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8月7日立秋,下面給大家普及一下立秋的小常識!

8月7日立秋,下面給大家普及一下立秋的小常識!

立秋

基本簡介

立秋是秋季開始的節氣。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節氣)以後,秋後下一次雨涼快一次,因而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東漢崔 《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報奏。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摺疊編輯本段節氣由來

古代分立秋為三候:「初侯涼風至」,立秋後,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小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二侯白露降」,由於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的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三侯寒蟬鳴」,這時候的蟬,食物充足,溫度適宜,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著,好像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過去了。一候為5天,立秋15天,逐漸變涼。變涼是氣候趨勢,根據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許處在氣候偏冷周期時,就有這種情況。

立秋

立秋節氣預示著炎熱的夏季即將過去,秋天就要來臨。當立秋到來時,我國很多地方仍然處在炎熱的夏季之中。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但天氣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氣溫的早晚溫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當然,由於全國各地氣候不同,秋季真正開始時間也不一致。

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還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們都親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設壇迎秋。此時也是軍士們開始勤操戰技,準備作戰的季節。由此可見立秋日為何種天氣是如此的重要。[1]

摺疊編輯本段氣候常識

「立秋」到了,但並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候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仍是未進入秋天氣候,況且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後第3日。

立秋

尤其是中國南方此節氣內還是夏暑之時,同時由於颱風雨季節漸去了,氣溫更酷熱,因而中國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

根據氣候平均溫度劃分季節的標準,必須是連續5天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這樣的標準,江淮地區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進入秋天。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雖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氣溫的日較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此外,秋的含義,還有莊稼快成熟的意思。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並下令武將開始操練士兵,以保家衛國。另外,不論朝廷還是民間,在立秋收成之後,會挑選一個黃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謝上蒼與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則嘗試新收成的米穀,以慶祝。

立秋

立秋以後氣溫由熱轉涼,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慾開始增加。因此,可根據秋季的特點來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並為越冬做準備。秋季氣候乾燥,夜晚雖然涼爽,但白天氣候仍較高,所以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為主,可選用芝麻、蜂蜜、銀耳、乳品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秋季空氣中濕度小,皮膚容易乾燥。因此,在整個秋季都應重視機體水分和維生素的攝入[2]。

摺疊氣候學劃分

立秋按氣候學劃分季節的標準,下半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降至22℃以下為秋季的開始,除長年皆冬和春秋相連無夏區外,我國很少有在「立秋」就進入秋季的地區。秋來最早的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開始秋風送爽,秦淮一帶秋天從9月中旬開始,10月初秋風吹至浙江麗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陽一線,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達雷州半島,而當秋的腳步到達「天涯海角」的海南崖縣時己快到新年元旦了。「秋後一伏熱死人」,立秋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中稻開花結實,單晚圓稈,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薯塊迅速膨大,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會給農作物最終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所以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之說。

雙晚生長在氣溫由高到低的環境里,必須抓緊當前溫度較高的有利時機,追肥耘田,加強管理。當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時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齊揪」,除對長勢較差的田塊補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頂、整枝、去老葉、抹贅芽等要及時跟上,以減少爛鈴、落鈴,促進正常成熟吐絮。茶園秋耕要儘快進行,農諺說:「七挖金,八挖銀」,秋挖可以消滅雜草,疏鬆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結合施肥,可使秋梢長得更好。

立秋前後,華北地區的大白菜要抓緊播種,以保證在低溫來臨前有足夠的熱量條件,爭取高產優質。播種過遲,生長期縮短,菜棵生長小且包心不堅實。立秋時節也是多種作物病蟲集中危害的時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縱卷葉蟆、稻飛虱、棉鈴蟲和玉米螟等,要加強預測預報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麥播種也即將開始,應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準備工作。[3]

摺疊還有秋老虎

秋老虎是我國民間指立秋(8月8日左右)以後短期回熱天氣。一般發生在8、9月之交,持續日數約7-15天。

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國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該高壓控制下晴朗少雲,日射強烈,氣溫回升。這種回熱天氣歐洲稱之為「老婦夏」天氣,北美人稱之為「印第安夏」天氣。

由於我國地域遼闊,「秋老虎」的表現略有所不同,如華南的秋老虎要比長江流域的來得遲,一般推遲2-4個節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時間有長有短,半個月至二個月不等;有時秋老虎來了去,去了又回頭。「秋老虎」天氣,雖然氣溫較高,但總的來說空氣乾燥,陽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熱,不至於熱得喘不過氣來。雖然人們普遍認為立秋後出現的高溫天氣就是秋老虎。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

秋老虎

1.秋老虎應是夏老虎:立秋之後,也就是8月上中旬的秋老虎應是夏老虎。按照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在≤22℃~≥10℃時,首日作為秋季開始的劃分標準,處暑(8月22、23日)之前我國華北、江淮、長江中下游、江南、華南的許多地區還正處在夏季,有秋後一伏熱死人的諺語,立秋節氣15天內,仍處在二伏和三伏期內,正是炎熱之時。此時出現的高溫天氣實屬正常。夏季本來就應該炎熱,這時的老虎,應該是夏老虎,提秋老虎太早了。

2.秋老虎應指先涼後熱的天氣:大氣科學詞典上說:秋老虎是我國民間對立秋之後重新出現短期炎熱天氣的俗稱。這裡的關鍵含義是天氣變涼後再次出現短期的炎熱天氣,稱為秋老虎。的確,每年8月22或23日的處暑之後,往往炎熱程度減弱,早晚會感到秋天的信息。

提到秋老虎形成的原因,大氣科學詞典提到:副熱帶高壓又再度控制江淮流域,氣溫回升,形成了悶熱天氣。」可見,南方處暑後天氣也有漸涼的表現,只不過沒有北方那麼明顯。大氣科學詞典進一步指出:秋老虎一般發生在8、9月之交以後,持續日數約一周至半月,甚至更長時間。

有不少年份,立秋熱,處暑依然熱,故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的說法,這種夏秋連熱的情況出現,「秋老虎」更加引起人們的關注,需更多提醒防暑降溫。

目前,還沒有見到關於秋老虎天氣的統一的、定量的標準。據北京氣象台的專家說:秋老虎一般最高氣溫在33℃以上,並且持續幾天。這種說法,也是僅供參考。[5]

摺疊編輯本段節氣習俗

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還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們都親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設壇迎秋。此時也是軍士們開始勤操戰技,準備作戰的季節。

摺疊立秋節

立秋節活動立秋節,也稱七月節,時間在公曆每年8月7日或8日開始。在周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並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見《禮祀?月令》)。漢代仍承此俗。《後漢書?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並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薦宗廟之禮,名日軀劉。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書?禮樂志》:「立秋立冬祀五帝於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葉,以應時序。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的風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風俗(見《臨安歲時記》),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節這天,懸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以驗夏中之肥瘦。民國以來,在廣大農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摺疊秋忙會

秋忙會秋忙會一般在農曆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現今把這類集會,都叫做「經濟貿易交流大會」。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摺疊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帶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

秋桃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來。等到除夕,不為人知地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15]

摺疊貼秋膘

貼秋膘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等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時,就要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貼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摺疊啃秋

啃秋城裡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里,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摺疊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穫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4]

摺疊摸秋

夏曆八月十五日,是為中秋節。這天夜裡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謂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按照傳統風俗,是夜瓜豆任人採摘,田園主人不得責怪。姑嫂歸家再遲,家長也不許非難。

摺疊編輯本段飲食養生

摺疊立秋到防溫燥

銀耳百合立秋後白天仍然炎熱,但早晚寒氣將漸盛,虛弱人群要避免寒氣侵體。不同於長夏屬濕,入秋後燥令當時,天氣乾燥,靠近暑天屬「溫燥」、靠近冬天屬「涼燥」。溫燥容易「動血」,不妨吃些滋潤的食品,如銀耳百合、蜂蜜、核桃、芝麻、梨、荸薺、蘆根等,既清熱又潤燥。

秋屬金、金主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情緒比較容易低落。專家提醒,秋天要特別注意情緒調適,做到內心寧靜、心情舒暢,遇到傷感之事應主動排解。立秋之後起居方面最好做到早睡早起,待天氣更涼爽後建議加強體育鍛煉,有助於氣血運行、疏導肺氣。

「朝朝鹽水,晚晚蜜湯」

立秋後,綠豆加百合的吃法可以暫且「歇歇」,脾胃虛寒的人勿吃冰鎮西瓜,待在空調房時肩頸、肘膝關節處也該「捂」起來[14]。

楊浦區中心醫院中醫科主任、中醫消化內科博士陳英群解釋,綠豆和百合都是性寒食物,酷暑時喝綠豆百合湯尚可,但過了立秋,對於脾胃虛寒者來說,兩者結合就「太涼」了,不妨將綠豆與薏米組合,切莫過於貪「涼」。進入農曆七月半處暑節氣時,天氣依然炎熱,但此時起居上要有 「保暖」的意識,雖然不用過早添衣,但像肩頸、肘膝關節處需要蓋捂一下,在空調房裡尤其馬虎不得。一些市民喜歡從冰箱里直接取出冰鎮西瓜、冰飲食用,陳英群主任提醒,這個時候尤其是老人、小孩和婦女應格外注意,不能貪涼,以免引發腸胃不適。

民間有「秋瓜壞肚」的說法,瓜類大多屬於陰寒性質,老人、小孩和腸胃不好的人多吃容易吃壞肚子。陳英群主任介紹,秋季「天人相應」繼之會出現「秋燥」徵象,表現為口乾咽燥、乾咳、皮膚干癢、大便秘結等。此季宜多食新鮮果蔬,香蕉、梨、胡蘿蔔、蓮藕、荸薺等均可養血潤燥,提高抗秋燥、防病的能力。

古時也有 「朝朝鹽水,晚晚蜜湯」的抗秋燥飲食良方,陳英群表示,早上喝些鹽水,晚上喝些蜂蜜水其實在一年四季都是不錯的養生秘方,在立秋後尤其適合,是當季美容養顏、潤腸排便的簡便良方。

摺疊飲食推薦

立秋防溫燥吃蘋果立秋後,多喝豆漿,可滋陰潤燥。蘋果等酸味水果在立秋後要多吃。立秋後,在飲食上要「增酸」,以增加肝臟的功能,抵禦過盛肺氣之侵入。下列食品可供選擇:

1、蘋果:中醫認為,蘋果具有生津、潤肺、除煩、開胃、醒酒等功用,對消化不良、氣壅不通者,可榨汁服之。現代醫學認為,蘋果還能預防和消除疲勞,蘋果中的鉀能與體內過剩的鈉結合,並使之排出體外。食入過量鹽分時,可吃蘋果來幫助排除,所以吃蘋果或飲蘋果汁對高血壓患者有益。

2、葡萄:性味甘、酸,鮮食酸甜適口,生津止渴,開胃消食,但脾胃虛弱者不宜多食,食多令人腹瀉。[8]

摺疊必備食物

1、西蘭花

西蘭花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維生素C和胡蘿蔔素,對於提高皮膚抗損傷能力、保持肌膚彈性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蜂蜜

蜂蜜蜂蜜含有大量易被人體吸收的氨基酸、維生素及糖類,對於皮膚是絕佳的保養品,此外秋天多食用蜂蜜還可潤肺去燥,從內養外。

3、海帶

海帶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可以調節血液的酸鹼度,防止皮膚過多分泌油脂。

4、藕

藕既可當水果,又可作佳肴,生啖熟食兩相宜。藕不論生熟,都具有很好的藥用價值。中醫認為,生藕性寒,甘涼入胃,可消瘀涼血、清煩熱、止嘔渴。適用於煩渴、酒醉、咳血、吐血等症。婦女產後忌食生冷,惟獨不忌藕,就是因為藕有很好的消瘀作用,故民間有「新采嫩藕勝太醫」之說。熟藕,其色由白變紫,有養胃滋陰、健脾益氣的功效,是一種很好的食補佳品。而用藕加工製成的藕粉,既富營養,又易於消化,有養血止血、調中開胃之功效,實為老幼體虛者理想的營養佳品。

5、蘋果

蘋果健康最有利的水果。此外,在眾多的水果和蔬菜中美國人排出了對健康最有利的水果。其中蘋果排名第一,因為蘋果富含纖維物質,可補充人體足夠的纖維質,降低心臟病發病率,還可以減肥。許多美國人把蘋果作為瘦身必備,每周節食一天,這一天只吃蘋果,號稱「蘋果日」。

6、魚類

魚類尤其是深海魚類中含有的Omega—3脂肪酸可以消除損傷皮膚膠原及皮膚保濕因子的生物活性物質,防止皺紋產生,是幫助女性延緩衰老的食物之一。

摺疊立秋不適宜大補特補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立秋一到,氣候雖然早晚涼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極易倦怠、乏力、納獃等。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此時進補十分必要。但是立秋不宜特補,立秋前後適合吃一些祛濕的食物。從中醫的觀點來講,夏季養氣,冬季養陰,夏季比較適宜進補[16]。

立秋養生常識

立秋雖然標誌著秋季的開始,但立秋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通常還是較高,空氣的濕度也還很大,人們會有悶熱潮濕的感覺。再加上人們在夏季常常因為苦夏或過食冷飲,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此時如果大量進食補品,特別是過於滋膩的養陰之品,會進一步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處於「虛弱」的胃腸不能一下子承受,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因此,初秋進補宜清補而不宜過於滋膩。

此時不妨適當多喝點綠豆粥、荷葉粥、紅小豆粥、紅棗蓮子粥、山藥粥等食物。對於一些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朋友而言,此時一定要與滋膩的養陰之品如鹿角膠、阿膠等「劃清界限」,否則,非常容易加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癥狀,脾胃虛弱者若適當多喝點具有健脾利濕作用的薏米粥、扁豆粥則對身體大有裨益。

秋內應於肺,肺在志為悲(憂),悲憂易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憂之情緒,所以在進行自我調養時切不可背離自然規律,循其古人之綱要「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17]

摺疊飲食要注意及時調整

從中醫角度講,暑熱傷陰又傷氣,容易導致氣陰兩虛;從西醫的角度講,天氣熱,汗多,容易導致缺水,乏力,口渴。暑熱傷陰,適合用一些滋陰的藥材,例如:麥冬、人蔘、生地黃;暑熱傷氣,適合用党參、北芪、白朮、茯苓、薏米等健脾祛濕的藥材。

立秋養生常識介紹

日常飲食中,菜心是眾多蔬菜中的首選,菜心具有清熱、開胃、祛濕的功效。另外,人每天要喝盡3000毫升的水,2000毫升的水只能維持最低的需求。

為迎接冬季的到來,人體內還會儲存禦寒的脂肪。因此,熱量的攝取大於散發,稍不小心,體重就會增加,所以肥胖者更應注意減肥,應多吃一些低熱量的減肥食品,如紅豆、蘿蔔、竹筍、薏米、海帶、蘑菇等。此外,對於普通人,立秋後在飲食上要增酸,以增加肝臟的功能,要多吃些蘋果、葡萄、山楂、柚子等偏酸、多汁的水果,對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都有療效。[6]

摺疊編輯本段穿衣指數

我國很早以前就有人倡導「薄衣禦寒」的養生法,明確指出「薄衣之法,當從秋習之」。實踐證明,這種主張「秋凍」的方法,既順應了自然氣候(包括居室氣候)的需要,又在不知不覺中起到了預防疾病、自我保健的作用。

薄衣禦寒始於立秋近些年,我國氣象專家對春秋季居室內外溫度進行了觀測分析,並把「室內外溫差」作為一種氣候指標,進一步佐證了「春捂秋凍」的科學性。春秋季溫度雖然都具有「不冷不熱」的特點,但氣溫的變化趨勢是相反的——春季氣溫總趨勢是升,秋季氣溫則是下降。只要氣溫過低,人體防禦不當,即可受寒致病,這是常理。而人體之所以受寒,與環境變化(如進出居室)很有關係。氣候觀測表明,由於房屋的熱惰性和溫度變化趨勢的不同,春季室內氣溫低於室外(室內外溫差為負值),秋季室內氣溫則高於室外(室內外溫差為正值)。這就很容易解釋「春捂秋凍」了:春季從溫暖的室外進入陰涼的室內,如果不多穿衣,就容易受寒致病。而秋季室內溫度相對較高,入室後完全可以少穿些衣服。

另外,就全國範圍看,立秋以後,冷空氣勢力將逐漸加強,活動趨於頻繁,氣溫明顯下降,晝夜溫差增大,且「一場秋雨一場寒」。從防病保健的角度出發,應該未「寒」綢繆,注意加強禦寒鍛煉,提高抗寒能力,以便在強冷空氣和寒冬季節到來時也能夠適應氣候環境,避免由於氣象原因誘發或加重病症,如流行性感冒、氣管炎、肺炎、風濕性關節炎以及各種心腦血管病。

古人云: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立秋之後,要正確領會「薄衣禦寒」,不要氣溫稍有下降就立馬添衣加褲,把自己捂得嚴嚴實實,而應該儘可能晚一點增衣,能穿短袖襯衫,盡量不要穿長袖;能穿單衣,盡量不加外套。民諺「二八月,亂穿衣」,說的是穿衣感受。但是從保健意義上說,應該是「二月多穿衣,八月少穿衣」。不過,凡事都應有個限度,「薄衣禦寒」也不能過頭。到了深秋時節,氣溫很低,仍然穿得很單薄,就沒道理了。這時倒可以按照冬季的一些養生法則安排飲食起居,一味「秋凍」反而會致病。對於年老體弱及慢性病患者,「薄衣禦寒」更應該慎重一點。[7]

摺疊編輯本段農事活動

大暑之後,時序到了立秋。立秋日對農民朋友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說:「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這是說立秋日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雨順的過日子,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此外,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秋前北風秋後雨;秋後北風乾河底」的說法。也就是說,農曆七月立秋,五穀可望豐收,如果立秋日在農曆六月,則五穀不熟還必致歉收;立秋前颳起北風,立秋後必會下雨,如果立秋後刮北風,則本年冬天可能會發生乾旱。

立秋農事活動

「秋後一伏熱死人」,立秋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中稻開花結實,單晚圓稈,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薯塊迅速膨大,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會給農作物最終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所以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之說。雙晚生長在氣溫由高到低的環境里,必須抓緊當前溫度較高的有利時機,追肥耘田,加強管理。當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時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齊揪」,除對長勢較差的田塊補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頂、整枝、去老葉、抹贅芽等要及時跟上,以減少爛鈴、落鈴,促進正常成熟吐絮。茶園秋耕要儘快進行,農諺說:「七挖金,八挖銀」,秋挖可以消滅雜草,疏鬆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結合施肥,可使秋梢長得更好。立秋前後,華北地區的大白菜要抓緊播種,以保證在低溫來臨前有足夠的熱量條件,爭取高產優質。播種過遲,生長期縮短,菜棵生長小且包心不堅實。立秋時節也是多種作物病蟲集中危害的時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縱卷葉蟆、稻飛虱、棉鈴蟲和玉米螟等,要加強預測預報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麥播種也即將開始,應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準備工作。[9]

摺疊作物管理

進入立秋時節,由於持續高溫,日照強烈,伏秋連旱,間有暴雨,菜田管理要求特別嚴格,要特別加強蔬菜的抗旱、防澇、追肥、中耕除草、保花保果及防治病蟲害等工作。

番茄前期適當控制肥水。坐果後及時追肥,注意防治早疫病、綿腐病、病毒病、蚜蟲和棉鈴蟲等。

辣椒早春連作栽培的晚熟辣椒,應注意加強肥水的管理,保持土壤濕潤,注意煙青蟲的防治。秋辣椒、秋延後辣椒,重點加強病毒病、疫病等的防治,搞好苗期遮陰,看苗追肥、澆灌,不能缺水。

茄子再生茄子要加強肥水管理,保持濕潤,加強黃萎病、綿腐病、褐紋病等的防治。秋茄子或秋延後茄子,栽植後10天左右,加強肥水管理。天旱時帶肥灌透水。暴雨後要立即排水。

秋延後黃瓜重點是防治病蟲害。2~3片真葉時,隔七天用藥噴霧防治霜霉病。3~4片真葉時,噴40%乙烯利100毫克/升液2次,每2天噴1次。

立秋時節蔬菜田間管理要點

秋西葫蘆關鍵是防治病毒病的發生,生長前期應注意防治蚜蟲。暴雨後及時清溝排漬,並補澆水。勤中耕,特別是澆水,追肥和下雨後,應及時中耕1次。

秋南瓜7月底至9月初剪除枯萎老蔓,選留基部1~2條健壯芽蔓,施入濃度為30%的腐熟人畜糞尿並保持土壤濕潤。

冬瓜架冬瓜,生長中期可結合抗旱,追施濃度為30%的腐熟人畜糞尿3次。地爬冬瓜,採用滲溝灌水抗旱,但不能漫灌。保持地表微濕。瓜面蓋草防晒,瓜底墊草防腐爛和蟲傷。

直播菜瓜高溫乾旱時澆水,採取澆「暗水」的辦法。雨後要及時清溝排漬,特別是暴雨後,最好用井水或深河水澆地,以免雨過天晴瓜葉萎蔫而影響生育。追肥、澆水和雨後特別是暴雨後,要及時中耕。注意及時防治病蟲害。

直播豇豆開花結莢前以中耕蹲苗為主,結莢後保持土壤濕潤,盛收期每摘2~3次,追施糞肥一次。主蔓適時打頂,及時摘除下部枯黃老葉,注意鏽病的防治。

夏大白菜、早秋大白菜特別注意軟腐病、斜紋夜蛾等病蟲害的發生。栽植後活棵前,應早晚澆水抗旱保苗。蓮座期前後,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包心開始,注意澆水抗旱。

早秋蘿蔔始終保持土壤濕潤。及時澆水。特別注意加強病蟲害的防治,出苗後每667平方米撒施2.5%敵百蟲粉3.5公斤,防治跳甲,出真葉後噴40%樂果1000倍液防治蚜蟲。下旬噴90%敵百蟲800倍液加80%乙膦鋁400倍液,防治其他害蟲和霜霉病。

芹菜注意用遮陽網或草簾等及時搭遮陰棚,加強追肥、澆水工作,保持土壤濕潤。及時防治蚜蟲、軟腐病、葉斑病等病蟲害。[10]

摺疊編輯本段易染疾病

摺疊感冒發燒

秋季是感染性疾病的高發期,孩子往往會出現發燒癥狀,有時還會出現臉色蒼白、情緒不穩定、噁心嘔吐、腹瀉等其他異常表現。

立秋容易感染感冒發燒等癥狀

由於寶寶個體存在些許差異,發熱的表現也會有很大的不同,用手觸膜四肢及額頭往往會誤認為孩子不發燒,最好以觸摸胸腹部感覺為準。有時孩子可能因感冒而發高燒,可手足摸上去卻感覺冰冷,直到體溫逐漸下降以後,手足皮膚才又慢慢熱起來。這是一種假冷真熱現象,3歲以下嬰幼兒尤為多見。

假冷真熱的原因主要是小兒、特別是嬰幼兒的四肢血量少於內臟,由於供血不足,四肢本身就較成年人容易發涼。

不少家長不了解這種情況,一發現小兒四肢發涼,就誤認為孩子受寒怕冷,馬上用厚衣棉被將孩子緊緊包裹起來,結果小兒的體熱得不到及時散發,體溫越升越高,甚至發生高熱驚厥或「中暑」現象。如果孩子有感冒發熱癥狀,應及時服用柴胡滴丸等藥品。

柴胡滴丸能迅速退燒,由於是滴丸劑型,藥物可經口腔粘膜直接吸收,無首過消除,能快速起效,且服用及攜帶均較方便。

另外,對於初秋夜晚多習慣不蓋被子,太過貪涼導致的腹瀉、頭重等,有關專家提醒,初秋之際,千萬要注意不要貪涼,不要猛吹空調,在樹蔭下、水亭中、陽台上乘涼時間不宜過長,睡眠時不要開電扇對吹。專家還建議應多喝些生薑紅糖水,千萬不要快速飲進大量冷開水或冰鎮飲料,以免雪上加霜。

摺疊咽喉炎

立秋了,年輕人成了咽喉炎發作的主力軍,大多是受涼引起的咽部紅腫。咽炎、喉炎多發與天氣變化有關。秋天空氣變得乾燥,溫度也逐漸降低。如果出現明顯的咽部不適,應該注意多喝溫熱水,多吃些滋陰潤喉之品,如百合、銀耳、黑木耳、梨等,平時用嗓較多的人更要保護好嗓子,盡量減少說話。另外,秋天容易上火,建議容易上火的人少吃辛辣食物,以免刺激嗓子影響健康。

咽喉炎

如果出現咽喉腫痛的現象,可以及時服用一些清熱解毒類的中藥,比如穿心蓮等。一般穿心蓮製劑的主要成分是穿心蓮浸膏,其包含了穿心蓮甲素、乙素、丙素和丁素,其中穿心蓮乙素的含量不足1.5%。天津天士力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穿心蓮內酯滴丸採用現代高科技手段,提取了中藥穿心蓮中對感染類疾病最有效的成分穿心蓮內酯(穿心蓮乙素),其純度高達98%以上,在感冒初期服用,能夠迅速緩解咽喉腫痛的癥狀。

摺疊骨頭痛

不少中年人最近常覺得關節疼。為什麼夏天對著空調吹一點事兒都沒有,而夏天一過,這電風扇就能把骨頭吹疼?這是因為夏季人體出汗多,肌肉毛孔疏鬆,吹空調時間過長,寒氣都集中在腿上,秋天一到,不通則痛,就會出現關節腫脹、疼痛的癥狀,嚴重者連走路都會覺得不舒服。

摺疊預防過敏

秋天,秋風陣陣,地氣蕭殺,有時高溫悶熱,有時又秋雨連綿,陰霾悶濕。在如此劇烈變化的環境中,身體偶有不適,就易患上「秋季氣象過敏症」,表現為:睏倦乏力,納差腹脹,失眠多夢,記憶力下降,頭暈目眩,心悸多汗,易激動、多焦慮,並伴有舊傷痛發作等等。

現代醫學已證實,單種致病因素難以使人致病,必須配合氣候因素,即氣候是引發疾病和導致疾病癥狀加重的決定因素。而氣候主要取決於氣溫、濕度、氣壓、風速、風力、降雨量以及太陽黑子、宇宙射線等多種氣象因素,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氣溫、濕度和氣壓三種氣象要素。這些氣象要素通過人的皮膚感受器反映到大腦,使腦垂體分泌相應的激素,以保持天氣變化前後機體的相對平衡,使人不致患「氣象過敏症」。秋天氣候變化劇烈,人體一時適應不了劇烈變化的氣候條件,於是便產生上述種種不適癥狀,即患上「秋季氣象過敏症」。

過敏性體質小心花粉

現代氣象學表明,秋季是天氣系統較為活躍多變的季節,冷暖空氣頻繁交匯,此長彼消,氣象要素變化劇烈、秋天的氣溫和濕度比夏天低,而氣壓則升高,某些易感者對這些氣象要素的變化尤為敏感。統計表明,城市居民比農民、女性比男性更易患此症。因為城市居民長期生活在高樓深院和舒適穩定的安逸環境中,與大自然接觸少;而女性生性感覺敏銳,能覺察到激素分泌的微弱變化,加之女性分泌的激素少於男性,故而她們對氣象環境因素的調控能力比男性差。

如何防治「秋季氣象過敏症」呢?首先要加強鍛煉,提高機體抗病防禦能力。秋天應適當「秋凍」,堅持冷水洗臉和冷水浴,以提高臉、鼻、喉對冷空氣的適應能力。其次每天收看(聽)天氣預報,按天氣變化科學養生;及時增減衣服,防止受涼感冒。再次平時注意飲食的調理,以適應時令節氣的變化,多食些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品,如淡茶、綠豆湯、多種葯粥、魚肉禽蛋、海帶、紫菜、梨等等。最後,「秋季氣象過敏症」癥狀嚴重者可去醫院進行治療,其中藥物治療常用單胺氧化酶抑製劑和5—TA抑製劑,療效明顯。[11]

摺疊編輯本段適宜運動

立秋時節,幾場秋雨,氣溫大大下降,此時,這種涼爽舒怡的天氣正是鍛煉身體的黃金季節。俗話說:食補不如鍛煉,運動永遠是瘦身的不二法則。

摺疊爬山

爬山爬山可以促進毛細血管功能,使感覺全身舒爽通暢;爬山可以明顯提高腰、腿部的力量,行進的速度、耐力,身體的協調平衡能力等身體素質,加強心、肺功能,增強抗病能力;爬山能使肺通氣量和肺活量增加,血液循環增強,腦血流量增加,小便酸度上升。秋日登高,由於氣候的獨特,氣象要素的變化對人體生理機能還有些特殊的益處。

秋季爬山,溫度變化比較大,這對人體健康本身是有益處的:使人的體溫調節機制不斷地處於緊張狀態,從而提高人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當然,爬山時間要避開氣溫較低的早晨和傍晚,速度要緩慢,上下山時可通過增減衣服達到適應空氣溫度的目的。高血壓、冠心病等患者更要量力而行,以防產生不測。

摺疊慢跑

慢跑慢跑是一項很理想的秋季運動項目,跑速自定,跑程不限,能增強血液循環,改善心肺功能;改善腦的血液供應和腦細胞的氧供應,減輕腦動脈硬化,使大腦能正常地工作。跑步還能有效地刺激代謝,增加能量消耗,有助於減肥瘦身。它作為一項投資少而回報多的休閑活動,深受人們喜愛。慢跑運動幾乎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夠簡單,夠吸引眼球,這也就是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喜歡慢跑。

現代人們經常處在污濁的空氣中、空調房等密閉空間內,就會感到精神疲憊、四肢無力,工作效率下降。因此,應多到戶外去活動活動,多呼吸新鮮空氣。秋高氣爽正是走出家門,到大自然中去鍛煉的大好時機。一天之中,人們如果有1—2個小時到室外呼吸新鮮空氣,其中抽出40分鐘左右進行慢跑,不僅會少染疾病,體質也會增強,精力也會日益充沛起來。

摺疊編輯本段相關資料

摺疊詩詞

立秋

[宋] 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三伏帶一秋,還有二十四個秋老虎。

立秋前一日覽鏡

[唐] 李益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

七絕·立秋

[當代]徐書信

池水漸涼蟬唱稀,長空雁陣嶺南飛。

與君攜手花間舞,夜露沾鞋又濕衣。

摺疊諺語

諺語(一)

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頭。

立了秋,掛鋤鉤。

立了秋,把扇丟。

立秋三天,寸草結籽。

立秋三天,遍地紅。

立秋節氣

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

立秋蕎麥白露花,寒露蕎麥收到家。

立秋一場雨,夏衣高捆起。

立秋栽蔥,白露栽蒜。

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紅了皮。

秋後加一伏。

秋耕深,春耕淺。

秋後的蚊子,飛不了幾天。

秋後的螞蚱,還能蹦幾蹦。

立秋後三場雨,夏布衣裳高擱起。

立秋之日涼風至。

早上立了秋,晚上涼嗖嗖。

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

立秋過後,還有秋老虎在一頭。

秋前秋後一場雨,白露前後一場風。

立秋下雨人歡樂,處暑下雨萬人愁。

立秋處暑有陣頭,三秋天氣多雨水。

秋前北風馬上雨,秋後北風無滴水。

立秋無雨秋乾熱,立秋有雨秋落落。

雷打秋,冬半收。

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

立秋無雨是空秋,萬物歷來一半收。

秋不涼,籽不黃。

立秋十天遍地黃。

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結頂。

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

立秋蕎麥白露花,寒露蕎麥收到家。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

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

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

立秋拿住手,還收三五斗。

頭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種到立秋後。

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

立秋種芝麻,老死不開花。

立了秋,便把扇子丟。

一場秋雨一場寒。

十場秋雨要穿棉。

白露身不露,秋後少游水。

立秋洗肚子,不長痱子拉肚子。

秋天宜收不宜散。

秋不食辛辣,不食肺。

六月立秋緊「丟丟」,七月立秋秋里游。(閩南)

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江蘇)[12]

諺語(二)

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到頭(蘇、鄂、川等)

早晨立了秋,晚上涼颼颼(湘、甘、寧)

早晨立了秋,下午冷颼颼(鄂、川)

早晨秋,著衣秋;夜裡秋,脫衣秋;中午秋,赤膊秋(蘇)

諺語(三)

六月六秋,早收晚丟(冀)

六月秋,提前冷;七月秋,推遲冷(新)

六月秋,及早收;七月秋,慢慢收(蘇)

六月秋,丟的丟,收的收;七月秋,全部收(新)

立秋在六月,初霧來得早,影響秋季收成;

立秋在七月,初霜來得晚,秋季收成好(新)

六月立秋,早收晚丟;七月立秋,早晚都收(晉)

七月立秋,早遲都收;六月立秋,早收遲丟(陝)

諺語(四)

立秋的雨和霧,與未來的寒暖、旱澇均有密切關係

立秋有雨倒春寒(桂)

秋日落雨秋颼颼(浙)

打霜立秋,干斷河溝(貴)

立秋霧,地枯枯(湘)

立秋節日霧,長河做大路(魯)

秋來伏,熱得哭(貴)

諺語(五)

立秋晴,八月雨;立秋雨,八月旱(桂)

立秋晴天秋天旱(鄂)

立秋晴,秋雨少(贛)

立秋無雨人發愁,莊稼頂多一半收(皖)

立秋無雨一半收,處暑有雨也難留(鄂)

立秋無雨對天求,田中萬物盡歉收(蘇、鄂、川)

立秋無雨水,白露雨來淋(湘)

立秋不落,寒露不冷(桂)

立秋一場雨,遍地出黃金(川)

立秋下雨件件丟,處暑下雨件件收(冀)

立秋下雨秋雨多,立秋無雨秋雨少(魯)

立秋大雨,百日見雪(冀)

立秋有雨一秋吊,吊不起來就要澇(蘇)[1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立秋 的精彩文章:

抓住夏天的尾巴 立秋注意防「秋燥」哦
立秋之後大運就來,3生肖告別財運欠佳,橫財平平的狀況,收穫成功!

TAG:立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