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毀掉一個孩子的最好辦法,是把他往死里誇

毀掉一個孩子的最好辦法,是把他往死里誇

有人這樣概括,國人教育理念的變化:曾經,我們將「棍棒底下出孝子「奉為至理名言;如今,我們又成了賞識教育的「死忠粉」。

在傳統的打擊式教育被逐漸拋棄之時,中國家長們似乎又陷入了捧殺式教育的陷阱。很多家長開始堅信: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於是,所有的批評都被誇獎取而代之:

地鐵上不停吵鬧的孩子,終於在媽媽安撫中坐下來,媽媽說:「寶貝兒做得真棒」;

考試剛剛及格的孩子,爸爸誇他真聰明努力;

孩子做了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媽媽就必須誇他太懂事太能幹了……

彷彿孩子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驕傲的,以至於父母需要對他們保持高密度的誇獎。

然而,誇獎就真的比批評好嗎?

一位家長求助心理學家,孩子最近迷上了下飛行棋,只要一有空閑,就會求父母陪他「殺」上幾盤。

下棋的過程中,父母總會盡量讓著他,因為孩子贏了之後被誇獎會很開心。

如果父母不小心贏了他,他就會賭氣說: 「不來了」,甚至會嚎啕大哭,掀掉棋盤。

事實證明,誇獎和批評對孩子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而關鍵在於,使用兩者的方法。

盲目的誇讚

「愛子」成了「害子」

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曾說過:「一個孩子需要鼓勵就像一棵植物需要水一樣的重要」。

反思過打擊式教育的弊端之後,家長們逐漸轉向鼓勵、讚美式教育。

在這過程中,他們常常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不知道哪個地方應當誇,也不知道如何去誇,很多父母陷入了過度的鼓勵式教育之中。

孩子吃完了一碗飯,家長誇孩子真乖;孩子在父母的再三勸說下,放下了遊戲機,家長誇孩子真棒;孩子停止了因為得不到玩具的哭鬧,家長誇孩子真懂事。

「縱使富有的人以其財富自傲,但在他還不知道如何使用他的財富以前,別去誇讚他。 」

明明是孩子應該做的小事,父母卻大肆讚美。這種過度的表揚,會使孩子不能對自己的行為產生明確的認知。

在誇獎孩子時,一些父母喜歡使用誇張的辭彙,這也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認知。

比如經常誇孩子「你真聰明」,會讓孩子認為自己天資聰穎,贏得大家的喜歡。

之後,為了再次博得喜愛,他們會選擇更簡單、容易實現的事去做,也因此,長此以往,孩子就容易形成一種「天賦型的思維方式」。

擁有這種思維的人不相信不遺餘力地奮鬥,而是會用取巧的方法完成沒有技術含量的事。

由於盲目的誇獎,孩子永遠活在家長營造的「童話世界」中,失去正確看待自己的能力。

他們認為自己真的像別人說的那樣優秀,慢慢會變得十分自信,這看似是個好事情:孩子變得大膽,越來越喜歡展示自己,從不怯場;在和小朋友玩耍的時候變得更有領導力。

但當別人提出質疑,自己遭到反對,自負就會展現出來。

他們很難承認自己的錯誤,更不會改正,在面對小朋友的質疑時,甚至會出現「孤立別人」的極端舉動。

過度的誇讚教育,還會讓孩子變得脆弱,擁有較低的抗挫折能力。沒有經歷過打擊,就永遠學不會如何去面對。

因為一直被誇讚自己做的是對的,孩子可能無法忍受改變後可能的失敗結果。在成功的假象中,平淡、無為的一生,不犯下大錯或許是他們最好的結局。

沒有家長會想要「毀了孩子」,但捧殺式教育,讓他們走在毀掉孩子的路上不自知。

捧殺式教育

封住了孩子表達脆弱的出口

當初捧得有多高,日後摔得就會有多慘。

被父母誇讚捧上雲端的孩子,在面對逆境時,難免產生挫敗感和無力感,巨大的落差,孩子的心理健康極易受影響。

父母的過度讚揚,是心理學上「冒充者綜合征」的誘因之一。

冒充者綜合征是由臨床心理學家Pauline R. Clance和Suzanne A. Imes在1978年發現的,指的是:

按照客觀標準,某人已經取得成就,但是他本人卻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反而感覺是在欺騙別人,並且害怕別人發現此欺騙行為。如果孩子從小被過度灌輸「你最棒」「你最聰明」,被寄予很高的期望,就可能會害怕失敗。

當他長大,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他人的指責批評或比自己優秀的人之時,他會發現原先建立起的評價標準轟然坍塌。

於是,他可能會走向另一種極端——自我否定。

「我做得越好,別人越誇讚我,我內心那種沒底氣的感覺就越清晰。我好怕有一天,別人發現我根本不配擁有現在這樣的成就。

即使是在演完《哈利·波特》後,我也沒有自信自己會成為一個演員,我覺得自己只是運氣好,我需要別人來肯定我。」

這是艾瑪·沃森在接受雜誌採訪時的一段話。

艾瑪因為赫敏一角,成為英國家喻戶曉的女演員,但在內心深處,她依然常常覺得自己不配得到一切,只不過是運氣好罷了,當受到人們盛讚的時候,她會覺得自己是個騙子。

13歲出演《這個殺頭不太冷》、22歲取得哈佛大學心理學學士學位的娜塔莉·波特曼在一次演講中坦言:「其實我對自己的價值毫無自信」。

甚至連晚年的愛因斯坦,也曾經說自己是「無意識的騙子」。

這些名人已經取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尚且如此困擾。對於在父母過度讚譽下長大的普通人來說,就更容易深陷」冒充者綜合征」的泥潭之中無法自拔。

這些人往往會出現以下現象:期末取得了好成績,卻覺得只是「老師放水」」僥倖過關「;被錄取進了好大學,只當自己運氣好;

工作後進入了單位,明明也取得了一些不錯的成績,卻常常被自我幻想出的領導批評,驚出一身冷汗。久而久之,他們的不僅容易陷入焦慮、恐懼之中,還容易因為逃避挫敗感,畏縮不前,白白錯失機遇。

除了「冒充者綜合征」之外,過度讚揚帶來的習慣性討好人格同樣值得警惕。

討好迎合別人,往往和自我懷疑、否定相伴而生。他們不懂得拒絕,而是儘力迎合,以滿足別人的要求,和別人期待中自己的樣子。

讚美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樂觀成長,養成良好的行為模式和思維品格;而那些隨隨便便,無時無刻不在讚美孩子的家長,可能會讓孩子為了收穫更多的讚美,早早地學會察言觀色、曲意逢迎。

當他們踏入社會的時候,也會為了獲得肯定,尋回熟悉的感覺,展現出自己討喜的一部分,而隱瞞自己真實的想法。如果有人對他們表示出了質疑和否定,就會陷入痛苦之中。

因為難以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才會在懷疑自己、自我打壓的同時,習慣性地試圖討好別人。

成長過程中的過度讚揚,就像一塊膠布,封住了孩子表達脆弱、展露缺點的出口。

如何正確誇獎孩子?

中國父母的誇獎因為其模糊隨意,更像是廉價的饋贈,而不是飽含心意的肯定。

過於泛濫蒼白的肯定,最後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免疫」,要讓他們真正獲得鼓勵式教育的益處,父母需要正確地去誇獎孩子。

1 、誇具體的事實

舊金山大學的心理學家Jim Taylor認為:「幹得漂亮」是最懶惰的稱讚,最沒有價值的稱讚,最有害的稱讚。

「做的很棒!」「好孩子!」是所有父母最輕車熟路的誇獎,不管是學習,比賽,還是收拾家務,甚至只是自己完成了一件小事,父母都會用這句話來踐行誇獎式教育。

這句籠統的誇獎慢慢變得敷衍,所含有的感情也越來越少。

在簡單任務中得到誇獎時,孩子會懷疑父母誇獎的真實性,或者覺得父母眼中的自己很傻,這些都會讓孩子變得無所適從。類似「很棒」這類模糊的標籤是感性的,但是誇獎是要基於理性判斷的結果的。

在誇獎孩子不妨多用一些描述性語言,用具體的事實來肯定孩子,而不是做一個偷懶的父母。

比如當孩子打掃好房間時,用「哇,你把自己的房間打掃得真乾淨」來代替「真棒」。

2 、誇努力的過程

美國斯坦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羅爾·德韋克,曾做過一項關於「表揚」和「鼓勵」的實驗。

他隨機把參與拼圖比賽的孩子們分成兩組,一組孩子聽到的是關於智商的誇獎,即表揚「你很聰明」;另外一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關於努力的誇獎,即鼓勵:「剛才你一定很努力。」

德韋克說,這兩類孩子在測試中的表現有很大的差異,被誇獎努力的孩子會嘗試用各種方法解決難題,享受整個過程;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在測試中會很緊張,失敗了會很沮喪。

誇獎孩子努力,是肯定他挑戰難題的過程,讓他有一種成長型思維,培養了他獨立自強,敢於挑戰的品質;

誇獎孩子聰明,則在暗示他的成功是由天賦所決定的,結果不受到自己的控制,灌輸了一種「聽天由命」的思想。

一句「你很努力」要比「你很聰明」真誠得多,前者是對整個過程的尊重,也給了孩子不斷嘗試的勇氣和機會,而不是在面對新事物時膽怯後退。

3 、不同對象不同誇獎

父母誇獎學齡前兒童有禮貌,孩子長大之後會有更好的社交技能,並且有著更好的獨立能力,因為對於小孩子來說,他們還沒有分辨誇獎背後具體含義的能力;

對於大孩子來說,這類簡單的誇獎就顯得弊大於利。客觀的誇讚,可以讓低自尊水平的孩子,不再恐懼失敗,敢於挑戰;

合理的誇讚,則會鼓勵高自尊水平的孩子去選擇相對更難的任務,以展現自己的實力。

這就要求家長在誇獎之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夠有的放矢。

父母沒有了解孩子就做出的隨口讚美,會將孩子淹沒在這種無用話語的垃圾堆中,磨去他們韌性的同時,也讓他們漸漸失去了能夠保護他們走得更遠的盔甲。

真正的賞識教育,從來不是簡單地誇獎,而是父母和孩子通過交流貼得更加緊密的心。

轉發本文給更多的家長吧,戒掉懶惰的,空洞的,敷衍了事的誇獎,願孩子們都能在家長具體的,真心實意的讚美中健康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留學媽媽圈 的精彩文章:

特級教師:語文成為「拉分王」,警惕以分數的名義殺死閱讀
選錯專業一生少賺340萬美金!那我要學什麼?

TAG:美國留學媽媽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