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度日如年or時光飛逝?是誰在撥動你的心裡鍾

度日如年or時光飛逝?是誰在撥動你的心裡鍾

忽而感覺度日如年 忽而感覺時光飛逝

是誰在撥動你的心裡鐘擺

或許你也有過這樣的感受:當你無所事事或很難過的時候,感覺度日如年;而當你全神貫注地做某件事或很高興的時候,又感覺時光飛逝。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同樣一段時間,人們為什麼會有長短不同的感覺?是什麼造成了我們的時間錯覺?

雖然科學家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可能影響人們時間知覺的因素,但是對於到底誰才是主導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間的關係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人類可憑生理節律性感知時間

生活中,人們是通過某種量度時間的媒介來感知時間的。除了時鐘、日曆、太陽的升落、月亮的盈虧、晝夜的交替、季節的重複等等量度時間的外在標尺之外,人類還有存在於體內的內在標尺。

人的節律性活動和生理過程基本上以24小時為一個周期。基於此有人認為,可以把人的身體看成一個節奏鍾,這種時鐘有著自己的計時套路。

重慶歐美同學會常務理事、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博士、國際教育學專家陳志林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時間是一種抽象概念,人體內沒有專門感知時間的分析器,因而無法直接感知,但由於人體內的各種神經生理過程都是有一定節律性的活動,如心跳、呼吸、消化、排泄等,當客觀事物與人體的節律性活動形成一定的聯繫之後,就可以用來感知時間的長短。

注意機制導致時間錯覺形成

我們對於時間快慢的感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時間知覺」。時間知覺依賴於我們對變化的體驗,如快樂的時光總是轉瞬即逝,等待卻顯得特別漫長。如何解釋主觀時間與實際時間之間存在的差異,關鍵在於注意機制。

研究表明,注意會使主觀時距變長,如在一場瞬間發生的重大車禍中,很多人會報告周圍的事件以慢鏡頭的形式發生,短暫的瞬間就像經歷了很久;而注意力分散則會使主觀時間變短。

1995年,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心理系專家丹·扎凱與美國蒙大拿州大學心理學系專家理查德·布洛克共同提出了注意閘門模型,該模型假定人的大腦內存在一個內部時鐘裝置,該裝置輸出時間脈衝。在同時進行兩個或更多任務的時候,人們的注意力只有在關注內部時鐘的時候,這些輸出的脈衝才會被積累。

在他們看來,人體一些節律性的生理過程會像起搏器一樣進行周期性運動,我們會計算「起搏器」跳動了多少次,次數越多感受到的時間就越長,並且很重要的是只有當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時間本身的時候,才會對這個「起搏器」跳動的次數進行計數。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很有趣,需要很強的注意力,那麼我們能夠分配給「起搏器」計數的注意力就會很少,這樣所計的次數也就相應減少,我們會感覺時間過得很快;如果我們對正在做的事情感到厭煩或者感覺很無趣,那麼我們就會本能地迴避這種刺激,而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內在的心理過程上。也就是說,我們會花更多的精力來計算「起搏器」的跳動次數,這樣就會讓我們感到時間更加漫長。

受事件性質、個人興趣等影響

除了注意機制是影響人們感知時間過得快慢的重要因素以外,在陳志林看來,影響時間的因素還有感覺通道的不同、一定時間內事件發生的數量和性質,以及人的態度和興趣。

首先,在判斷時間精確性方面,各感官是不同的。聽覺最好,觸覺其次,視覺較差。聽覺辨認時間間隔的最高限度是0.01秒,觸覺辨認的最高限度是0.025秒,視覺辨認的最高限度則是0.1—0.05秒。這也就意味著我們感知到的時間快慢與我們所依賴的感覺器官有很大關係。

其次,在一定時間內,事件發生的數量越多,性質越複雜,人們傾向於把時間估計得較短;而事件的數量越少,性質越簡單,則人們傾向於把時間估計得較長。「如果某段時間內我們過得很充實,那麼我們就會感到時間過得很快;如果某段時間我們比較無聊,無事可做或做的事情比較簡單,那麼我們就會覺得時間變長了。」陳志林說。

最後,個體對事物的態度和興趣、情緒狀態以及生理狀態等,也會導致人對時間的估計有長短的差異。比如:參加愉快的活動,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在街上等候朋友的時候,會覺得時間較長;人在童年,對時間的流逝感覺遲鈍,時間顯得分外長,到了晚年,就會感覺時光迅速流逝。

生理因素可能也是「幕後主使」

雖然科學家們找到了很多因素都可能影響人們的時間知覺,但這些因素,除感覺通道外,大都只是心理學上的,並沒有從生理學上確認究竟是「誰」調控著人們的時間知覺。

陳志林認為,在生理學上,人的腎上腺素會影響大腦神經元的活躍程度,因此它會調控人的時間知覺。當一個人處在壓力環境下,大腦中的腎上腺素化學物質分泌會受到影響,導致大腦神經元的活躍程度受到抑制,於是會感覺時間過得很慢;相反,越快樂大腦神經元就越活躍,於是人們就感覺時間過得越快。

此外,視交叉上核也被認為是調控時間知覺的「幕後主使」。北京大學原心理學系教授沈政就曾表示,大腦的基底部,有一個感知時間的結構叫做視交叉上核,這個比黃豆粒稍大的結構控制著人們的生命節律——晝夜活動的節律、睡眠覺醒的節律、各種臟器活動的節律等都受到這一腦結構的調節。「它是人腦中的生物鐘,記載著人們身體各個方面隨時間活動變化的規律。這是人們存在時間知覺的生物學基礎。」沈政說。

當然這些都不是最終的答案,到底我們心裡的時鐘主要受哪只「手」的操控,還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維生素D沒有神奇「護腦」功效
只因午休不睡覺 幼兒園老師針扎多名幼童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