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濬樓船下益州

王濬樓船下益州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蘇東坡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追懷的正是三國時期那場著名的水軍大戰。後人如此高度評價赤壁之戰,不僅因為它是三國鼎立逐步形成的重要「拐點」,也是中國水軍舟師、戰艦巨舸興盛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秦漢時代的樓船

秦漢一統後,因多見於在北線與匈奴作戰用兵,史家對舟師的輝煌,關注不多。此後,一直到三國時期的赤壁大戰,方才成就為古代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舟師水軍大戰。

對於赤壁大戰之前四百年間的舟師發展,也切不可等閑視之。因為,秦始皇在位三十幾年中,雖然只有十餘年的大一統時期,但它秉承商周以來的船舶建造技術,其舟師水軍和造船業較前朝歷代均有明顯進步。《史記》記載,秦昭王時代已有了一種被稱為「舫」的「雙體船」,即將兩船並列相連成為一體。況且,秦王朝能夠兩次組織龐大船隊,派徐福東渡扶桑求仙,可知其海船建造技術在當時世界上應該是堪稱一流的。

漢朝在經歷了「文景之治」的繁榮後,船舶建造逐步趨向專業化。這點可從漢武帝那首《秋風辭》中有所領略,「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那壯闊場景是何等的壯觀啊。在對外戰爭中,史載:漢代舟師曾一次出動樓船軍十萬,戰船千艘。尤其是在西漢王朝開拓南方邊疆和鎮壓叛亂的戰爭中,對舟兵水師更為倚重。

《史記·南越尉佗傳》記述了「樓船」的來歷。「時欲擊越,非水不至,故作大船,船上施樓,故號曰樓船。」《史記·平準書》則說:「越欲與漢用船戰逐,乃大修昆明池,列觀環之,治樓船高十餘丈,旗幟加其上,甚狀。」這種高達十餘丈,船上分為數層的大船可以在江海通行。在每一層樓的外面都建有高數尺的「女牆」,作為防禦敵方弓箭矢石的掩體。女牆上有箭孔,可以向外射箭發弩。樓的四周均用堅硬的木材建成叫「戰格」的保護層,或再蒙上生牛皮。兩邊船舷伸出若干支槳,作為前進的主要動力,艦頂有帆,以藉助風勢、加快航速。

赤壁之戰中的兩棲部隊

東漢末年,當曹操初步完成了對北方的統一之後,便組成了「戰艦檣櫓雲集、樓船巨舸連營」的水軍舟師,在長江中下游同孫劉聯軍對峙,著名的赤壁之戰就是這樣發生的。

宋人蘇東坡用了最輕鬆的語言描繪了這場以弱勝強的血腥戰鬥:「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當然,這一時期水軍與步兵之間的區分並不十分嚴格,赤壁戰後發生的襲取荊州的戰鬥,東吳軍隊多是採用「上岸擊賊,洗足入船」的樣式作戰。也就是根據作戰需要,水師也可隨時投入陸戰,這是最早的名副其實的「兩棲部隊」。

縱觀三國鼎立前的戰爭史,無論是夏商周易代,還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交兵;無論是秦皇掃六合,還是楚漢苦相爭、漢武擊匈奴,中華帝國戰略作戰的主戰場都是偏於北部,逐鹿中原。赤壁大戰帶來的重大變化,就是其戰略作戰的主軸線已不再是東西方向,而是演變為北南方向,並且大多為自北向南的進攻;作戰地區也不再集中於黃河流域,而是遞進延伸於淮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帶。

由北向南的戰略攻擊帶來了作戰軸線的轉移,帶來了水軍舟師戰艦的興盛與發達。

這時的主戰場大多是在江淮河漢之間的廣大區域。而這一帶的地形條件多為江河湖泊、溝壑丘陵,完全不適宜擅長於野外馳騁作戰的騎兵。客觀的戰爭環境,必然要求南征北戰的發動者們,把建造戰船、建設舟師、提高江河作戰能力作為軍事準備的首要任務,著力依靠水軍舟師突破江河天險去實施戰略進攻。為此,舟師戰艦的建造在赤壁大戰後勃然興起,水軍自然成為帝國雄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軍種。

鐵鎖橫江擋不住的西晉樓船

古代水軍舟師的空前發達,準確地講,始於三國時的孫吳政權。孫吳三世據守江南,苦心維繫;天塹長江是東吳對抗曹魏的重要防線。東吳也正是憑依強大的水軍,北防曹魏,西拒蜀漢,牢牢佔據並經營著富饒的江南地區。

據《三國志》所載,孫吳政權擁有的水軍大型戰船稱為「五樓船」,即分為上下五層結構,能載士卒3000人,可以想像其戰船之巨。孫吳後期,該國水軍已具有海上作戰能力。跨海域的征戰,不僅顯示了很強的作戰、給養和海航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先進的建造跨海艦船的技術,有一支能工巧匠的隊伍,有一套於碧波萬頃之上指南航向的科學方法和儀器,更需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作支撐。

講到跨海征戰,就不能不提古代的天文「觀象說」,它在軍事上的作用似乎直接表現為現今的「天氣預報」和天星定位;當然其它深奧的東西還有很多。歷史學者唐曉峰認為:「我們今天的衛星定位系統,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遠古先人以天星聯繫地位之理想的真正實現。」古代「觀象說」的應用與發展,直接指引了秦漢以降歷次戰艦跨海作戰任務的遂行。

在實施橫渡江河的戰略作戰中,水軍的強弱已經成為戰爭勝敗的關鍵所在。戰爭態勢和作戰形式的變化,無疑提高了水軍舟師的地位。三國之後,進入魏晉,西晉為渡江作戰,組建了強大的水師。史書記載,西晉王朝歷經七年的努力,建立起一支擁眾七八萬的龐大水軍。其大型戰船上可築木樓,並開四道門,戰船甲板上竟可馳馬往來。

正是由於擁有如此強大的水軍,西晉才能實現直搗建康的勝利。史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晉將王濬率水師沿江東下,向東吳發起凌厲攻勢。東吳曾在長江邊山勢竦峭的西塞山下以鐵鏈橫截江面,又暗置丈余鐵錐於江心,以為江防。豈料晉軍以巨筏掃除鐵錐,以油船燒熔鐵鏈。樓船直逼建康,吳主孫皓肉袒投降,三國歸晉,天下一統。

這段史實,唐代詩人劉禹錫在《西塞山懷古》中有詩歌詠嘆: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旛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劉禹錫詩中所謂之「樓船」,儘管始於秦漢時代,但魏晉以後有了新的發展。三國時吳國董襲所督造的五樓船,堪稱「巨無霸」式的戰艦。西晉王濬所造的樓船,「方百二十步,受二千餘人」,也是規模空前的大型戰船。東晉末年,盧循率水軍沿長江而下,其中樓船百餘艘,「新作八艚艦九枚,起四層,高十二丈」,晉將劉裕與之抗衡,也「大治水軍,皆大艦重樓,高者十餘丈」。從中可以窺見樓船在戰艦系列中所佔的主力地位。

就舟師水軍整體來講,東晉更為強盛。東晉軍隊出征,經常以水軍為主力。如平定桓玄之亂,就是以舟師為三軍主力在長江崢嶸洲進行水戰,才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南北朝時期,水軍已儼然成為南朝軍隊的主力兵種。南朝歷次出兵,多以水軍為主。如宋文帝元嘉末年(公元453年),北魏南進,宋軍水軍從采石磯直到暨陽,江面上艦船集結連營,旌旗招展,兵甲鮮明,軍容整肅,沿長江綿延達六七百里列陣迎擊。

面對強大的南朝水軍,以騎兵為主的北朝軍隊真是一籌莫展,根本無法發揮其野戰衝突的戰術特長,反落得個鎩羽而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理論網 的精彩文章:

《莊子》中「燕子精神」的教育意蘊
一個歷史時代的泣血記憶

TAG:理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