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暑期搶跑專題丨二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暑期搶跑專題丨二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原標題:暑期搶跑專題丨二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心裡話:


整理不易分享、點贊可支持咱們公眾號強大起來、避免停關,希望同學們多多支持,讓我能更長久的陪伴同學們。



二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一直是高考熱點,今天歷史君帶大家來學習一下,這裡面的重要考點,有圖、有解析,同學們認真看哈!新學期提前預習,學習起來才會更輕鬆!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過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組合而形成的一種結構。這種結構在一定時期內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但又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本題主要有兩條線索:


線索一:


二戰後期,美國和蘇聯以實力確立了兩分天下的雅爾塔體系。二戰結束不久,美國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發動了「冷戰」,兩極格局逐漸形成。


線索二:


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和加強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西歐、日本、中國、第三世界等新興力量的崛起,整個世界出現了多極化趨勢。隨著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當今世界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趨勢不斷增強。


考點1. 兩極格局的形成



考點2. 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和「冷戰」三者的關係


【概念闡釋】 「冷戰」政策


「冷戰」政策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西方陣營之間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除直接軍事交戰以外,一切敵對行動的總稱。但這並不是說當時世界上沒有發生戰爭。美國在「冷戰」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區實行「熱戰」,如發動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局部地區爆發的「熱戰」同樣是「冷戰」局勢的體現。


【圖解歷史】 「冷戰」下的國際關係



考點3.美蘇兩極格局對峙的特點


(1)陣線分明:美蘇及其盟國互相爭奪和對抗,陣線比較分明和穩定。


(2)主導力量: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作為對立雙方的盟主,在國際事務中起著主導作用


(3)鬥爭方式:「冷戰」是鬥爭的主要方式,表現為政治上的對抗、軍事上的對峙、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和經濟上的割據。


(4)體現矛盾:體現著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其內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終仍要服從美、蘇戰略利益的大局。


(5)對峙地區:歐洲是美蘇雙方最重要的爭奪地區;亞洲是各自勢力範圍的交界地區。



教材補充


1.美國「遏制」政策的鼻祖——喬治?凱南


1946年2月22日,任駐蘇聯代辦的喬治?凱南向美國國務院發了一封長達8 000字的電文,對蘇聯的內部社會和對外政策進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並最終被美國政府所採納的對付蘇聯的長期戰略,也就是遏制政策,對20世紀後半葉的世界政治產生了重大影響。1947年,喬治?凱南以「X」的署名在美國《外交事務》上發表文章《蘇聯行為的根源》,該文明確提出美國要使用「抵抗力量」,對蘇聯的擴張傾向進行長期、耐心、堅定與警覺的「遏制」。文章發表後引起了極大關注。文中所提出的「遏制」蘇聯的主張,被普遍認為是美國對蘇戰略的思想基礎。從此一直到「冷戰」結束,美國對蘇戰略,乃至整個大戰略都被稱為「遏制戰略」,凱南本人也因此獲得了「遏制之父」的稱號。


2.美蘇爭霸


蘇聯的對外政策中也存在著大國沙文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以及意識形態的因素。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國際形勢發生變化,社會主義陣營不復存在,蘇聯走上霸權主義道路,美蘇爭霸成為「冷戰」的核心內容。


(1)第一階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既有緩和又有爭奪,美國佔優。


①在緩和方面:1955年,蘇聯主動與西方國家合作,簽訂了對奧和約。同年,蘇聯同聯邦德國建立外交關係。1959年,赫魯曉夫訪問美國,美國實際上承認蘇聯是超級大國這一事實。


②在緊張方面:1961年蘇聯修築「柏林牆」,封鎖了東西柏林邊界,使美蘇關係更加緊張。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表明蘇聯開始走上同美國進行全球爭奪的道路,同時也表明當時的戰略優勢仍然在美國方面。

(2)第二階段(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蘇攻美守。


①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推行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積極進攻戰略。美蘇在歐洲都集結了重兵,處於兩軍對峙的僵持狀態。蘇聯一方面對歐洲以「緩和」戰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緊在歐洲以外的地區擴張。1979年入侵阿富汗,標誌著蘇聯霸權主義政策發展到了頂點。


②美國受經濟危機的衝擊,侵越戰爭受到嚴重挫折,軍事力量被蘇聯趕上,美國在美蘇爭霸中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1969年後的尼克松主義,調整全球軍事部署,收縮亞洲兵力,1973年從越南撤軍,1979年同中國建交。


(3)第三階段(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國強硬,蘇聯全面收縮。


①在核戰略和核軍備方面,美國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通過以高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軍備競賽,從而拖垮經濟力量相對落後的蘇聯。在爭奪第三世界方面,美國立足於在軍事上打小規模的局部戰爭,打擊親蘇政權。


②蘇聯由於國內經濟發展緩慢,在與美國的爭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執政後,開始放棄爭奪軍事優勢的做法,轉為裁減軍備,從對外擴張轉向全面收縮。


3.美蘇爭霸中在世界範圍內的全面爭奪


(1)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蘇「冷戰」對峙,在世界範圍內激烈爭奪,教材重點敘述了美蘇在歐洲的爭奪,也涉及亞洲的部分活動,進入50年代中期以後,美蘇爭奪開始具有全球意義,在非洲、阿拉伯地區、拉丁美洲都有美蘇爭奪的影子。


(2)美蘇的爭奪手段包括經濟、政治、思想、科技、文藝、宗教等,其目的是展示自己社會制度的優越性,醜化對方的形象,最終擊敗對手,美蘇爭霸在當時已經滲透到世界的角角落落。


(3)美蘇的爭奪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蘇聯代表著社會主義陣營,而美國代表著資本主義陣營,兩國關係既有爭霸的一面,也有兩種社會制度競爭的一面。

. END .



中國共產黨的歷次會議大總結(上),需要的拿走吧!


中國共產黨的歷次會議大總結(下),建議收藏!



-END-


聲明:本文由高中歷史整理編輯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中歷史老師 的精彩文章:

每日真題丨聽說你今天有些小確幸?一起來打卡吧!

TAG:高中歷史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