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座橋,歷經千年不倒,建造者卻是一個普通工匠

一座橋,歷經千年不倒,建造者卻是一個普通工匠

李春雕像

趙州橋建於隋代開皇時期(605-618),是由隋代著名的橋樑工匠李春設計和主持建造的,隋時的趙縣是南北交通的必經之路,由此北上可到重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南下可抵東都洛陽,交通十分繁忙。可是這一要道卻被該河所阻斷,嚴重影響了南北交通。到了洪水季節,甚至不能通行。在洨河上建造一大型石橋成為人們的迫切需要,朝廷授命李春負責大橋的設計和施工.

李春是隋代的無數普通工匠中一位傑出代表,身份的普通使他在史書中有記截,有關他的文字記載僅見於唐代中書令張嘉貞為趙州橋所寫的「銘文」中:」趙郡浚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為。」

李春率領工匠來到趙縣,對洨河及兩岸地質等情況進行了實地的綜合考察,在認真總結了前人建橋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獨具匠心的設計方案。然後再按照設計方案組織施工,出色地完成了趙州橋的建造。

趙州橋遠景

趙州橋不僅設計獨特,而且建造技術也非常出色,在我我國橋樑技術史上有許多創斷和貢就,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採用組拱式結構,改變了我國早期拱橋半圓形拱的傳統。趙州橋的主孔凈下跨度為37.02米,而拱高只有7.23米,拱高和跨度之比為1:5左右,這樣就實現了低橋面和大跨度的雙重目的。這種結構不僅使橋面平坦,易於車馬通行,而五且還有節省用料和施工方便的優點。

趙州橋

開敞肩之先河。李春把以往橋樑建築中採用的實肩拱改為敞肩拱,即在大拱兩端各設兩個小拱。其中一小拱凈跨為3.8米,另一拱凈跨為2.8米。這種設計的好處有三:一是可節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三是加大河水的泄流量。這種大拱加小拱的敞肩拱設計不僅增加了造型的優美,而且符合結構力學理論,提高了橋樑的承載力和穩定性。

單孔設計。建造比較長的橋樑,我國古代一般採用多孔形式。李春採取了單孔長跨的形式,河心不設立橋墩,石拱跨徑長達37米之多。這在在我國橋樑史是一項空前的創舉。

合理選擇橋基址,設計了獨具特色的橋台。李春選擇洨河兩岸較為平直的地方建橋,地層都是由河水沖積而成,表面是粗砂層,以下是細石、粗石、細秒和黏土層。

基址特別牢固。趙州橋的橋台的特點是低拱腳、短橋台、淺橋基。李春在橋台邊打入許多木樁,目的是減少橋台的垂直位移(由大橋主體的垂直壓力造成的下沉):採用用延伸橋台后座的辦法,目的是減少橋台的水平移動(由大橋主體的水平推力造成的橋台後移)。另外,為了保護橋台和橋基,李春還在沿河一側設置了一道金剛牆。這種設計不僅可以防止水流的沖蝕作用,而且使金剛牆和橋基以及橋台連成一體,增加了橋台的穩定性。

趙州橋橋面

趙州橋的敝肩圓弧拱形式是我國勞動人民的一個偉大的創造,西方直到14世紀才出現敞肩圓弧石拱橋,比我國晚了600多年。趙州橋建築結構奇特,融科學性和民族特色為一體,是我國古代建築的精品。1991年,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為世界第12處「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皮哥說史 的精彩文章:

陸小曼與徐志摩婚後的奢靡生活,賴床十二點,一天開銷一千塊
李淵有二十二個兒子,誰死的最慘,居然不是李元霸

TAG:皮哥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