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孫桂芝對腫瘤病因的認識

孫桂芝對腫瘤病因的認識

腫瘤是機體整體性疾病的局部表現,知名專家孫桂芝及其學術繼承人王遜認為,毒、虛、瘀是腫瘤發生根本原因,與外感(多見風、寒、熱)、內傷、飲食、痰濁、瘀血、正虛、惡氣以及瘀滯等八個方面密切相關。

孫桂芝對腫瘤病因的認識

孫桂芝對腫瘤病因的認識

孫桂芝,女。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1964年畢業於山東醫學院,1971年進入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內科工作。是第二批博士後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指導老師,第四、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指導老師。榮獲中醫科學院岐黃獎、中醫科學院唐氏中醫藥發展獎、中醫科學院榮譽首席研究員等。採用整體辨證和微觀辨病相結合診治,確立了扶正培本治則與方葯的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及系統研究。創建了健脾益腎,扶正培本法配合化療治療腫瘤的系列研究。

第四、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孫桂芝教授從事腫瘤臨床實踐54年,北京孫桂芝中醫腫瘤所所長王遜繼承孫老經驗及觀點,認為腫瘤產生的病因病機不外以下八點:

外感致病

風邪:《靈樞·九針論》記載:「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之中,為瘤病也。」單純的八風之邪不至於「為瘤病」,八風之邪停留於經絡中與痰濁、瘀血相搏才會變生瘤病。

寒邪:《靈樞·百病始生》記載:「黃帝曰:積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

熱邪:《靈樞·刺節真邪》記載:「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瘤……合而為腸瘤……為昔瘤……則為骨瘤……無熱則為肉瘤。」這裡指出,寒與熱邪相搏,合而致病。

張從正《儒門事親》云:「且俗謂噎食一證,在《內經》苦無多語,惟曰三陽結,謂之膈。三陽者,謂大腸、小腸、膀胱也;結,謂結熱也。小腸熱結則血脈躁;大腸熱結則後不圊;膀胱熱結則津液涸;三陽既結則前後閉塞。下既不通,必反上行,此所以噎食不下,縱下而復出也。」酒乃大辛大熱之飲品,若過量飲用,可直接灼傷胃腸,也可化熱化火,致熱毒內蘊,傷津耗液。故喻嘉言《寓意草》云:「滾酒從喉而入,日將上脘燒灼,有熱腐之象,而生氣不存,窄隘有加,只能飲水而不能納谷者有之。此所以多成膈症也。」

內傷致病

王遜說:孫桂芝認為內傷致病多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活動。七情變化異常,可使人體氣機升降失常,臟腑功能紊亂。中醫古代文獻對七情與腫瘤發生、發展的關係有較為詳細、深入的論述。《靈樞·百病始生》云:「若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主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裹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澀成矣。」關於噎膈的病機,《素問·通評虛實論》指出:「膈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王肯堂也認為:「由憂鬱不開,思慮太過,忿怒不申,驚恐變故,以致氣血並結於上焦,而噎膈之症成矣。」對於乳岩與情致的關係,陳實功在《外科正宗》中指出:「乳岩由於憂思鬱結,所願不遂,肝脾氣逆,以致經絡阻塞,結積成核。」清代醫家王維德在《外科證治全生集》中曰:「陰寒結痰,此因哀哭憂愁,患難驚恐所致。」

飲食失宜致病

宋代醫家嚴用和在《濟生方》中寫道:「過餐五味,魚腥乳酪,強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則積結為癥瘕。」明代醫家喻嘉言在《寓意草》中亦云:「過飲,多成膈症,人皆知之。」在生活中,孫桂芝認為長期的飲食不正常,也可引起癌症的發生。

痰濁致病

《靈樞·百病始生》中有「寒氣傷人於腸胃……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的記載,這裡的「汁沫」即後世所說的痰。陳實功在《外科正宗·癭瘤論》則指出:「又一種粉瘤,作紅粉色,多生耳項前後,亦有生於下體者,全是痰氣凝結而成。」孫桂芝認為痰濁致病也是臨床常見的致病因素。

瘀血致病

明代醫家徐春甫在《古今醫統大全》中論述噎膈時曰:「凡食下有礙,覺屈曲而下,微作痛,此必有死血。」明代醫家武之望在《濟陰綱目》中云:「血瘀在內,則時時體熱面黃,瘀久不消,則為積聚癥瘕矣。」清代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說:「無論何處,皆有氣血……氣無形不能結塊,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塊。」

瘀血與痰濁常合而致病。元代醫家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指出:「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死血。」明·李梃在《醫學入門》中提到:「氣不能作塊成聚,塊乃痰與食積、死血有形之物而成,積聚癥瘕一也。」清代外科醫家高秉鈞在《瘍科心得集》也指出:「癌瘤者,非陰陽正氣所結腫,乃五臟瘀血、濁氣痰滯而成。」孫桂芝認為瘀血是腫瘤發病的重要因素。

正虛致病

《素問·評熱病論》中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丹波元堅釋曰:「此非邪湊則氣虛之謂,言氣所虛處,邪必湊之。」邪,即邪氣,包括了六淫病邪,以及食積、蟲積、水飲、痰濁、瘀血和情志內傷等引起臟腑、經絡、氣血功能失調的有害因素。正,即正氣,主要指人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抗邪能力、康復能力。「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這句經文強調了正氣在發病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主導地位。孫桂芝認為正氣不足是內在因素,是發病的根本,而邪氣的侵入是外部因素,是發病的條件。

惡氣致病

同樣是氣滯、痰濁、血瘀等致病,為何腫瘤與其他疾病有著重大差異?孫桂芝認為「惡氣說」可以作為一種較為合理的解釋。早在《內經》中就有關於惡氣與腫瘤關係的論述。《靈樞·水脹篇》曰:「腸覃者,寒氣客於腸外……惡氣乃起,息肉乃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如懷子狀,按之則堅,推之則移。」《靈樞·五變》曰:「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則腸胃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作。」

王遜總結孫桂芝的觀點,認為以上七種因素,在腫瘤的形成過程中,很少單獨起作用,往往相互交織、協同作用。明代醫家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提到:「風寒外感之邪,亦能成積。」但又云:「不止飲食之滯,非寒未必成積,而風寒之邪,非食未必成形,故必以食遇寒,以寒遇食……而積斯成矣。」

關於腫瘤產生的綜合性致病因素,《靈樞·百病始生》記載:「黃帝曰:積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黃帝曰:其成積奈何?岐伯曰: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血脈凝澀則寒氣上入於腸胃,入於腸胃則脹,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卒然多食飲則脈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摶(tuan音團),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卒然外中於寒,若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裹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從這段論述可知,積聚的形成涉及寒邪、飲食、痰濁、瘀血及情志等多種因素,這段話是對腫瘤多因素致病的經典論述。

瘀滯致病

王遜繼承孫桂芝的觀點認為:百病皆生於氣。氣滯血停,氣血瘀滯,為腫瘤的發生髮展創造了條件。癌毒本身具有善於增殖結塊的特點,一旦血流滯緩,就更增加了癌毒增殖結塊發生的幾率。氣血瘀滯又必然影響機體水飲津液的正常運行,導致水濕停聚,形成痰凝濕阻水停等系列變化。腫瘤形成後阻礙經絡通道,影響氣血正常運行,會進一步加重氣血瘀滯。而瘀滯又是癌毒擴散和轉移的適宜環境。氣血瘀滯與腫瘤之間形成惡性循環。瘀滯貫穿於腫瘤的全病程,是腫瘤的最主要病理變化。

王遜說孫桂芝認為腫瘤發生的根本病因是癌毒,正氣虛弱是腫瘤發生形成的決定因素和主要病機,而氣血瘀滯是腫瘤形成發展的重要病理變化。腫瘤的病因可以用三個字概括,即「毒」「虛」「瘀」。下面是王遜所長在臨床中遇到的眾多病例中的一例,整理出來,以供學習。

典型病例

蔡某,女性,42歲。2007年12月21日初診。患者於2002年2月行右乳腺癌根治術,病理報告為浸潤性導管癌,淋巴清掃15個,有14個轉移,雌激素受體(簡稱ER)(+)、孕激素受體(簡稱PR)(+)、上皮生長因子受體(簡稱Cerb-B2)(+),術後進行了化療,一共6個周期,用藥為紫杉醇、表阿黴素、卡鉑。2005年6月右側胸壁出現轉移,同時肺內出現轉移,再次進行6個周期的化療同時進行放療治療,右側胸壁出現破潰,同時胸腔出現少量胸水,在當地醫院給予對症治療,無明顯改善。2007年6月CT檢查發現肝內多發轉移,腦內轉移,骨掃描顯示右第7、8肋骨、第5、6胸椎高度放射濃集。就診時胸壁破潰較嚴重,滲出液較多;X線檢查右胸腔中量胸水。自訴:乏力伴氣短,四肢欠溫,咳嗽少痰,右乳下方疼痛,眠可,納一般,二便調,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

診斷:(氣血雙虧,肺陰不足型)乳岩。

治則:扶正培本,滋陰利水,軟堅散結。

方葯:六君子加橘皮竹茹湯加減:生黃芪30g,沙參15g,當歸10g,炒白朮15g,杭白芍15g,橘皮10g,竹茹10g,枇杷葉15g,玉竹15g,豬苓30g,百合30g,草河車15g,川貝母10g,金銀花15g,炙鱉甲15g,山甲珠8g,煅赭石15g,雞內金30g,生麥芽30g,何首烏15g,三七5g,蘇梗12g,桔梗8g,款冬花6g。14劑。水煎服,每日1劑。

2008年2月24日二診:服藥後一般狀況好轉,破潰處滲出減少,右胸腔仍有少量胸水,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小弦。

治則:健脾利水,軟堅散結。

方葯:四君子加葶藶大棗湯加減:葶藶子15g,大棗5個,豬苓30g,生黃芪30g,炒白朮15g,党參10g,升麻5g,炒柴胡8g,當歸10g,杭白芍15g,生蒲黃10g,黃芩10g,凌霄花15g,金銀花15g,山甲珠10g,草河車15g,炙鱉甲15g,生地12g,煅赭石15g,雞內金30g,生麥芽30g,地龍8g,桂枝5g,射干3g。14劑。水煎服,每日1劑。

2008年4月27日三診:自述胸背疼痛,右手指輕微腫脹,晨起頭暈,破潰處仍有少量分泌物,胸水已消散,眠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緩。

治則:疏肝理氣,健脾和營。

方葯:丹梔逍遙散加減:丹皮10g,炒山梔10g,炒柴胡10g,赤芍15g,杭白芍15g,生蒲黃10g,白及15g,金銀花15g,蒲公英15g,生甘草10g,生黃芪30g,何首烏15g,桑螵蛸10g,金蕎麥15g,蜂房5g,龜板15g,骨碎補10g,透骨草10g,羌活10g,獨活10g,川斷10g,桑寄生15g,蓽苃5g,山甲珠10g,生麥芽30g,草河車15g。14劑。水煎服,每日1劑。

2008年10月21日四診:因近期開始口服希羅達,出現化療反應,噁心,納不香,牙痛,頭暈,頭痛,眠可,二便調,體重下降,舌淡紅,苔黃,脈弦細。治擬和胃降逆,益氣健脾。方用橘皮竹茹加四君子湯加減:橘皮10g,竹茹10g,清半夏10g,生蒲黃10g,浮萍10g,太子參15g,生白朮15g,生黃芪30g,炒柴胡8g,升麻5g,當歸10g,炙鱉甲15g,蘇木5g,地龍6g,白芷10g,蜂房5g,桑螵蛸10g,山甲珠10g,天麻15g,全蠍5g,蜈蚣1條,生甘草10g,煅赭石15g,雞內金30g,旋覆花10g,金蕎麥15g。14劑。水煎服,每日1劑。

2008年12月21日五診:病情穩定,一般情況好,胸壁破潰處已癒合,CT顯示肝內腫塊已縮小,腦部腫瘤穩定無增長。仍感晨起頭痛,眠可,納佳,肩背疼痛好轉,二便調,舌淡紅,少苔,脈沉細。治擬:健脾益氣,通絡止痛。方用四君子加二黃湯加減:生黃芪30g,何首烏15g,黃精15g,天冬12g,天麻10g,桂枝5g,清半夏10g,炒白朮15g,生蒲黃10g,蜂房4g,白芷10g,制鱉甲15g,山甲珠8g,川芎10g,防風10g,全蠍5g,蜈蚣1條,葛根10g,桑螵蛸10g,桑葚30g,三七5g,升麻5g,豬苓30g,澤瀉15g,草河車15g。14劑。水煎服,每日1劑。

乳腺癌的病程總體說來進展緩慢,現今在個體化方案積極有效的治療下,絕大部分患者遠期療效較好,可獲得長期生存。但仍有部分患者可能複發與轉移,醫者應做到未病而先治,即治未病;根據人體臟腑之間存在乘侮的複雜聯繫,預見到一臟有病可以影響到相關的臟腑。王遜認為此乳癌患者因正虛而邪入致病,經手術創傷氣血受損,正氣更是受挫,放化療對殘餘癌細胞殺傷的同時,正氣亦受損嚴重,故而王遜認為乳癌術後辨證之本,整體屬虛是其基本的一個方面。癌細胞蟄伏於臟腑之中,是為邪滯之一。術後放化療,其葯毒續擾為邪滯之二。病者體內代謝不斷產生濕熱濁痰,痰瘀膠結為毒,為邪滯之三,故而邪滯亦是乳癌術後辨證之本,「正虛,邪滯」均是病本。在臨床治療中,辨證與辨病應相互結合,如首診時胸壁轉移,應在辨證施治基礎上加益氣活血,化瘀解毒之品;上肢瘀腫,加用活血通絡,化瘀消腫之品,如地龍、當歸、川芎;化療後噁心嘔吐,加用益氣和胃,芳香醒脾之品;放療後咳嗽少痰,加用益氣養陰,清肺救燥之品;化療骨髓抑制,血白細胞減少,加用健脾補腎和血肉有情之品;對於該患者出現的肝臟轉移,加用養肝柔肝,破瘀消癥之品;肺轉移加用清肺化濁,逐痰散結之品;骨轉移加用益腎壯骨,祛瘀解毒之品;腦轉移加用平肝醒腦,搜風解毒之品。

在診療該病人時,王遜一再強調不可忽略了氣阻絡脈這個關鍵的病機,採用理氣疏絡這個重要的治則,在辨證用藥的基礎上,配合運用疏肝理氣,疏通乳絡的藥物,使氣血得以流暢,乳絡得以疏通,那麼壅滯自可通暢,郁滯自可暢達,結聚自可消散,堅實或可軟化。 (樊嵐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渴引水漿新解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