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戰部分數據:蘇聯根本不是德國的對手,美國才是決定性力量

二戰部分數據:蘇聯根本不是德國的對手,美國才是決定性力量

原標題:二戰部分數據:蘇聯根本不是德國的對手,美國才是決定性力量



1938年,世界七大強國戰爭潛力對比:


美國41.7% 德國14.4%蘇聯14.0%英國10.2% 法國4.2% 日本3.5%義大利2.5%


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英國首相丘吉爾聽到這個消息立刻說:「我要聯合蘇聯打敗希特勒」。人們提醒他:「斯大林也是魔鬼」,丘吉爾回答了一句名言:「即使與魔鬼合作,我也要首先打敗希特勒!」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對美國宣戰,德國第二天也對美國宣戰。丘吉爾聽到這個消息後說的一句話也極其著名:「我們終於贏了」。歷史記載:「那一夜,丘吉爾睡了一個好覺」。


為什麼丘吉爾要「首先打敗希特勒」?


為什麼美國一參戰,丘吉爾就說「我們終於贏了」?


以下,全部以數據說明這些問題。


首先對比德國和蘇聯的生產效率,僅從產量和勞動力人數對比,蘇聯就「不配當英美的敵人」。


有關的統計數據,列表如下:


表一 二戰期間德國和蘇聯的原料生產對比


煤炭(億噸) 鋼(萬噸) 鋁(萬噸)


德國 蘇聯 德國 蘇聯 德國 蘇聯


1941 3.155 1.514 2820 1790 23.36 ---

1942 3.179 0.755 2870 810 26.40 5.17


1943 3.404 0.931 3060 850 25.00 6.23


1944 3.476 1.215 2580 1090 24.53 8.27


1945 -- 1.493 --- 1230 --- 8.63


表二 二戰期間德國和蘇聯的勞動力對比(萬人)


工業勞動力 外國勞動力 勞動力合計


德國 蘇聯 德國 蘇聯 德國 蘇聯


1941 1290 1100 350 0 1640 1100


1942 1160 720 460 5 1620 725


1943 1110 750 570 20 1680 770

1944 1040 820 760 80 1800 900


1945 --- 950 --- 290 --- 1240


表三 二戰期間美國《租借法案》支援蘇聯的物資清單


飛機 14,795架 坦克 7,056輛 吉普車 51,503輛


卡車 375,883輛 汽車 35,170輛 拖拉機 8,071輛


火炮 8,218門 機關槍 131,633挺 爆炸物 345,735噸


建築設備 10,910,000噸 鐵路貨車 11,155輛 火車車頭 1,981輛


運輸船 90艘 反潛艦隻 105艘 魚雷艇 197艘


船用發動機 7,784套 糧食 4,478,000噸 非鐵金屬 802,000噸


石油製品 2,670,000噸 化學物質 842,000噸 棉花 106,893,000噸

皮革 49,860噸 輪胎 3,786,000條 軍鞋 15,417,001雙


機械與裝備 1,078,965,000噸


注意最後一項:美國贈送給蘇聯的「機械與設備」多達10.78億噸,重建了蘇聯工業。蘇德戰爭爆發僅僅四個月,蘇聯的工業就被德國人佔領或摧毀了。美國提供設備,在遠東幫助蘇聯再建了一批工廠。


表六 二戰期間的各國GDP數據


二戰期間的歐洲各國政府的權威數據: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The Economics of World War II: Six Great Powers i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作者:Mark Harrison)中的數據如下表。


英國人的美國GDP數據與美國官方數據有差異,下表的「美國政府」一行數據來自美國商務部,標為紅色。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義大利 147 144 145 137 117 92


日本 192 196 197 194 189 144


德國 387 412 417 426 437 310

蘇聯 417 359 274 305 362 343


英國 316 344 353 361 346 331


美國 943 1094 1235 1399 1499 1474


美國政府 1014 1267 1619 1986 2198 2230



說明:


1. 蘇聯數據歷來存在水分,多大的水分至今也不清楚。上表中德國英國蘇聯差不多,日本義大利較少。


2. 即使按照英國人的數據(黑色),美國一個國家的GDP,也始終超過軸心國德意日三國的總和。


3. 在1945年,美國的GDP是日本的10倍,其他5國的總和。如果採納美國政府數據,則差距更大。


4. 在1950年,朝鮮戰爭當年,美國GDP 為3793億美元,為中國當年GDP16億美元的 237倍。

表七 蘇聯與美國的鋼鐵產量


為什麼斯大林無論是「柏林封鎖」,還是「朝鮮戰爭」,都沒有真的與英美開戰?事實上,蘇聯在二戰之後直到解體都始終不敢與美國直接衝突:雙方國力差距太大。下表是二戰期間的鋼產量:


年度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蘇聯 1790 810 850 1090 1230


美國 7520 7800 8060 8130 7230


上述鋼鐵數據來自美國政府網站。這僅僅是數量的對比,並未質量的對比,不同質量鋼鐵壽命差距幾十倍。鋼鐵產量相差七八倍的斯大林聯不敢出兵,


1920-1943年,美國鋼產量(橙色)和德國鋼產量(綠色)的對比。


納粹德國的情報部長舒倫堡(Walter Schellenberg,1910-1952,右圖),在他的《舒倫堡回憶錄》中記載:與美國宣戰前,德國的情報部表示反對,認為一旦開戰,美國的鋼產量會「迅速突破8000萬噸而壓垮德國」。當時,希特勒和戈林等人不相信。戰後的紐倫堡審判期間,戈林在監獄走廊里,隔著不遠的距離,對舒倫堡大聲說:「舒倫堡,你是對的」。後來戈林在獄中自殺了。舒倫堡被判6年監禁,1951年提前釋放。


美國在二戰中,軍火的生產數量巨大,並且幫助重建了蘇聯軍火體系。。


例如,美國二戰期間僅航母就生產了155艘(含輕型航母),軸心國戰爭期間總計生產了16艘航母,都是日本生產的,戰爭中被全部擊沉。

二戰中,擊敗的德意志帝國的根本因素很簡單,就是美國的加入,正是這個巨無霸的加入,才是德國失敗的根源。


以二戰德國的實力,1939年的工業實力是英國法國和波蘭的總和,1940-1944年的工業實力基本上是英國和毛子的總和,同時和英法毛子三國交戰,不見得失敗,同時和毛子和英國交戰最多是平手,只和毛子或者英國單挑,是必勝的局面。但是美國一介入,德國就是必死的結果,因為美國相對德國工業實力的優勢太大,加上英國和毛子的工業實力對德國更是絕對優勢,不是人的因素和策略的因素所能夠彌補的,因此是必敗的局面。最多就是時間長短和失敗的程度還有懸念而已。


那麼德國和美國交戰是否是和鬼子和美國交戰那樣是必敗的呢,答案很簡單,不是必敗的,德國還是有戰平的可能性的。


德國戰平美國的根本基礎還是國力和工業實力的要素,德國雖然遠不如美國,但是在1940-1944年還是有美國的一半的工業實力,科技也和美國基本上一個水平,而人的因素要比美國略強,因此只要關鍵步奏的戰略選擇得當,還不是必敗的局面,還是有戰平的可能性的。


德國和美國戰平的第一個可能性,就是在美國參戰或者爆發出全部戰爭潛力之前,拔除英國這個美國的重返歐洲大陸的橋頭堡,最後爭取做到隔著大西洋於美國對峙局面。


這種戰略成功的根本要素是,1940年,法國投降之後,單獨對英作戰,不和毛子翻臉,在東歐,西亞,乃至印度向毛子讓步,承認毛子的一系列侵略特權。最後通過一系列長時間的戰爭形勢,包括征服英國中近東殖民地,海上封鎖,空中戰略空襲,迫使英國屈服,或者通過在英國登陸徹底征服英國結束戰爭。這段時間的極限是1942年,之後,毛子可能翻臉,美國也可能在英國本土投放兵力,徹底擊敗英國就完全是一個空想了。


這樣做如果成功,德國一旦和美國發生戰爭的時候,就會隔著大西洋和美國對峙,美國即使有相對德國強大的工業實力,隔大西洋相望,能夠發揮出來的實力也很有限了,到了歐洲就沒有相對於德國的那種絕對優勢了。


這是德國和美國進行戰爭的上策,戰平的可能性非常大。


德國和美國戰平的第二個可能性,就是在美國參戰或者爆發出全部力量前,徹底擊敗毛子,征服歐亞大陸核心區,實現和鬼子的連體。最後在確定佔領歐亞大陸核心區以及控制了地中海,北非,西亞的前提下,隔著不列顛海峽和撒哈拉沙漠與美英對峙。


這個戰略的根本點在於,暫時不攻擊英國,不發動不列顛戰役,在1940=1941年修生養息一年,1941年開始遠征毛子的戰爭,爭取在1943年結束戰爭,徹底消滅毛子,與鬼子會師西伯利亞。然後回頭和美英在英吉利海峽和地中海決戰。

這個戰略由於英吉利海峽的離歐洲大陸的距離太近,不像大西洋那樣距離遙遠,美國投放自己兵力的能力大為加強,而且美國可以和英國合為一體,綜合實力更強,因此勝算明顯不如第一個方案。但是這個方案的好處是便於發揮德國強項,陸軍優勢來作戰,而不是像第一個方案,征服英國那樣主要依靠自己的劣勢,海軍因素來作戰,所以執行起來相對容易,但是執行成功之後和美國作戰的難度卻大為增加,打平的可能性卻大為降低。


因此,這個方案算是德國和美國進行戰爭的中策,戰平的可能性也還是存在的。


總之,德國要想和美國交戰戰平或者不失敗,就必須在美國參戰或者爆發力量之前,消滅英國和毛子中的一個,要麼在1942年之前征服英國,統一歐洲,和毛子面鬼子建立四國軸心,瓜分歐亞非三大洲,與美國隔大西洋對壘,要麼在1943年之前征服毛子,統一歐亞大陸核心區,和鬼子實現連體,和美英隔英吉利海峽對峙。二者必居其一,否則就是必敗的局面。


而且,必須說明的是,以德國在1940-1944年是實力,英國和毛子只能夠解決掉一個,想征服英國就得同毛子修好,想征服毛子就不能夠在西線和英國進行激烈的海空戰,二者必須做出選擇。而且這個決斷必須是從法國戰敗之後,就做出下一步的決斷,而不是像歷史上德國那樣在英國和毛子這2個目標中間游移不定,在1940-1941年浪費了整整一年的寶貴時間,而且還損失了不少實力。


最後不用說,歷史上德國採取了下策或者是下下策,或許在之前的外交和軍事行動耗盡了自己的好遠,從1940年開始,德國不斷犯戰略錯誤,先是想在法國戰役剛剛結束之後,就企圖征服英國,貿然發動了不列顛戰役,這種毫無勝算的軍事冒險以徹底失敗告終,不但沒有任何收穫,反而崩掉了自己的門牙,賠上了空軍的精英。接著冒失的發動了對毛子的戰爭,走上了兩線戰爭的道路上,而且作戰計劃極為不切實際,執行中又是問題連連,徹底喪失了在美國參戰前或者爆發全部實力之前征服和擊敗毛子的可能性,最後又交上了一個愣頭青盟友鬼子,促使美國提前參戰,大大增加了德國戰敗的速度,而且最白痴和腦殘是,德國為了鬼子承擔了對美作戰的義務,鬼子卻不承擔對毛子作戰的義務,這捆綁式的外交訛詐本來是有可能實現,如果實現了,最低限度也能夠增加毛子的軍事壓力,部分降低同毛子作戰的難度。

於是就這樣,在1941年短短的半年的時間,德國的作戰對象就從一個孤立的英國變成了世界上最強大的三大國家,到了這個地步,德國和美國打平的可能性已經基本上不存在了,唯一等待德國的命運,就是戰敗,最多是時間早晚和戰敗程度的問題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奇葩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奇葩皇帝:我打我丈母娘不為別的,就是看她日子過得挺好的
《邪不壓正》里周韻的原型,原來真有其人,是這個女刺客

TAG:奇葩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