愛人沒有及時做家務而惱怒。

血緣和親密關係,在消除人與人之間距離的同時,也增加了彼此的期待值。德波頓對家庭摩擦(尤其夫妻矛盾)提供的解決方法,是把對方當作六歲以下的孩子,或者再誇張點,當作你抱來的一隻貓。是枝裕和提供的解決方案,本質上頗為相似——盡己所能給予,切勿過多索取——或陪伴、或金錢、或居所。

②還有什麼不能共享?

在共享單車、共享辦公等業務大規模浸入我們生活的時候,今年上半年出來了一個聲音——說共享經濟全軍覆沒。

???

共享單車還是很多人騎,wework在上海開了一家又一家,拼房、拼車、拼團、拼桌......出現頻次亦不低。共享家人,也挺合理。

當小女孩在冰天雪地中被抱走,帶著傷痕纍纍的身體來到小偷家族,吃上熱騰騰的泡麵時,她當然覺得親媽不是媽,新家才是家。

當奶奶坐在沙灘上看五個家人手牽手嬉水,眯著眼睛比出「謝謝你們」的口型,她當然是心甘情願被這群年輕人「啃老」的。

當家庭解散,祥太聽到爸爸說「以後還是叫我叔叔」後,在飛馳的公車上對著窗外喊爸爸的時候,他當然早已把這個教會他偷盜的男人當作了爹。

中國版海報

奶奶坐在沙灘上看到的畫面

是枝裕和對「共享家人」的熱衷,其實早有表露。抱錯孩子的「如父如子」,是比較失敗的案例,同父異母和諧相處的「海街日記」和母親消失的「無人知曉」則屬於成功的。

最早看「海街日記」、「步履不停」和「比海更深」的時候,都不算喜歡,後者我還打了很低的分/不是電影不好,是真的不合胃口——拍來拍去都是一大家子日本人吃完早飯吃午飯,吃完午飯吃晚飯,穿插同父異母、抱錯孩子等元素,火車公車帶你在日本城鄉間穿梭,一不留神電影就結束了

喜歡他的人說生活本是柴米油鹽,他拍出了生活的樣子,用各種細節引起各種人的共鳴。

不喜歡他的說太做作,賣國求榮(安倍晉三得知獲獎消息後並沒有表示任何祝賀,畢竟揭了國丑)。

我覺得,能把荒謬的事情呈現在你眼前,讓你一時半會下不了定論的電影,可以看一下。

昨天有個朋友去看了點映,他說「這是近年來看到最溫馨的一部。」以往是枝裕和的片子看完都要內傷好久,今天因為散場後要加班匆匆逃出來回家加班而無暇內傷。

被加班和無效社交折磨得內傷的人,用它來以毒攻毒,也是個選項。

準備這篇文章的時候查了很多資料,發現除了電影本身,音樂、攝影等能說的也太多了。不贅述。我只提一句,細野晴臣的原聲實在太好聽了。

最後一句,去看電影的時候記得帶瓶酒...朝日、冰鎮的白葡萄酒、日本威士忌都不錯的。

換 換 口 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aGarconne 的精彩文章:

TAG:LaGarcon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