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哭泣,你做的對么?

孩子哭泣,你做的對么?

孩子哭泣時,你做的對么

孩子從出生起,是以大哭來迎接這個世界的,哭聲是新生兒阿普加評分標準之一,哭聲響亮可以給評分增加2分。從出生起,哭是孩子與這個世界的有效溝通,餓了,尿了,冷了,熱了統統都以不同的哭聲來向外界表達。「會哭的小孩子有奶吃」是耳熟能詳的諺語。

漸漸大了,孩子會用更高級的語言來表達他的情感,哭泣的時間比嬰兒期短了,但在多數場合,孩子會用哭泣來表達自己,此時,作為家長的你,對孩子哭泣後的反饋,你做的對么?

人的身體可以說是一架精巧絕妙的機器,笑、哭、打嗝、呵欠這些很小的行為貫穿於人生始終。哭作為人類獨特的能力,包含著大音量的哭、低聲啜泣和情緒崩潰等狀態。成年人對於哭泣多數時候是克制的。處於身體傷害時而哭泣的成年人,往往心裡因素佔了更主要的原因。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孩子、有意還是無意,哭泣的目的多是為了尋求幫助,這種幫助包括身體和心理上的。不同的是,成年人的哭泣表現的更為隱秘,一般多發生於一私密的場所,面向特定的對象。

跟短促片段的笑聲不一樣,哭泣是一種持續的、以1-2秒的頻率伴隨著呼吸而進行的。人身體上並沒有控制哭泣的開關,對於兒童或成人而言,立即停止其哭泣是很難的,哭會帶來更多的哭,這就是我們常見的「越哭越傷心」,自控力在哭泣面前常常束手無策。我們知道出聲的大哭是為了尋求幫助,那演化到後來的無聲的啜泣又是為何?從生理學上解釋,淚水中含有一種溶菌酶,是可以清潔和潤滑眼睛的一種自身抗菌劑。

多組證據表明眼淚中有種「神經增長因子」物質,該物質可以調節促進中樞神經及周圍神經元的發育、分化、生長等。一些老年人常常會提到,小時好哭的孩子長大了後很多都很聰明。聯繫到「神經生長因子」,老人的說法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支撐。在角膜受傷後,神經增長因子將會集中在淚水、淚腺、角膜中,可見該物質對康復的重要性。《Curious behavior》一書的作者Provin認為,神經生長因子可以像情緒信號一樣調控抑鬱。我們常常聽到「哭出來就好了」,就是源於淚水中的「神經生長因子」。

以上是從生理角度解釋了「哭泣」的發生和影響。現在的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幼兒的智力教育投入了過多精力,而對幼兒的情緒表達和控制力培養往往存在一定的忽視現象(筆者在此業要反思了)。人從出生始就要在一定的社會中生存,人需要根據社會需要理解、表達並調節自己的情緒活動,以達到與社會預期相適應的目的。幼兒時期情緒社會化的程度對其後面的人生影響深遠,可見情感教育在幼兒階段的重要性。

幼兒哭泣常見的有以下情形:1.和其他小朋友活動過程中;2.在特定的情境中,現實與自我需求不符;3.幼兒自身活動中。以第一種情況為例,孩子在遊戲或手工中沒做好,受到批評後,會大哭。這個時候要怎麼處理。筆者給出了一個案例《鴨子與飛鳥》該案例中的孩子跟小朋友一起學習舞蹈過程時跳不好,被其他小朋友嘲笑:

跟兒子回家路上,兒子鼓著嘴,皺著眉,看著前方,說「被別人嘲笑的感覺,真討厭。」

「咋了,是跳不好,被同學笑了?」

「嗯!」

「這有什麼,這不是什麼問題,下次跟著教練好好做就是了!」

看他不作聲,我又繼續了:「我小時候也老是被嘲笑,我學不好,倒數呢,後來努力,就很棒了!」

「哼!」

看他嘴巴還是鼓鼓的,我還要繼續啊。

「你玩的斗獸棋裡面誰最厲害?」

「斗獸棋大象最厲害又怎樣,還不是怕小老鼠!」

「就是呀,你也看到了,看起來大象最厲害,但怕小老鼠呀,說明什麼,倆者沒有可比性呀!你覺得老鼠拿自己的小鼻子跟大象的長鼻子比較,結果沒大象的長,就難受,這樣有意思么?」

「沒意思。」

「肯定沒意義呀,你再看看鴨子開心的在水裡游,它們看天上飛的鳥,是不是每天在水裡哭泣呀,嫌棄自己不會飛啊?」

「不會,鴨子在水裡就能獲得食物。」

「那人也一樣啊,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沒有可比性,我們只要堅持做下去就好了。你還難受么?兒子?」

「你猜猜,我難不難受?」

「你這樣說,就肯定不難受了,對吧?」

「哈哈,你猜對了!」

對於第二種情形,長發生於家庭以外的公共場合,比如需要保持安靜的場合如公共餐廳。以這種情況為例,筆者將給出第二個案例《早餐》,該案例發生於某餐廳早高峰人比較多時:

去樓下早飯,正趕上高峰期,我們找了一個靠邊的桌子,兒子坐下,我去端湯包。準備開吃的時候,也是一個小女孩跟著媽媽過來坐在我們對面。見此狀,兒子馬上嘟囔起了嘴,皺著眉頭從椅子上下來,站到一邊跟我說:我不想和別人一起吃飯。

告訴兒子「你先數一數,這裡面有多少桌子。」看了一圈「12張。」

「好吧,十二張桌子,現在有40多個人,不可能獨自佔一張桌子的。你看看其他人,他們都是多人坐一起的。」

「他們是朋友啊!」

「哦,這樣啊,也不一定都是朋友。那你願意讓別人餓著肚子等你吃完么?還是你就站在一邊等著她們吃完咱倆再吃么?」

「不願意!」

「那你說應該怎麼辦?」

「坐一起吃吧。」

「嗯,你吃過食堂么,媽媽以前吃食堂,中午很多人,桌子不夠用,大家都很餓,我們找個椅子坐下就吃。同桌的有數學專業的,中文系的,社科的,基本都不認識。」

「我知道了,要一起坐著吃!」

對於第三種情形,常常發生於幼兒自己活動時,常見的有幼兒自己在家玩玩具會發火和生氣。比如,遇到某個問題解決不了,或者孩子看電視時間長了,家長在阻止其繼續看電視時,幼兒會以哭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在筆者接觸的此類案例中,以看電視為例,家長常常不理會孩子的非理性需求,任由其哭。有的孩子會跟著家長後面哭,有的會自己跑到房間哭。孩子邊哭時會邊關注家長的反應,此時見家長不理會,哭聲會漸漸小,不久停止。這種處理方式是在告訴孩子,你哭沒用,不給看就是不給看。久而久之,孩子將會減少用哭泣來表達情緒。

最後,家長在對待孩子哭泣時務必要根據實際情況作出處理,幼兒期形成的如「抗挫折能力、情緒社會化能力、共情能力」等會影響其以後的人生,對於如何謹慎智慧的處理「孩子哭泣」現象,願筆者以上所寫能給讀者一定啟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跟時老師學地理 的精彩文章:

TAG:跟時老師學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