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為什麼基於聽覺實現的語音交互的「入耳式計算機」,可能成為可穿戴設備的最終形態?

為什麼基於聽覺實現的語音交互的「入耳式計算機」,可能成為可穿戴設備的最終形態?

2016 年 10 月,初創公司「Doppler Labs」(以下簡稱:多普勒),為科技界大佬們送來了公司開發的可穿戴耳機產品,這些大佬包括: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時任 CEO 納德拉,蘋果互聯網首席執行官艾迪庫伊、蘋果Beats耳機組負責人吉米伊維恩,以及亞馬遜、Facebook、Google 和騰訊的幾位高管。

當時的版本是多普勒 Here One 無線耳塞的預生產版本,其具備降噪功能,並能放大房間內某個人的聲音,即使這個人與耳塞佩戴者所講語種不同。測試時,多普勒職員用西班牙語問一個問題後,大約半秒鐘後,佩戴者便能聽到電腦翻譯出的英文。

此後,至少有兩家公司嘗試對多普勒完成收購,但沒有一家能夠依靠較高的收購價格,來說服多普勒放棄發布重大新品的夢想。由於銷售未能起飛,一年後該公司被關閉。但這不是故事的結局,團隊解散後的幾周內,超過一半的多普勒頂級技術人員都在為科技巨頭們工作。

據外媒報道,亞馬遜,蘋果和 Google都有各自的高優先順序項目,以便在搶在多普勒前面完成這類可穿戴設備的研發。消息人士稱,這三款產品都致力於將助聽器的實用性與一對高端耳機的娛樂價值相結合的產品。

同時,上述三家公司已宣布進入醫療保健計劃,他們可以添加健身和健康監測感測器,完成計步及人體氧分飽和度測量。雖然,集合這些功能的產品可能需要數年才能成熟落地,但如果有可能創建一種通用的入耳式計算機,能夠幫助消費者從「智能手機」中解放出來,相信會有很多人願意嘗試。

「這種可穿戴設備的最終形態,是具備『竊取使用智能手機時間』能力的,」多普勒前音頻工程主管 Gints Klimanis 表示。「智能手機可能不會完全消失,但語音命令和聽覺的結合可能成為任何自發交互的主要介面。」

亞馬遜,蘋果,谷歌和微軟的發言人均拒絕對本文發表評論。

在五年的時間裡,多普勒和其他創業公司一直在努力,希望結合良好的聲音質量、電池壽命和酷炫因素製造出有可能流行的大眾產品。事實上,為什麼大家突然對語音交互可穿戴設備感興趣?因為亞馬遜的 Alexa,Apple 的 Siri,Google 智能助理和微軟的 Cortana 等個人語音助手,逐漸引發 iPhone 推出觸摸屏以來最大的交互革命。

Strategy Analytics 的分析師 Cliff Raskind 表示,我們希望在沒有「觸控」參與的情況下,讓用戶使用語音交互技術,這也使得智能揚聲器成為近年來發展最快的新硬體市場之一。到 2023 年,63% 的美國家庭將擁有像 Amazon Echo 或 Google Home 這樣的設備,高於 2014 年的 0.03% 和 2017 年的16%。

Comscore 預測,五年後,將有一半美國人在使用谷歌搜索時,使用語音輸入搜索內容。根據Juniper Research的數據,配合語音查詢而投放的廣告市場將達到 120 億美元,這些預測甚至都沒有考慮到,因未來消費者將電腦放在耳邊而帶來的更長的設備喚醒時間。


「耳朵」能做什麼

「科技公司可以用耳朵做更多的事情,不止是聽音樂和打電話,」Satjiv Chahil 說道。Satjiv 是前蘋果營銷主管,近幾年為助聽器製造商 Starkey Hearing Technologies 提供諮詢服務。「這是為了讓你的虛擬助手全天在客戶的耳邊低語,同時也增強他們的健康和福祉。」

耳朵有一些有價值的特性:它們距離嘴只有幾英寸,所以它們可以比整個房間的智能揚聲器更好地理解人的話語。與眼睛不同,即使人睡著了,耳朵仍在工作,所以這是可同時實現「多任務處理」的器官。

移動社交發展至今,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開車時試圖發簡訊,其中大多數人在談話或口述信息時,都可同時保證安全駕駛——包括唱歌或與後排乘客的聊天聊天。此外,耳朵不在人臉正面,因此未來的 Jony Ive 可能更容易為耳朵設計出時尚產品,甚至接近隱形的產品。

這些只是表面優勢。通過使用適合的感測器和演算法,可穿戴設備能夠判斷人的頭部是指向面前的商店貨架還是路邊的廣告牌。同時,「添加一個心率監測器來測量壓力、利用腦電圖感測器來分析空間大腦活動,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知道用戶在想什麼。」杜比實驗室的首席科學家 Poppy Crum 說道。

未來人工智慧演算法的增強以及數據量的增加,將比現階段更能理解人類話語究竟想表達什麼。總部位於英國劍橋的一家名為 Audio Analytic 的初創公司,其設備已經能夠識別窗戶破碎或嬰兒哭鬧的聲音。按照這個速度,亞馬遜不久就可以在聽到咳嗽時向用戶發送 Robitussin(感冒咳嗽類藥品品牌)廣告。


多普勒倒下了後,更多玩家站起來了

多普勒雖然解散了,但可穿戴市場的「生命體征」卻變得越來越強烈。

音頻技術人員的薪水正在飆升,大型科技公司通常要支付 20 萬美元的年薪,才能挖來創業公司或傳統助聽器公司的頂尖人才。高通在 3 月份推出了第一款專為可穿戴產品設計的晶元,並宣布了這個晶元系列部分發展計劃,其他公司預計將在今年年底推出此類產品。

亞馬遜,Google 和蘋果公司也在搶佔人才、加快發展速度。三位前多普勒員工表示,亞馬遜已經為此建立了一支由 70 名員工組成的團隊,雖然谷歌的硬體團隊主要在 Pixel Buds 和其他產品上發力,但Google 的 X 部門正在努力開發完全獨立的入耳式計算機。

而市值剛剛破萬億美元的蘋果公司,也在摸索入耳式計算機的未來形式。據 Bloomberg 報道,該公司將在年底前面向音樂愛好者發布高端耳機(可能基於 Beats 品牌),並將推出防水版本的 AirPods 耳機。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可能包括通過對耳機說「嘿,Siri」來激活智能設備的能力。

可穿戴市場的「先驅者們」已經為科技巨頭的到來做好了鋪墊,例如不久前成立的德國公司 Bragi 最近決定停止銷售其可穿戴設備,轉而專攻軟體演算法的研發。

首席執行官 Nikolaj Hviid 說:「當有亞馬遜、蘋果等巨頭直接跟隨你時,你就需要改變一下發力點來避免正面競爭,當然,我也很高興這些公司能夠和我有相同的願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小米上市第二日全天大漲,但長期價值還是未知數
雲業務高歌猛進,為微軟撐起萬億美元市值的希望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