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有四類「鍾」,你能細數幾種?

道教有四類「鍾」,你能細數幾種?

在中國傳統的道觀建築中,歷來有「左鍾右鼓」之稱。清晨先擊鐘後擊鼓,晚上先擊鼓後擊鐘,故又稱之「晨鐘暮鼓」。而道教宮觀里的鐘,一般分大鐘、報鍾、懺鍾、帝鍾四種。懺鍾、帝鍾用於道場中,而大鐘與報鍾卻用於開靜止靜。

一、大鐘

又稱撞鐘,通常高約1.5米,直徑約0.6米,懸掛在鐘樓之上。用於召集道眾,朝夕報時。大鐘的上部雕有龍頭,稱為釣手,下部有相對的二卒蓮花狀撞座,亦稱八葉,兩座以兩條文叉呈直角的條帶相連結,稱六道;又在上部列有環狀的小突起物,稱之為乳郭;從撞座以下稱為草間,下緣稱駒爪。道教一般非十方叢林不可懸掛大鐘大鼓,故而有「鍾板叢林」之說。叢林懸掛大鐘大鼓,一般在三十、十四晚止靜,初一、十五開靜用之,稱之為「開大靜、止大靜」。

二、報鍾

報鍾比大鐘小些,一般懸掛於大殿殿前,主要用於報時之用。道教叢林除初一、十五開大靜,三十、十四止大靜用大鐘外,平時開靜止靜用報鍾。稱「開小靜」、「止小靜」。

三、懺鍾

懺鍾是懸掛在殿鼓左邊的小型鐘,多用於法事道場中。因為道教拜誥禮懺時多以懺鍾及殿鼓提朝,故而稱之「懺鍾」。懺鍾一般以雨點聲為敲擊板點。這一伴奏形式,是古時祭祀樂中商鐘的延續和變遷,古時是豎在木座上手中拿著敲的。道教的懺鍾到現在還一直是豎在木座上敲的。

四、帝鍾

所謂帝鍾同報鍾、大鐘式形大致相同,只是下口非蓮花狀而是圓平口,要比懺鍾還小。帝鍾一般是拿在手裡的,故而頂部多有一寸來長的法杵,是手執之處。帝鍾內有一長形金屬撞擊物,是由線同帝鐘頂部相連,一旦手晃動,帝鍾便在其撞擊中發出悅耳的聲音,其實這就是現在法事中經師用的鈴子。

在道教的壁畫、經典等文物中,我們能發現手執帝鐘的神靈,帝鍾是神仙們手內的一種法物。道教經單上將帝鍾放在左邊稱琳,放經單右邊稱琅,有的帝鐘上還刻有符咒、神像、經文以及裝飾有金銀玉器,光彩照人,故而有「琳琅滿目」之讚譽。道教法事中帝鍾是由表白執掌著,響動也有嚴格的定製,一般在呤詠提綱、舉天尊等處用「風吹鈴子」,在誦經、禮誥、朝懺等處用「滴水鈴子」,且在嘆文處唯用鈴子伴奏,是道教法事中用處比較廣泛的法器。

(道教之音編輯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人生需要活得恰到好處
大暑已至,一年中最熱時節來襲,你做好防暑準備了嗎?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