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歷史性一刻!NASA正式公布SpaceX龍飛船4名宇航員,私營公司載人航天時代即將到來

歷史性一刻!NASA正式公布SpaceX龍飛船4名宇航員,私營公司載人航天時代即將到來

原標題:歷史性一刻!NASA正式公布SpaceX龍飛船4名宇航員,私營公司載人航天時代即將到來


北京時間 8 月 3 號晚 11 點,NASA 通過官方視頻直播公布了即將在明年搭乘 SpaceX 和波音公司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的 9 人宇航員名單不同於以往的載人任務,這一次是從 2011 年太空梭退役之後,美國首批從本土升空的宇航員,意味著中斷近 8 年之後,美國再次獲得了將人送入太空的能力,逐漸擺脫俄羅斯在國際載人航天市場的壟斷。



圖丨9 人名單


同時,DT 君認為更重要的一點是,SpaceX作為新興的私營航天公司能夠與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兩大巨頭同場競技,不僅表明私營公司在美國航天事業中的戲份越來越多,也彰顯了作為傳統的航天強國,美國依舊擁有強大的航天工業基礎和創新能力,實力和潛力皆不可小覷!

NASA 9 人名單公布,SpaceX進度逆襲波音


這次公布的 9 人宇航員名單中,其中包括 8 名 NASA 的宇航員和一名波音公司自己的宇航員,他們分別被分配到 SpaceX 和波音兩家公司,波音分得 5 人,SpaceX 分得 4 人,將分別搭乘CST-100 和載人龍飛船執行試飛和正式飛行兩批次任務。成員名單和分別執行的任務如下:

  • 其中 2 名宇航員將執行 SpaceX 首次正式飛行任務


圖丨Victor Glover (左)、Mike Hopkins(右)


這兩名宇航員將乘坐 SpaceX 公司載人龍飛船,由獵鷹 9 號火箭從肯尼迪航天中心 39A 發射台送入太空,前往國際空間站執行長期任務。


Victor Glover 來自加利福尼亞州波莫納。他是海軍指揮官、海軍飛行員和試飛員,有駕駛超過 40 架不同的飛機、400 次航母著陸和 24 次戰鬥飛行任務,近 3000 小時的飛行經驗。2013 年他被選為宇航員候選人,而這將是他的第一次太空飛行。


Mike Hopkins 出生於黎巴嫩在密蘇里州里奇蘭附近的一個農場長大。他是現役空軍上校,在 2009 年被選為 NASA 宇航員之前,他是一名飛行測試工程師。他曾在國際空間站執行過長達 166 天的 37 和 38 號任務,並進行過兩次太空行走。

  • 2 名宇航員執行SpaceX 公司 Demo-2 測試飛行


圖丨Bob Behnken (左) Doug Hurley (右)


Demo-2 飛行計劃即首次載人測試(區別於 Demo-1 無人測試)於 2019 年 4 月在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 39A 發射台發射升空,宇航員將乘坐獵鷹 9 號火箭搭載的載人龍飛船。

Bob Behnken 來自密蘇里州的聖安。他是飛行測試工程師、空軍上校,並擁有工程學博士學位。2000年他成為了一名宇航員,並兩次乘坐「奮進號」太空梭,完成了 STS-123 和 STS-130 號任務。在此期間,他曾進行 6 次、總共 37 個多小時的太空行走。


Doug Hurley 來自紐約阿帕拉契 (Apalachin)在 2000 年來到 NASA 成為宇航員之前,他曾是海軍陸戰隊的試飛員,並獲得了海軍陸戰隊上校的軍銜。他曾駕駛「奮進號」太空梭執行過 STS-127 號任務,他最後一次飛行任務是駕駛「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執行STS-135 號任務。

  • 2 人執行波音公司首次正式飛行任務


圖丨Josh Cassada(左)、Suni Williams(右)


這兩名 NASA 宇航員將乘坐波音公司CST-100 飛船,由聯合發射聯盟(ULA)的 Atlas V 型火箭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 41 號航天發射場送入太空,前往國際空間站執行長期任務。


Josh Cassada 在明尼蘇達州的白熊湖市長大他是一名海軍指揮官和試飛員,已經駕駛過 40 多架飛機,飛行時間超過 3,500小時。2013 年他被選為宇航員。這將是他的第一次太空飛行。


Suni Williams 出生於俄亥俄州的歐幾里德但她的家鄉是馬薩諸塞州的李約瑟。Suni 曾經是一名海軍試飛員,並升到了上尉軍銜,後來到了 NASA。自從 1998 年被選為宇航員以來,她曾在太空中工作生活了 322 天,擔當國際空間站負責人並進行過七次太空行走。

  • 3 名宇航員執行波音公司測試飛行


圖丨Eric Boe(左) Nicole Mann(中) Chris Ferguson(右)


波音公司測試飛行計劃於 2019 年年中開展,在佛羅里達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 41 號發射基地發射升空,宇航員將乘坐 Atlas V 型火箭搭載的 CST-100 飛船。

Eric Boe?出生於邁阿密但在亞特蘭大長大。他曾是一名空軍戰鬥機飛行員和試飛員,並升至上校軍銜,後來來到 NASA。2000 年,他被選為宇航員,他曾駕駛「奮進號」太空梭執行 STS-126 號任務,並在最後一次飛行中駕駛「發現號」太空梭執行 STS-133 號任務。


Chris Ferguson 是費城人一名退役的海軍上尉,曾駕駛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執行 STS-115 號飛行任務,並在「奮進號」太空梭和「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上指揮STS-126 和 STS-135 號飛行任務,這也是該太空梭項目的最後一次飛行任務。2011 年,他從 NASA 退役,成為波音公司的 CST-100 飛船計劃的重要成員。


Nicole Aunapu Mann 是加州人也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中校。她是一名 F/A-18 飛機測試飛行員,曾在 25 架飛機上飛行超過 2500 個小時。2013 年,她被選為宇航員,這將是她第一次太空旅行。



雖然就目前的狀況來看,SpaceX和波音兩家公司的項目進度都經過了數度推遲,但相較之下,無論是試飛任務還是正式飛行,SpaceX 暫定的時間節點都要領先于波音公司。尤其是在今年 6 月份,波音公司在試驗期間發生的發動機故障,導致其關鍵的測試首飛推遲,追趕上 SpaceX 的可能性更加渺茫


美國人自廢武功,淪為「冤大頭」



圖丨美國宇航員搭乘俄羅斯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價格漲勢「喜人」(來源:NASA)


首先我們來看上面的這一張圖,顯示了從 2006 年到今年為止,美國宇航員如果要達成俄羅斯的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的單人報價從中不難看出,即便在 2010 年以前,價格還普遍維持在一個低位,2500 萬美元/人左右,而從 2011 年開始,這個價格就開始以「火箭般」的速度狂飆突進極速飛升,最終漲到了近期的 8100 萬美元/人的高點。


究其原因,就在於 2011 年這一年美國的最後一架太空梭「亞特蘭蒂斯號」於美國東部時間 2011 年 7 月 21 日晨 5 時 57 分在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著陸,宣告美國 30 年的太空梭時代宣告終結,當年 7 月 2 日的英國《經濟學人》周刊甚至以「太空時代的終結」(The end of the Space Age)的封面文章評價此事。此後,美國宇航員開始淪落到了「無機可搭無船可用」的尷尬局面,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也趁機獅子大開口、坐地起價!


圖丨太空梭落幕之旅


但說到這裡,故事的劇情似乎和我們平時所了解到了信息不太一樣,在我們的印象中,美國穩穩地坐著太空事業的頭把交椅,而 NASA 又標榜自己為「肩負著為全人類探索宇宙的重擔」,為何堂堂的太空霸主還要與他人一同「拼車上下班」?


其實,自從「阿波羅工程」結束之後,除了將部分精力和登月火箭的部分剩餘用於開展了類似「天空實驗室」之類的空間站項目之外,美國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主要太空項目就輪到了「太空梭」


作為一種可重複使用的航天運輸工具,太空梭是當時那個時代最具想像力的航天器。1981 年 4 月 12 日(這一天也是加加林升空20 周年紀念日),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完成首飛。當觀眾看著這架雪白色的航天器身姿優雅地像客機一樣穩穩降落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時,大家都篤定新的航天時代已經到來,也許過不了多久,人類登陸火星、建立外星基地就可夢想成真。


雖然夢想總是好的,但對於太空梭來說,卻恰恰落在了那「萬分之一」沒能實現的可能性上




圖丨挑戰者號(上) 與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下) 分別在起飛和返回段失事


由於太空梭系統過於複雜(機身超過 250萬個零件)技術和系統維護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美國起初對太空梭計劃的預算為 501 億美元(換算為 2018 年的美元價格),但這一計劃遠遠超出預算。截止 2011 年退役時,太空梭計劃共花費 2285 億美元(換算為 2018 年的美元價格),超預算接近四倍,而每次發射費用也從預計的 6296 萬美元飆升至 5.25 億美元(換算為 2018 年的美元價格),漲幅達 8 倍有餘,遠超同期宇宙飛船的價格,2005 年 NASA 有近 30% 的經費,約50 億美元,都花在太空梭上,再加之俄羅斯報出了 2500 萬美元/的極具誘惑的價格,美國人也就不由自主地開始「自廢武功」。

NASA 設下「太空奪旗」大賽,引得雙雄鬥法!


吸取經驗教訓之後,美國人開始重新規劃路徑,而這一次,他們跨度更大,想法也更為大膽。按照NASA 的規劃其主要精力將會放置在諸如月球和火星的任務上,例如與洛克希德·馬丁合作的獵戶座飛船和與波音合作的太空發射系統(SLS)將會成為主要看點,而諸如往返國際空間站的近地軌道任務會逐漸交由商業公司來運營,甚至就連國際空間站都有可能會最晚在 2025 年前轉手給私營單位。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NASA於2005年成立了商業乘員與貨物項目辦公室(C3PO),開始向商業企業招標,2006 年 NASA 啟動了「商業軌道運輸服務」(COTS)計劃,2009 年啟動了「商業乘員開發」(CCDev)計劃,2010 年又取消星座計劃,以法律的形式確立商業載人項目。



在第一輪的商業貨物補給計劃中, 軌道ATK 和 SpaceX 拔得頭籌,分別以「龍」飛船與獵鷹 9號火箭、「天鵝座」飛船與「安塔瑞斯」火箭組合贏下了 2015 年前的 12 次和 8 次飛行任務。第二輪計劃中又有內華達山脈公司「追夢者號太空梭+Atlas V 火箭」的組合加入競爭。


而在載人方向,NASA 走的更是一步一個腳印。

  • 第一輪「商業乘員開發」計劃於 2010 年 2 月啟動,目的是完成系統概念、關鍵技術的研發,5 家公司分得 5000 萬美元訂單;
  • 第二輪「商業乘員開發」計劃於 2010 年 10 月啟動,主要開展航天器和運載火箭的設計和成熟度研究,4 家公司被授予3.162 億美元的合同;
  • 第三輪「商業乘員開發」計劃,也稱為「商業乘員綜合能力」(CCiCap)計劃於 2012 年 2 月啟動,目標是完成商業乘員運輸系統的綜合設計,包括航天器、運載火箭、地面運營和任務控制,SpaceX、波音和內華達山脈公司留到了這一局。


2013 年 11 月 19 日,NASA 發布價值 68 億美元的「商業乘員運輸能力」(CCtCap)新合同的最終需求建議書著重強調安全要求


2014 年 9 月,CCtCap 合同落地SpaceX 公司獲得 26 億美元波音公司獲得 42 億美元依照合同,波音和 SpaceX 被要求通過 5 個認證階段:1、認證基線評審;2、設計認證評審;3、試飛就緒評審;4、運行就緒評審;5、認證評審。NASA根據兩家公司的階段完成情況支付款項。


我們比較一下兩家公司的「參賽選手」,也可以直觀地看出二者的不同,波音的 CST-100飛船高 5.03 米,最大直徑 4.56 米,起飛質量 13 噸,加壓艙容積為 11 立方米,比 SpaceX 的龍飛船要大一些,採用上 3 下 4 的雙層座椅布置,最大載客量為 7 人。



圖丨載人龍飛船(左) 與CST-100(右)


而 SpaceX 此前的貨運龍飛船高4.4 米,底部寬 3.7 米,內部體積近 11 立方米,在改裝成載人版之後,添加了先進的電子設備、計算機系統和觸摸屏顯示器,同樣是設置了 7 人座的格局。


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雖然已經拿下了貨物補給的大單,但 SpaceX 並未滿足又與波音公司共同爭奪起了 68 億美元的大蛋糕。這裡面還有一個小插曲不得不提,NASA 官方為了增加競爭的趣味性和象徵意義,還宣布第一個將宇航員送上國際空間站的公司將會得到一份神秘大禮——一面美國國旗,這也不是一面普通的美國國旗,而是由最後一次太空梭任務所留下來的,極具紀念價值。


雖然直到 2019 年 11 月,美國宇航員依舊有搭乘俄羅斯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的計劃,也就意味著在此之前他們還是難以真正擺脫束縛,將天地往返的能力真正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我們不難察覺,商業航天的變革浪潮已經突破了基本的發射服務向更尖端前沿廣泛的領域拓展,未來的世界在變得愈加撲朔迷離的同時也更加精彩紛呈!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eepTech深科技 的精彩文章:

破紀錄!墨爾本大學團隊宣布實現60量子比特量子計算模擬
致命熱浪?華北平原地區本世紀末或將不再宜居

TAG:DeepTech深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