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延禧攻略》大火!不僅畫面美哭,竟還原了非遺,這才是真正的中國風!

《延禧攻略》大火!不僅畫面美哭,竟還原了非遺,這才是真正的中國風!

溫馨

 延禧攻略 影視劇配樂

陳國樑 

00:00/01:05

今夏,除了氣溫高漲,

還有一部劇強勢霸屏,持續高熱!

它就是收視率口碑齊飛的

《延禧攻略》

為什麼這麼紅?!

尚且不說女主拒絕傻白甜,

反套路懟天懟地的人設,

還有乾隆和富察皇后,

那對甜死人的帝後cp

單是拒絕大紅大紫,

走上高級灰路線的素雅色調。

高還原度考究有心的布景,

以及如詩如畫的完美比例構圖

就讓人忍不住追下去!

如果說電影

《妖貓傳》

拍出了大唐盛世,

那麼《延禧攻略》

則為我們呈現出一個,

最嚮往的絕美大清!

隨手一個暫停,

就是一副中國風的壁紙。

這還不算完,

除了畫面美,布景美之外,

這部劇還完美的還原了歷史。

大到服裝,小到飾品,

都是清王朝該有的樣子,

經得起史料的考證。

整體的服道化還融入了,

刺繡、緙絲、絨花等,

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

且把崑曲等國粹加入到劇情里,

可謂是極具匠心。

「我希望有一部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戲,

讓觀眾能真的感受到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偉大和美學,

更希望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傳承下去。」

正如製片人於正期盼的那樣,

《延禧攻略》成功完成了,

國產古裝劇的逆襲,

讓歷史重現,讓文化傳承!

01

配色淡雅

刺繡講究

這樣的服裝太高級

曾經的宮斗劇,

喜歡靠服裝顏色來體現出階級之分。

所以,我們經常能看到,

皇上穿著明黃色的朝服,

上朝,吃飯,逛後宮。

皇后妃嬪們則一眾的大紅大紫,

盡顯「雍容華貴」。

不過這樣是極其不符合歷史的,

在清朝,尤其是乾隆時期,

男士的服裝都較為簡潔,

流行的顏色是絳色

就是《延禧攻略》中,

皇帝所穿的顏色。

女性日常的服裝,

則偏向於石青色

看起來更加沉穩。

在清朝,

真正能體現出階級感的,

並不是服裝顏色,而是細節,

比如點綴裝飾刺繡手法等。

說起刺繡,在《延禧攻略》中,

光是劇中最普通的宮女服,

就用了多種不同的綉法。

從傳統的

京綉、宮廷綉,

到緙絲、手推綉、打籽綉、盤金綉。

在經驗豐富的老綉工的手下,

一段可觀可感、可以觸摸的歷史,

便躍然於眼前。

一針一線皆為講究,

中國刺繡工藝的博大精深,

在這一刻體現的淋漓盡致。

京綉又稱為宮綉,因其供於宮廷,所以具有嚴格的藝術審美標準和規範。繡的方法上講究慢工出細活;圖案精細秀麗、形象逼真,內容上要求「圖必有意,紋必吉祥」。

02

專業緙絲工藝

高度還原歷史

這樣的配飾太好看

據記載,乾隆四十年選秀女時曾說過:

「旗婦一耳戴三鉗,

原系滿洲舊風,斷不可改飾。

朕選包衣佐領之秀女,皆戴一墜子,

並相沿至於一耳一鉗,

則竟非滿洲矣,立行禁止。」

所謂的

「一耳戴三鉗」

是指滿族婦女

要在每隻耳朵上扎三個孔,

帶上三隻耳環。

這種習俗每個滿族婦女都要遵守,

直到清朝中後期也不曾更改。

《延禧攻略》里,

上至皇后下至宮女都做到了這一點,

而且她們佩戴的耳環,

都是當時最流行的大顆珍珠,

每串兩顆的樣式。

除了耳環外,

劇中其他的配飾,

也高度還原了歷史。

宋春麗飾演的太后手中所握扇子

與清沙面貼絹仙鶴桃樹圖團扇對比

譚卓飾演高貴妃手中所握扇子

與清代紅色緙絲烏木雕花柄團扇對比

不要小看這些仿製的團扇,

他們都是由素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稱的

宮廷緙絲手藝製作而成的。

蘇州緙絲織造技曾在2006年,

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緙絲又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

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了發揚這流傳

2000多年的手藝,

也為了高度還原歷史,

《延禧攻略》找來了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傳承人--

顧建東先生作為指導。

還有繡房里那些織布機,緙絲機,

刺繡的架子,都與歷史同步。

古色古香,精緻真實,

彷彿瞬間就能回到那個年代。

03

絨花精緻

審美提升

這樣的髮型太養眼

清宮戲一直飽受人詬病的一點,

就是女子們的髮型和頭飾基本沒對過。

《還珠格格》里土到掉渣的大花,

配上黑色梯形的框子,

就成了所謂的旗頭

這樣的旗頭,

其實是慈禧之後才出現的款式。

乾隆時期的女性們,

大部分都梳著「小兩把頭」。

「小兩把頭」需要用本人頭髮梳成,

所以無法佩戴較重的金銀首飾,

只能在上面佩戴絨花

《延禧攻略》里,

秦嵐扮演的皇后便十分貼近史實。

一直崇尚節儉的她通常

「以通草絨花為飾,不御珠翠」

其他角色亦是一樣,

都是兩把頭加絨花的標準扮相。

絨花諧音

「榮華」

寓意著吉祥富貴,

是南京傳統的手工藝品,

被稱為「髮髻上的南京」

別看這絨花不大,

製作手法卻十分特殊。

要先用蠶絲染色成絨,

再用鋼絲勾條。

直到現在都無法使用機器生產,

只能純靠手工製作。

2006年被江蘇省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劇中所有的絨花頭飾,

都是由絨花工藝大師、

「南京最後的絨花匠人」趙樹憲

參照故宮博物院館藏實物手工所制。

在還原歷史的的基礎上,

把大清的素美和淡雅娓娓道來。

除了絨花,

點翠也是康乾盛世中,

最常見的頭飾之一。

為了還原翠鳥的美麗,

也為了環保,

《延禧攻略》劇組買了人工毛

一點點染色,一根根粘貼,

便形成了如此精緻的點翠頭飾。

這樣的匠人匠心,

不僅道出了歷史,

還驚艷了時光。

04

傳播國粹

傳承文化

這部劇太有心了

高貴妃(譚卓飾)雖平時盛氣凌人,

但是唱起《貴妃醉酒》時,

卻華麗婉轉,裊娜情深,

讓皇上都不禁迷醉沉淪。

《貴妃醉酒》屬於崑曲,

崑曲於600年前興起於江南

是文人雅士頗為喜歡的戲曲種類。

乾隆時期,崑曲尤為鼎盛,

一度成為「百戲之祖」

2006年,崑劇經國務院批准,

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時間,曾經被歲月壓迫的崑曲,

又重返人們的眼中。

「崑曲作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如果能夠通過劇集被大眾注意到,

那將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毫無經驗的譚卓,

在跟著老師學習的過程中,

深刻感受到了國粹的魅力。

現在的她,

已經加入到拯救崑曲的大部隊中,

同大家一起,

把國粹守護到底。

提起高貴妃,

除了高唱崑曲外,

還有一個經典的場面,

便是她獻給太后的那場、

動人心魄的「火樹銀花」。

「火樹銀花」學名打樹花

是一種流傳於河北蔚縣的古老社火,

距今已有500餘年歷史,

是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不懼火焰的鐵匠們,

1600多攝氏度的鐵水,

潑灑到城牆上。

一瞬間火花四濺,

彷彿整個城牆都要炸裂一般,

奪目,璀璨。

《延禧攻略》

是打樹花技藝的熒幕首秀

前來表演的匠人們,

大多年過花甲

他們不顧辛勞,不懼火光,

把這場秀演繹的完美。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曾經,李白用寥寥幾句,

便讓世人愛上了這門藝術。

「好害怕有一天我們沒了,

這個文化也消失了,

這個年輕人沒人愛學,

希望通過電視劇

讓大家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到底有多美」。

如今《延禧攻略》和樸實的匠人們,

用一場戲的時間,

讓人們重新了解到打樹花的美麗。

相信一切都會如他們所願。

文化和國粹,

終會被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雖然很多人對製片人於正頗有微詞,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

是《延禧攻略》把

那些沒有光環,沒有高薪

一生都在勤勤懇懇,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匠人們,

推到了我們的眼前。

讓這些中華傳統文化里的

就快被遺忘的珍珠,

再次散發出奪目的光芒。

不僅如此,在《延禧攻略》播出後,

百家講壇等歷史節目,

關於清朝的歷史書,

都成為暢銷款,爆款。

人們擔心的,

中華的歷史被遺忘的情況,

已慢慢有了好轉。

我們的泱泱中華,

有著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歷史和文化,

在這網路化的快節奏時代里,

它需要以電視劇或是電影

這種喜聞樂見的形式,

傳播下去,傳承下去。

在《延禧攻略》完成逆襲後,

我們也有理由相信,

接下來還會有更多的良心劇集出現,

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的更遠更廣。

素材來源:匠心之城,豆瓣@李小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易 的精彩文章:

牌匾書法,古色古香!
人民日報:國內「書法大師」們到底有多野?

TAG:書法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