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聞工作者的典範——廖承志

新聞工作者的典範——廖承志

「誓志為國不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這一句詩,抒發的是革命仁人志士,因公忘私,為國忘家的革命情懷。在中國輝煌的革命史中,有無數先輩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這一偉大目標,矢志不渝,奮勇向前。

廖承志用全部的生命和激情投入到這場偉大的戰爭中,他是新聞工作者的典範。

1908年9月25日,廖承志出生在日本東京,父親廖仲愷期待他能夠繼承革命先輩志向,因此,為他取名為承志。

年少的廖承志隨父母為革命東奔西走,耳濡目染之下,他加入了國民黨,堅定的奉行三大政策,促進與共產黨的合作,支持工農革命。但這卻讓國民黨右派恨之入骨,甚至不惜暗殺了他的父親廖仲愷,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廖承志看透國民黨右派的虛偽陰險,又親眼目睹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的殘酷與卑劣,他憤然脫離國民黨,並開始追求共產主義,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艱苦的鬥爭之中,自幼深受父母熏陶,走南闖北積累豐富革命經驗的廖承志,明白對於革命者來說,新聞輿論猶為重要。他開始積極投身於革命的新聞工作之中。在長征期間,他負責為「紅色中華通訊社」做翻譯,但那個時候,他卻正因為張國燾的陷害被開除黨籍,遭受著不公正的待遇。但這也不能動搖他的信念,他兢兢業業完成自己的工作。他一面隨著部隊爬雪山過草地,一面堅持翻譯外語電台的新聞電訊,有時沒有吃的,他主動幫人畫像為部隊換取鹽巴和炒麵。在艱苦的環境之中,在忍受污衊冤屈不被同志信任的日子裡,他依然保有著一個共產黨人的頑強毅力和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

1936年,廖承志在周恩來同志的幫助之下,洗清了別人給他的污衊,重新恢復黨籍。此後,他將自己之前的新聞工作經驗完全發揮了出來,他開始籌備出版《解放》雜誌,這是中共中央一份重要的政治理論刊物,他還將自己動用新聞輿論與敵鬥爭的大量經驗,帶入了黨報、黨刊和通訊社的建設工作之中。1946年,廖承志接替因飛機失事犧牲的博古,成為新華社和中共機關刊物《解放日報》的領導人,在他的領導和推動下,新華社和《解放日報》保持了黨報的政治高度和思想統一。建國後,《解放日報》成為中共上海市委機關報,日發行量達到55萬份。而新華社也已經成為現代化世界性的通訊社。可以說,廖承志也為中國新聞事業的創立與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廖承志是一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一名傑出的中國共產黨員,是我們永遠緬懷的先輩,是我們成長的榜樣。有一種精神,穿越時空,經久不息,使我們永遠緬懷;有一種執著,致死不渝,海枯石爛,讓我們永遠感動;有一種力量,堅韌不拔。頑強到底,值得我們永遠傳承。

這就是革命者的精神、革命者的執著、革命者的力量。他的事迹和他的精神帶領並鼓舞著我們為中國的建設添光增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延安新聞紀念館 的精彩文章:

紅色傳承: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中國最寶貴財富

TAG:延安新聞紀念館 |