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物一故事丨張山營學校賀嘉磊:後母戊鼎

一物一故事丨張山營學校賀嘉磊:後母戊鼎

原標題:一物一故事丨張山營學校賀嘉磊:後母戊鼎


編者按:近年來,北京市重視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活動,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到博物館中學習和實踐,感受北京文化。文物作為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迹,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看一看同學們與文物的故事。


「五千年的風和雨啊,藏了多少夢」,這是劉德華唱的《中國人》中的歌詞,可見我國歷史悠久。中華上下五千年,朝代更替,產生了數不勝數的珍貴文物。2018年6月5日,我們參觀了國家博物館,我想大家介紹的是鎮館之寶「後母戊鼎」。


後母戊鼎是商朝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是商王祖庚為祭祀其母戊所制。


後母戊鼎厚立耳,折沿寬緣,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飾一列浮雕式魚紋,首尾相接,耳外側飾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緣飾饕餮紋,均以雲雷紋為地。足上端飾浮雕式饕餮紋,下襯三周凹弦紋。腹內壁鑄有「後母戊」三字。字體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的起止多顯峰露芒。該鼎造型厚重典雅,氣勢恢宏,紋飾美觀。


後母戊鼎的保護歷經波折。1939年3月,河南安陽武官村的吳培文的哥哥吳希增在野地里探寶,探桿探到13米時,碰上了堅硬的東西。當晚,他們找了十七八個人,趁著夜幕動工挖掘,為了防備日本人發現,到天亮再用原土封住洞口,抬上來一個銅銹斑斑的龐然大物正是震驚後世的青銅器國寶後母戊鼎。後母戊大方鼎出土後,秘密運回村中,暫時埋到了吳培文的院中,用柴草偽裝好。可很快就有人走漏消息,向當時駐東營飛機場的日本警備隊隊長黑田榮報告此事。大鼎落入了當時侵華日軍的眼中。吳培文他們的心也提起來了,再留著鼎,可能性命難保。一番商量後,他們找來了北平的大古董商肖寅卿,打算賣掉。肖寅卿來了後,出價20萬大洋,卻要求將大鼎分割成幾大塊裝箱。村民們不捨得破壞大鼎,決心保護它。

之後,日軍100多人將吳家大院翻了個底朝天,由於此時大鼎被村民重新埋入地下,日本人終於無功而返。日本人走後,吳培文將大鼎轉移到了自家馬棚地下。後來,日軍來了三輛大卡車,一進村,就架起了機關槍,吳培文急急忙忙檢查了馬棚的偽裝,又潑了些泔水,成功混出了日軍包圍圈。一直在村外待到天色擦黑,吳培文聽到了日本人收兵的哨聲,他立刻跑回家,直奔西屋馬棚,謝天謝地,大鼎仍在。最後,吳培文花20大洋從古玩商處買了一個青銅器贗品,藏在自己家炕洞里。日本兵和偽軍又進村了,直撲吳家後院,扒開吳培文的睡炕,搶走了那個贗品青銅器。為了保護大鼎安全,吳培文將大鼎秘密託付給自家兄弟,遠離家鄉避難,直到抗戰勝利才回到安陽。


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建成,後母戊鼎從南京調往北京,成為鎮館之寶,並一直存於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見的青銅器貴重文物,它是迄今為止最大最重的鼎。後母戊鼎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巧,一向為世人所欽羨。


後母戊鼎是中國珍貴的文物,鑄造技術十分高超。我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感到自豪。


文字丨賀嘉磊

編輯丨陳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教育通 的精彩文章:

TAG:北京教育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