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明朝皇帝形象很壞,不是清朝故意抹黑,而是另有原因

為何明朝皇帝形象很壞,不是清朝故意抹黑,而是另有原因

原標題:為何明朝皇帝形象很壞,不是清朝故意抹黑,而是另有原因


無論在歷史影視作品還是在傳統的歷史教科書裡面,明朝是一個黑暗的王朝,皇帝昏庸無能,太監殘暴無人性。經過現代史學家的揭秘,實際上是文官權力太大,皇帝干不過,才找來太監做幫手,大多太監也不敢跟文官作對,因為太監深知文官的厲害之處,文官掌握輿論,可以把白說成黑的,把黑說成白的。偶爾也有幾個二愣子不怕死,跟文官對著干,下場都很慘,不僅屍首分離,還被文官用文字釘在恥辱柱上,代表人物有劉瑾和魏忠賢。


實際上明朝的太監,除了干臟活之外,一般都讀過幾年書的,特別是幾個秉筆太監,他們的文采和翰林院的的官員比並不差,他們作為皇帝的秘書,每天要為皇帝閱讀幾百篇奏章,找出重點然後歸類,方便皇帝查閱,這項工作不是認識幾個字的人能做的,因為官員大多都是進士出身,他們寫的文章要有同等學識的人才能讀懂,把握要義。


傳統歷史觀里,天啟皇帝是一個文盲,把軍國大事決策讓給魏忠賢,魏忠賢故意在天啟做木匠活的時候找他批閱奏章,天啟皇帝很不耐煩的說,你決定就可以了,這是記錄在明史裡面的,明史是一部很權威的史學專著,很多人直接採納。



其實我們都知道這是假的,原因很簡單,只看天啟皇帝的老師孫承宗就知道了,孫承宗是有名的儒學大家,明史對他的評價非常高,說只要有孫承宗在,清兵就無法入關。雖然誇張了點,但是足以證明孫承宗能力之強。你說這樣一個大師培養出一個文盲,那真是笑掉大牙。

魏忠賢能上位是機緣巧合,他本是宮中一個低級宦官,做事精明幹練,被天啟皇帝看中,派他去當監工,監督修建三大殿,魏忠賢完成得很好,而且小心謹慎,看到有小宦官逾越規矩,魏忠賢毫不猶豫的批評,如此種種,才得天啟委以重任。



當時東林黨把持朝政,一副要把保守派趕盡殺絕的架勢,而且不幹正事,整天就會搞鬥爭,天啟皇帝看這樣下去不行了,派魏忠賢去掌握軍事,東林黨人自然阻撓,保守派看到機會,投靠了魏忠賢,雙方你來我往,魏忠賢有天啟的支持,以激烈的手段拿下東林黨跳的最歡的六個人,以此為切入點打擊東林黨,東林黨全線敗退。魏忠賢暫時取得領先。



天啟皇帝玩水不小心落到湖裡面,被救起來後竟然一病不起,才二十四歲就一命嗚呼。天啟皇帝的弟弟即位,並不信任魏忠賢,東林黨捲土重來,幾百封奏章砸下去,魏忠賢在去南京的路上,收到抓捕的消息,沒等錦衣衛的人到來,魏忠賢就上吊自盡。這還沒完,屍首被拉到京城,割肉焚燒掉,這就是所謂的挫骨揚灰,魏忠賢留在史書上的印象永遠是殘暴沒人性的形象。因為寫歷史的永遠是文官,凡是和文官作對的都是壞人,太監是壞人,皇帝也是壞人。

清康熙皇帝看過《明史》初稿以後,讓編史的重修,為什麼?因為初稿里把明朝皇帝醜化太嚴重了,身為皇帝的康熙感覺到被羞辱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濤觀點 的精彩文章:

日本叫囂3個月滅亡中國,中國只用一招就破解
韓信能帶100萬兵,劉邦只能帶10萬兵,為何韓信卻被劉邦滅掉?

TAG:國濤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