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親愛的,你的「萌」從哪裡來?

親愛的,你的「萌」從哪裡來?

在眼下這個世界裡,每隔3秒鐘就有人將自拍照上傳到網路上。自拍就是心理學上的自我表露,這也沒什麼可指摘的。若是嬰孩天生就會自拍,他們大概分分秒秒都要給自己自拍了。

沒辦法,他們就是萌萌噠,系出天然,與生俱來。我也喜歡對著孩子拍呀拍,在睡覺前甚至回味地翻閱一陣子。我們的臉上總是掛著微笑,喜滋滋地不看不厭。

作為一名理性的醫療工作者,孩子同樣的照片或視頻為何讓我反覆地看?親愛的寶寶,到底有什麼樣的魔力呢?

我思考了半天,找到了答案。若用兩個字,那就是「可愛」;若用一個字,那就是「萌」。嬰兒為什麼可愛?可愛到底是什麼?作為吸引力的一種,可愛與外貌密切相關。奧地利比較心理學家康拉德·洛倫茲曾長期研究動物習性,獲得過197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他認為可愛必須包含這樣的特徵:

「嬰兒特徵的體態或臉孔,特別是小小的身軀有著不成比例的大頭、大眼、小鼻與酒窩,而且身體顯得圓滾滾又柔軟。除了生理方面,嬰兒的心理特質也被視為可愛的象徵,例如愛玩、脆弱、無助、好奇心、天真以及撒嬌等特質。」

很顯然,每一個嬰兒生下來就具備激發成人愛心泛濫的本領。從進化心理學上來講,嬰兒的可愛並非毫無用處,它能讓成人產生「養育之心」,確保自己能得到照顧。

作為一種演化策略,它能確保自己在最脆弱的時候得到最全面的照顧。從這個角度想,一個嬰兒的降生,將夫妻和雙方父母折騰到手忙腳亂,自然有其內在道理。人們將對嬰兒的喜愛之情擴展到其他動物上,「每日一萌圖」之類的微博能獲得廣泛轉發便是明證。這些圖片之所以令人高興,也正是因為這些動物具有和嬰兒一樣的幼齡化特質。

說到可愛,不得不提日本。日語里的「可愛」(Kawaii)這個詞,原本就是指因羞赧而臉紅或無法忍受看見可憐的東西。換言之,Kawaii會使人們不由自主的產生關愛衝動,讓人沉迷不已。

日本廣島大學研究者曾發表過一篇題為《Kawaii的力量》的研究報告。他們通過一系列模擬手術的實驗發現,觀看萌圖可使人們在需要小心專註、動作靈巧的任務中發揮更穩定。其原因在於,可愛的圖形使人更專註,從而表現的更加耐心細緻。

值得警惕的是,萌可能激發人們的另外一種行為,那就是上前捏一把的衝動,心理學家將其視為「可愛誘發的侵略性」(cute-aggression)。換言之,萌或可愛會激發人類的侵略性。

按照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者的分析,可愛會激發人類的保護欲,可當無法很好的發揮這種情感時,人們便會感受到一種挫敗感,這種挫敗感甚至可能導致反向行為,也就是去侵略與破壞。因此,網路新聞里虐待動物或專門侵犯幼年兒童的暴徒,其行兇部分原因或在於此。

可愛的小嬰孩總歸要變成「熊孩子」,可愛也絕非他們的「一招鮮」。新近一項心理學研究告訴人們,小朋友們在4歲半之前的臉部特徵最討人喜歡。對父母而言,在此之後的孩子感覺上沒那麼可愛了。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Jena Pincott,讓人們觀看一些照片,上面是從嬰兒到6歲不同階段的面部照片,結果發現不誘發人們產生「快到碗里來」的愛心泛濫的年齡分水嶺是4歲半。具體點說,4歲半以後的孩子,面部特徵開始出現顯著變化。原本凸出的前額,圓滾的腦袋與臉龐,小小的鼻子嘴巴與碩大的眼睛,這些萌的特質將逐漸消失。

是呀!眼下,當我成為一個6歲半男娃的爹時,我明顯地感受到了一種不得不的傷害。孩子的萌勁似乎在漸漸退卻,他已出落成一個準小學生了。他已自稱為小男子漢,有了些許的條理,也能設身處地......是呀!他已經不需要那些萌來維繫自己所得到的恩寵了。他頑皮好動,間或冒險,有時假裝......

未來,他將拉著家長勇敢地跳進一個完全陌生的大坑裡,然後像蝸牛一樣「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排版:毛毛

文章來源: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薄三郎」,轉載請聯繫原賬號。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微信: SquirrelClub

微博:科學松鼠會

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8年4月。我們希望像松鼠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

覺得松鼠寶寶萌的,請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松鼠會 的精彩文章:

不幸生於糟糕原生家庭的人,也能成為好父母嗎?
誰能想到,蝸牛的「愛之箭」竟然暗藏殺機!

TAG:科學松鼠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