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人身難得與聽聞到佛法的不易

人身難得與聽聞到佛法的不易

佛祖釋迦牟尼曾用兩個比喻來形容人身難得與聽聞到佛法的不易。

一個比喻是「須彌穿針」。意思是:須彌是一座很大很高的山,人站在須彌山頂放下一根線,剛好把這根線穿進山腳下一根針的針眼裡去。

另一個比喻是「盲龜出木」。意思是:在茫茫大海中,有一隻瞎了眼睛的龜在游泳,有一塊當中有個洞孔的木板在波浪中漂浮。龜在大海里盲目地游著游著,一仰頭,這隻瞎眼龜的頭剛好從這塊木板的洞孔中伸了出來。

轉自網路

佛教故事

過去,在一座佛寺前的市集上,有一些做生意的攤子,其中有一攤是殺豬賣肉的,這位屠夫每天在市場賣豬肉,看到許多人進入寺內,出來的時候都是滿面笑容,覺得很奇怪。

有一天,他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也跟隨眾人進入寺院。

原來是寺廟裡的師父在講佛教故事,由於他從來不曾聽過因果故事,第一次聽到不免覺得很有趣味,從此以後每當生意做完,他就進去寺內聽師父說故事。

因果故事聽多了,他漸漸明白「善業善報,惡業惡報」的道理,於是對自己殺豬這件事感到內心不安,最後便不敢再殺豬了。他不殺豬以後,因無肉可賣,無法作生意,不知如何是好,只得去請示師父。

師父知道他學佛的因緣快成熟了,為了教化他,就拿給他一盒蒺藜種子,叫他回去種植。布種的方法是分兩區,一行一行地播種,其中一區不必灌溉,另外一區要天天澆水,而且這兩區的每一行路每天都要走一遍。師父只教他這樣做,也沒對他說明是什麼原因。

屠夫因為相信師父,回去後就真的依照師父說的方法下種,每天一區澆水,一區不澆,兩區的每一行路都走過一遍。經過幾天後,有澆水的這一區開始發芽了,沒澆水的那一區卻依然沒有動靜。再經過一段時間,澆水的這區長得很快,又很茂盛,但是因為所種的蒺藜是一種有刺的植物,所以慢慢地他就感覺在走這區的時候,常常會被刺到,而另外那區因為沒有澆水,雖然也有發芽,但是長得很慢,所以走起來就不覺得怎樣。又經過一段時間,沒有澆水的那區走起來,依然是很自如,但是有澆水的這區已經無法走了,因為太過於刺人,所以只能夠用跳的方式經過。

有一天,師父問他說:「讓你種的東西,現在變成什麼樣了?」

屠夫就將情形一五一十地向師父報告。

師父聽了,笑著對他說:

「這就是一種體驗,有澆水的這一區,因為天天灌溉,幫助生長,所以就長得快,早結果,會刺人。好比你天天殺豬造殺業,所以就有機會讓惡業種子早日成熟,早受惡果。

那一區沒澆水的,就好比是一個人雖然也種了惡因,但是只要暫時不讓它有助緣,知道趕快學習佛法,布施、持戒、行功立德,以後縱然有果報,也會相對轉輕。

所以,你應該趁早信佛學佛,好生修行,以免將來惡果現前,那就太晚了。」

摘自《歷史感應統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塵煉心好修行 的精彩文章:

別把布施當成賄賂,將功德當成買賣
范蠡人生八智慧,得一便可贏一生

TAG:紅塵煉心好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