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川派盆景:一匱功盈尺 三峰意出群

川派盆景:一匱功盈尺 三峰意出群

盆景,這種我們祖先因膜拜自然而創造的融合了中國哲學、書畫的綜合藝術,寄託著中國人縱情山水的理想,體現了中國文人的旨趣。王維、杜甫、蘇軾、王十朋、陸遊等都有吟詠盆景詩文,參與盆景製作,極大增加了盆景的文化內涵。

成都與中國盆景發展有著很深的淵源:三國蜀後主劉禪、唐代章懷太子李賢都曾於成都製作盆景,帶動成都盆景製作技藝和藝術水平。全國五大流派之一的川派盆景,深深植根於雄奇、秀美兼具的巴山蜀水,是勤勞的巴蜀人們的智慧結晶,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盆景在中國

盆景,顧名思義,是在器皿內以植物和山石為基本材料表現自然景觀並藉以表達作者思想情感的藝術,淵源於我們祖先對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與中國的哲學、書畫緊密相連,將技藝和藝術有機融合在盆缽之內,可以說是人的創造力的集中反映。

盆景一詞出現較晚,今天我們可以見到的文字記載是南宋王十朋詩作,但是其實盆景實物出現得非常早。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距今7000餘年的新石器時期)發現繪有盆栽植物的陶片;在河北望都東漢墓壁畫中(距今1700餘年)有盆栽花卉的畫面:一個圓盆中栽著6枝紅花,盆下配有幾架,形成植物盆缽幾架三位一體的藝術造型,被認為是現代盆景的前身。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唐代盆景已經發展到比較成熟的地步。故宮博物院藏唐閻立本《職貢圖》,玲瓏剔透的山石置於一淺盆中,與目前的山水盆景非常相似;陝西省乾陵發掘的唐代章懷太子李賢(武則天之子)墓的甬道東壁上,有侍女手捧盆景的壁畫。唐人馮贄《記事珠》載:「王維以黃瓷斗貯蘭蕙,養以綺石,累年彌盛。」王維(701-761年),748年辭官,隱居藍田輞川,相地造園,將山石與幽蘭配置一起作成盆景。

宋代,盆景藝術進一步發展,逐漸發展為「樹木盆景」與「山水盆景」兩個主要類別,出現了盆景專著北宋杜綰《雲林石譜》、南宋趙希鵠《洞天清錄》等,而文人士大夫的廣泛參與使得盆景的文化意味進一步提升。

南宋進士,官至龍圖閣學士的王十朋(1112—1171年)是中國盆景發展歷史中重要的文人,他在家築園,栽植花木,創作盆景,有著豐富的盆景製作實踐,創作了近40首專門詠頌花木盆景山石的詩文:如文《岩松記》是我國盆景史上最早描述樹石式盆景的經典文獻,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還具有欣賞、鑒賞盆景藝術作品的思想價值。王十朋駁斥當時社會上一些人視盆景藝術為「玩物」的淺薄觀念,極大提升了盆景的地位,使得盆景藝術開始向文人詩情畫意清淡高雅方向發展。

另外,蘇東坡、陸遊也喜愛盆景,有佳作傳世。蘇子《雙石》詩云:「夢時良是覺時非,汲水埋盆故自痴。但見玉峰橫太白,便從鳥道絕峨嵋。秋風與作煙雲意,曉日令涵草木姿。一點空明是何處,老人真欲住仇池。」簡直是痴態可掬。在《格物初談》中記載:「芭蕉初發分種,油簪橫穿其根的眼,則不長大,可作盆景。」控制芭蕉生長製作盆景的方法;再如陸遊《假山擬宛陵先生體》:「疊石作小山,埋瓮作小潭。旁為負薪徑,中開釣魚庵。谷聲應鐘鼓,波影倒松楠。借問此何許,恐是廬山南。」

元代,盆景逐漸往「小」發展,注重盆景之品。主要以「歲寒三友」— 松、竹、梅為主,認為這是盆景中的高品。高僧韞上人,雲遊四方,出入名山大川,累積豐富,創作的「些子景」,即「小景」,將石木花草和小橋流水、茅屋等共同栽植盆中,雖盆只盈尺,卻氣吞渤澥,小中見大,別有洞天,在劉鑾的《玉石瓠》一書中,有詳細的記載。

明、清時期盆景更加盛行。盆景著作更多,影響到世界。重要的盆景著作如明代屠降《考盤余錄》一書中有篇「盆玩箋」;明末畫家文震亨《長物志》的「盆玩篇」中,一、二卷有關庭園設計、造景,相當考究;王象晉《群芳譜》的「盆景」;清代陳淏子在《花鏡》中的「種盆取景法」。清康熙年間,由諸升、王質、王概編繪的《芥子園畫傳》,於乾隆十三年(1784年)在日本譯印出版,風靡日本,被繪畫界奉為經典讀物,影響日本盆景的發展。

清末民初,集藝術與技巧於一體的盆景藝術,在長期的發展實踐中大致以地域區分的盆景各個流派已經形成特色,其中川派盆景是重要的一支。

川派盆景根植於巴山蜀水

川派盆景是中國傳統盆景五大流派之一,深深植根於雄奇秀美的巴山蜀水,以成都地區為代表的盆景製作技藝是川派盆景製作技藝的基礎和核心。

川派盆景的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製作技藝精湛,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早在蜀漢時期後主劉禪在成都修建安樂宮,在宮苑中栽樹種草,在盆缽之中將他記憶里的奇峰危崖、古木蒼松再現。還用石料、木板作成長短深淺各異的盆缽,栽以矮樹並配上山石,在宮苑呈「八」字擺設。大臣商賈紛紛仿效,這種造景形式在成都流傳開來。

唐代受武則天猜忌的章懷太子李賢被貶成都,整日與花草盆景為伴,製作盆景為樂,其陵墓甬道現存樹石盆景壁畫。唐後期李德裕任西川節度使期間,在成都新繁興建東湖宅院,樹石與花草盆景相映成趣。北宋杜綰在《雲林石譜》中盛讚「西蜀石」……南宋王十朋有詩《劍南盆景》:「二公心古貌清癯,趣在林泉興味疏。寸碧從來錦江遠,九嶷分向西山居。山中丘壑如金谷,筆下波瀾陋石渠。我有千峰藏雁盪,擎天一柱插空虛。」作者原序:「金華先生有奇石碧,遠攜來自蜀陳洪洲。……一家雁盪群峰錯峙,皆几案間物。」作者與贈送自己盆景的兩位好友都是深得盆景之趣的行家,對來自遙遠錦江的奇石作成的盆景讚譽有加。

明清時期,川派盆景的樹樁蟠扎加工身法、技法已經基本定型,每年的青羊宮花木廟會促進了盆景製作技藝的交流提高。民國初年,蟠扎技藝相當成熟和完備,樹樁盆景技藝提升到一個歷史高度。

精彩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致匠園藝 的精彩文章:

驚艷了歲月的「圓柏」盆景由來
真柏,扭曲之美

TAG:致匠園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